书城法律执着的传统:平安村的财产继承
15243800000002

第2章 一、平安村简史

平安村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鹿泉市。鹿泉市的前身叫获鹿县(当地人读作“怀鹿县”),该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名列前茅。如果以石家庄市中心为原点画一个坐标的话,京广铁路就是坐标的纵轴,石太和石德铁路就是坐标的横轴,鹿泉市大体在左下象限方向上包围着石家庄市区,而平安村就位于纵轴上,鹿泉市的最南端。

获鹿县古称石邑,秦统一后置石邑县,隋时自石邑县析置鹿泉县。唐平定安史之乱后,为纪念胜利,因“鹿”与“禄”同音,取“抓获安禄山”之义,改“鹿泉”为“获鹿”。获鹿县的西北部为山区和半山区,东南部为平原地带。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非常适于农业生产。本地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500~577毫米。辖区内物产丰富,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也生产棉花、红薯、谷、黍和各种水果、蔬菜。辖区内还蕴藏有丰富的非金属矿藏如石灰岩、大理石等,这些矿产为近年来鹿泉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

鹿泉市是一个有约34万人的中等县级市,下辖13个乡镇。平安村所在的寺家庄镇位于全县的东南角,而平安村又位于寺家庄镇的东南角。寺家庄镇是一个三县交界的地方,它的东南方向与栾城县交界,正南方向上则与元氏县交界。平安村原属云升乡,1995年乡镇合并时,随云升乡整体并入了寺家庄镇。历史上(民国及以前),平安村东南部的许多村庄都属获鹿县(现在大多属栾城县)管辖,平安村与这些村存在着传统的通婚关系,这一点至今对平安村的语言和婚姻家庭发生着重要影响。比如,平安村的口音和其东部的几个村子非常接近,而和北边2华里远的云升村(原乡治,现在仍是一个集市)的口音有明显差距。在平安村,来自栾城县的媳妇甚至多于来自本县的媳妇,就是传统的通婚圈延续的结果。顺便说一句,当年满铁调查中的一个调查点栾城县寺北柴村就在平安村的东方偏南约30华里的地方。

平安村的另一个地理特点是离市区近(距石家庄市中心11公里),并且位于交通干线上。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就从平安村的东侧穿过,京广铁路上的一个小站就在村边上,并与村庄同名。毗邻大城市和交通线的特点对平安村的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明显的。很多人在城里打工。交通便利的优势还使平安村发展起了较大规模的运输产业。据村民估计,村民拥有的大型货运汽车(俗称半挂)在100辆以上。村里年轻人的穿戴和城里人并无两样,甚至头发的颜色都不落伍。十几岁的男孩子们嘴里叼着烟卷,脖子上吊着手机,无所事事地在街头闲逛。有的女孩子染着头发,穿着吊带裙和露脐装招摇过市。保守的老年人看到这些,无不摇头叹息。

平安村现有人口2394人,拥有耕地2873亩,2003年人均收入4470元(鹿泉市统计局,2003)。这是一个农业、工业、运输业兼营的村庄。由于运输车辆较多,平安村贏得了“运输专业村”的美誉。除了运输业之外,还有村民经营食品加工业、印刷业、奶牛养殖业、商品批发业等。这是一个富裕的村庄,这从村容村貌就可以看得出来。村中一半以上的房屋都是二层小楼,全部的街道都已经硬化,晚上路灯彻夜通明。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已经进入大多数村民的家中。彩电几乎家家都有,有些家庭还不止一台。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也已经非常普及,甚至空调也不罕见。据我大致统计,90%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话,四十岁以下的男人几乎都有手机。

经济社会发展在平安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村民生活的商品化。村中为村民服务的商业服务业已经很发达。据统计,平安村共有商业服务业商户32家,列表如下:

依据平安村和附近其他村庄的古老传说(县志上亦如此记载),当地人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的移民。老人们说,咱们的祖先原来住在山西洪洞县的老槐树底下,老槐树上还有一个老鸹(当地语,乌鸦)窝。当地的传说还说,凡是从洪洞县来的人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外侧还有一个小趾甲。我观察了一些人的脚趾头,大多数人的小脚趾确实如此。我曾就平安村的起源问题请教过平安村的高孟发先生。孟发先生从前当过村干部,见多识广,并且对宗族内的事务很关心。他目前是本族人办红白喜事时的“管事人”,并且在不久前主持编印了本支派(当地叫做“门”)的族谱。他从前当村干部时,曾经借出差的机会到过洪洞,并参观过位于太原市的“移民博物馆”。孟发先生从博物馆资料中得知,在明朝永乐(公元1402~1424年)年间,曾经有过数次大规模的移民,而洪洞则是这些移民出发前的集散地。当时的河北一带经过元末农民战争和明初“靖难之役”的破坏,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急需移民垦殖。孟发先生结合本家族的族谱判断,至少平安村的高氏族人就是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后代。因为目前高氏族人中辈分最大的人,是高氏始迁祖的第21代孙,如果以平均每代30年计算,大概应当是600年左右。而从永乐元年(1402年)算起,到现在是602年。这说明传说和家谱还是可靠的。

我询问过村中其他姓氏的人,他们也都说自己是洪洞移民的后代。村中的第二大姓氏朱姓族人也说自己是从洪洞县移民而来的。村中的老人说,据传当高姓和朱姓族人移民来到平安村时,村中只有姓甄和姓邵的居民。但目前这两个姓氏的人在平安村都非常少,特别是姓邵的人家,目前只剩下一户。我访问了姓甄的人士,他们也说自己是洪洞县人。看来,村庄的早期历史将成为永远的谜了。在平安村,流传的姓氏歌谣是“高朱赵,甄刘邵”,如果这歌谣足够古老,这几个姓氏的人应当是平安村早期的主要居民。目前在平安村,还遗留一些古老的地名,如“甄家湾”、“高家巷”、“郑家巷”、“赵家庄”,等等,说明当时各个姓氏的族人都有大致的聚居地点。

平安村和位于它北方约两华里的平保村原来是一个村子,当时叫东平村。我査阅《获鹿县志》上的地图,发现在清代的地图上,还只有东平村地名,而没有平安和平保的地名。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地图上,平安和平保就分成了两个村子,并且两个村子被一条河隔开。这和民间传说中平安和平保被“洪虫”冲开的说法是一致的。在我幼年的时候,平安和平保村之间还有数个大大小小的水坑,这些水坑应当是河道的遗迹。而且据孟发先生讲,他们年轻时平整两个村之间的土地,发现很多砖头瓦块,这表明那里以前曾经是被毁民房的旧址。两个村曾经是一个村的另一个证据是平安的赵家和平保的赵家属于一个家族。我曾经访问过平保村的赵保安先生,他是一个退休的小学校长,退休前一直在平安村教书,因此他对平安村和平保村的情况都非常熟悉。保安先生说,两个村的赵家的祖坟就在平保村。直到几年前,两个村里的赵姓族人在办红白喜事时还互相走动。

平安村在集体化时期曾经分成了5个生产队。这些生产小队又是由原来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转化而来。由于当初互助组的组成原则是自愿组合,因此大多数的互助组都是由同一宗族的人构成的。中国农村宗族的分化机制决定了,同一宗族的人们不仅居所相邻,他们的土地往往也是相邻的。相邻土地的所有者形成一个集体自然有利于生产管理。这就造成了各个生产队的队员往往也是同一族人的结果。在5个生产队中,第一生产队主要由高、朱、郑三姓构成;第二生产队主要由朱、顾、赵三姓构成;第三生产队主要由高、赵、朱三姓构成;第四、第五生产队则几乎由清一色的高姓构成。虽然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已有二十多年,但以前的生产队划分仍对目前平安村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1995年最后一轮调整土地以决定30年承包期的耕地分配时,土地调整的统筹单位仍然是原来的生产队,各个生产队之间的土地并不互相调配。不仅仅是耕地,在宅基地的划分上,各个生产队之间的畛域仍然很清楚。一个人如欲得到不属于自己生产队范围内的宅基地,就会受到原属对方生产队村民的干涉。在几年前发生的一起宅基地纠纷中,其中一方提出的占有这块宅基地的理由就是,这块宅基地原属于自己生产队的居住范围。虽然最终双方都没有得到这块宅基地,但生产队的划分对目前村民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