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麻烦就是机会
15244700000054

第54章 莫让名利把生活本末倒置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波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他所指的名利当然是个人的名利。另外,在一些国外的文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名利的认识。比如说著名的文学巨匠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魔鬼靡非斯特给了他很多顶极的俗世享乐的诱惑,他却总找不到对生活的满足感。后来,在领导人民填海造田的事业中,他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才是让自己最自豪的东西,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多么美啊,请停留一下!”超越自我的社会成就使他获得了人生最美好的感受。

由此可见,如果追求名利是为了自己,那么就要把握好分寸,因为毕竟名利常常会促使人们去建功立业,追求名利就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人们却常常在追求的过程中本末倒置,把追求名利变成了第一的目标。

名利可以说是一个好词,每个人都盼着自己能够赫赫有名,而且这种名气更是多多益善,要承认物质的作用,承认利益追求的正当性。但是不要做到被那些所谓的名利所羁绊。成名固然需要内功,但是外在的因素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所谓难中有易也,而关于“名”,要想一直保持下去,倒是不容易的,关于盛名,有的则是经营了一生,却毁于了一旦。

关于名利,作为一种社会评价的结果,对个人是一种责任引导,对社会是一种进取引导。按照传统的思想,以个人名利作行为引导,着眼于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在世俗社会人前显贵,则难免因誉致毁,求荣取辱,人财两空。

关于名利,李开复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和目标都是不同的,人和其他的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会追寻理想,一生都在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

李开复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每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理想,还有自己心中的声音。要把这个作为一生的目标,而不要去接受别人的世俗的这种一元化的名利观点。因为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观点,你就不是你自己了,你就变成一台追求名利的机器,而不是寻找生命意义的人。这样,关于名利的追求就会本末倒置。

李开复在美国学习期间,认识了一位园丁。从世俗的观念,特别是在中国,可能有的人会说园丁这算成功吗?在潜意识里,很多人都会看不起这些体力劳动者。但是这位园丁非常地快乐。

李开复禁不住好奇地问,你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他说就是把你们每一家人的庭院都做得非常美丽,让你们回家的时候,会有一个快乐的心情,这样我就认为我是成功的。

听了这样一番话,李开复顿时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他此时才感觉到,其实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多元化的,而且这种多元化也是相当重要的,也同样是值得自己学习的。

在社会上,可能有一种看法,那就是说拥有了名和利,才是快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说,有的人非常成功,在美国待了很多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却过得并不开心,所以,在这种时候,人反而变成了名利的奴隶,因此,故而一定要学会懂得进退有度,用理智来掌控自己的思想。

基辛格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追求一个目标,他没有达到的时候,也许是一个悲剧。但是这个国家和这个人,他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最后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个目标,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那么可能是个更大的悲剧。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让名利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一味追求名利的目标,当真的实现这一切的时候,也许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避免基辛格讲的那个最大的悲剧。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是自己快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名利却在其次,认真聆听自己心的声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从而脱离了名利所编成的牢笼。

追求名利并非不可以,而是一定要适度,每个人在自我修养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些名利问题,对于名利的不同看法,也会让人们划分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类别。对于那些淡泊名利的人,人们是敬重的;而对于那些被名利所累的人,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厌恶名利的心理状态,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有很多人对于名利有着由衷的向往,即便是极力进行克制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意志,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一时贪心,从而造成终生的遗恨。

人们对于发展认识的差异,往往源自于一部分对于名利的过分追求。人的发展着各种形式,对于发展在同一时期也是用不同的表象来进行展示的,对于这些表象,人们的认识是不同的,而这种认识的差异导致了对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在现实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部分名利,但是仍然存有焦虑情绪的原因。而有的人始终在追求名利,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一直保持着快乐和放松,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