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2013年短篇小说卷(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
15250200000036

第36章 火锅子(2)

她真给他做过涮锅子,没肉,涮的是虾皮白菜,蘸酱油。他们结婚以后迎来了食品匮乏的时代,总是缺油少肉,副食品供应也要凭证凭票。平常人家,很少有人真在家中支起火锅涮肉——去哪儿找肉呢?八年间他们生了四个孩子,更需处处精打细算。但是他爱吃她做给他的虾皮涮白菜或者白菜涮虾皮,当他守住那热腾腾的开水翻滚的火锅时,心先就暖了,他常常觉得是家的热气在焐着他。家里一定要有热气,一只冒着热气的锅,或者一张锃亮的可以直接把冷馒头片摆上去烤的蜂窝煤炉盘,都让他感到温厚的依恋。只是他不善言辞,不能把这种感觉随时表述给她。他认真地往火锅里投着白菜,她则手疾眼尖地在滚沸的开水里为他捞虾皮。一共才一小把虾皮,散在锅里全不见踪影。可她偏就本领高强,大海捞针一般,手持竹筷在滚水里捕捉,回回不落空。当她把那线头般的细小虾皮隔着火锅放进他的碗时,他隔着白色的水汽望着她,顶多说一句:看你!

有时候,他也想把火锅里的精华捞给她吃,虽然充其量只是几枚虾皮。但他手笨,回回落空。仅有一次他的筷子钳住个大家伙,捡出水面看看,不过是一颗红褐色的大料。她叫他把大料放回锅里,一锅白开水指着它提味儿呢。他就不再和她比赛捞虾皮了,他心满意足地吃着虾皮白菜,忽然抬起头冒出一句:我老婆啊!

他知道这一生离不开她,就像她从来也没想离开他一样。一辈子,他们只分开过有数的几回,包括她生四个孩子的那四次住院,也还有他在那场巨大的革命中被送到西北的深山里劳动一年。后来他和一批同事提前回到城市,他们被编入一个科研攻关组,为铺设北京第一条地铁效力。虽然他远不是其中的主角,也没在真正的一线,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小儿子每次乘地铁时总对同学吹嘘:知道这地铁是谁设计的吗?我爸!

田嫂回来了,羊肉、调料样样齐备。她一头钻进厨房,该洗的洗,该切的切,眨眼间就大盘小碟地摆出一片。她把那些盘盏依次从厨房端出来,端上老爷子老太太守着的餐桌,绕着桌子中央的大火锅码了一圈,众星捧月一般。接着,田嫂还得先把火锅子端走——老太太擦得满锅牙膏印,得冲洗干净。好比一个洗澡的人,不能带着一身肥皂沫就从澡堂子里出来。田嫂在厨房的水龙头下冲洗着火锅,发现这锅并没有像从前那样被老太太擦得锃亮,锅身明一块暗一块的,锅脚干脆就没有擦到,边边沿沿,渍着灰绿色的铜锈。想到老人的眼疾,田嫂心话,真难为您了。那边老太太又问锅擦得亮不亮,如同孩子正等待大人的褒奖。田嫂打算撒个小谎,高声应答说,亮得把我都照见啦!把我脸上的黄褐斑都照见啦!他和她听见田嫂的话,呵呵笑起来。

续满清水、加了葱、姜、大料和几粒海米的火锅重又让田嫂端上饭桌,只等清水咕嘟咕嘟滚沸,涮锅子就正式开始了。他和她欢悦地看着桌上的火锅和火锅周围的盘盏,尽管那火锅在他们眼里决谈不上光芒四射,但田嫂的形容使他们相信那锅就像从前,几年、几十年前一样的明亮。田嫂则“职业性”地偏头看看火锅的炭口,炭火要旺啊。这一看,哎呦喂!田嫂叫了一声,真是忙中出错,她忘记买木炭了。

这个忘记让他和她都有点扫兴,可他们又都不打算退而求其次——去搬孙子媳妇送的一只电火锅。他曾经说过,那也能叫火锅?田嫂也没打算动员他们使用电火锅。就为了已经端坐在桌上的这只明一块、暗一块的紫铜火锅,她也得冒雪再去买一趟木炭。就为了老爷子和老太太的心气儿,值。

等着我啊,一会儿就回来。田嫂像在嘱咐两个孩子,一阵风似的带上门走了。

他和她耐心地等着田嫂和木炭,她进到厨房调芝麻酱小料,他尾随着,咕咕哝哝地又是一句:我老婆啊。

他一辈子没对她说过缠绵的话,好像也没写过什么情书。但她记住了一件事。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有个星期天他们带着孩子去百货公司买花布。排队等交钱时,孩子要尿尿。他抱着孩子去厕所,她继续在队伍里排着。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有人在背后轻轻拨弄她的头发。她小心地回过头,看见是他抱着女儿站在身后,是他在指挥着女儿的小手。从此,看见或者听见“缠绵”这个词,她都会想起百货公司的那次排队,他抱着女儿站在她身后,让女儿的小手抓挠她的头发。那就是他对她隐秘的缠绵,也是他对她公开的示爱。如今他们都老了,浑身都有些病。他们的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一样,都在按部就班地退化。但每次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星期天,她那已经稀疏花白、缺少弹性的头发依然能感到瞬间的飞扬,她那松弛起皱的后脖颈依然能感到一阵温热的酥麻。

一个多小时之后,田嫂又回来了,举着家乐福的购物袋说,木炭来了木炭来了,不好买呢,就家乐福有。

火锅中的清水有了木炭的鼓动,不多时就沸腾起来。田嫂请老爷子老太太入席,为他们掀起烫手的锅盖。他们面对面地坐好,不约而同看一眼墙上的挂钟,朦朦胧胧的,仿佛是11点半了吧?要么就是12点半?心里怪不落忍,齐声对田嫂说,可真让你受累了!

田嫂没有应声,早已悄悄退出门去。她心里明白,这个时候,老爷子老太太身边别说多一个活人,就是多一只空碗,也是碍眼的。

他们就安静地涮起锅子。像往常一样,总是她照顾他更多。他们的胃口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对涮羊肉小料那辛、辣、卤、糟、鲜的味觉感受也已大打折扣。可这水汽蒸腾的锅子鼓动着他们的兴致。他们共同向锅中投入眼花缭乱的肉和菜。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里,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隔着火锅递给她。她又给他捞起一条海带,他就也比赛似的从锅里找海带。一会儿,他感觉潜入锅中的筷子被一块有分量的东西绊住了,就势将它夹起。是条海带啊,足有小丝瓜那么长,他高高举着筷子说:你吃。

她推让说:你吃。

他把筷子伸向她的碗说:你吃。

她伸手挡住他的筷子说:你吃,你爱吃。

他得意地把紧紧夹在筷子上的海带放进她的碗说,今天我就是要捞给你吃。

她感觉被热气笼罩的他,微红的眼角漾出喜气。她笑着低头咬了一小口碗里的海带,没能咬动。接着又咬一口,还是没能咬动。她夹起这条海带凑在眼前细细端详,这才看清了,她咬的是块抹布,他们把她擦火锅的那块抹布涮进锅里去了。

他问她:还好吃吧?

她从盘子里捡一片大白菜盖住“海带”说,好吃!好吃!

她庆幸是自己而不是他得到了这块“海带”,她还想告诉他,这是她今生吃过的最鲜美的海味。只是一股热流突然从心底涌上喉头,她的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就什么也没再说。

他又往锅里下了一小把荞麦面条,她没去阻拦。喝面汤时,他们谁都没有喝出汤里的牙膏味儿。

她双手扶住碗只想告诉他,天晴了该到医院去一趟,她想知道眼科病房是不是可以男女混住?她最想要的,是和他住进同一间病房。

雪还在下,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棵小石榴树肯定不再像穿着毛衣,她恐怕是穿起了棉袄。

原载《北京文学》2013年第7期

点评

书写爱情,传递温暖,是这个短篇的主题。一对老年人,男87,女86,早年因吃“共和”火锅而认知、相爱并白头偕老。晚年,他俩相敬如宾,不离不弃。这可真是一出动人的、让人倍感温暖的“黄昏恋”。

小说详细写了老两口一次吃火锅的过程。他们“手拉手坐着”,他看着她擦火锅,她把火锅里的海带送到他碗里,她从盘子里捡一片大白菜盖住“白菜”(抹布),他们谁都没喝出汤里的牙膏味,他俩相约到眼科看病时同住一房间……老两口的晚年生活简单而美好,充满着诗意的情调,生动诠释了爱情、幸福的真谛。

结构非常简单,故事极为平常,人物仅仅三个,形式上没有任何雕琢,寥寥几千字,但其意蕴却无比丰盈,情感无比充沛,给人以心灵共鸣,让人久久回味。对人物生活细节的挖掘与表现,是这篇小说耐读、耐揣摩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老人错将火锅里的一块抹布当海带捞起来给老伴吃,这一细节平中见奇,令人拍手叫绝。因为老人视力不好,“错捞”自然具有合理性。他老伴不但欣然接受,明知是抹布,却说“好吃!好吃!”,其情其义、余音余味,真让人体味不尽。文中类似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值得细加揣摩。

对话描写也简洁、生动,极富表现力。比如:他高高举着筷子说:你吃。她推让说:你吃。他把筷子伸向她的碗说:你吃。她伸手挡着他的筷子说:你吃,你爱吃!……他问她:还好吃吧?她从盘子里捡一片大白菜盖住“海带”说:好吃!好吃!从“他”到“她”,从“你吃”到“你喜欢吃”,仅仅是几个词的重复或调换,就将老两口相敬如宾、相互关爱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元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