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15252300000023

第23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6)

卦气说以阴阳二气解释易理,以说明上述变化,实际上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根据。卦气说对汉代自然哲学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它可以看做是从《淮南子》和秦汉阴阳家到扬雄自然哲学的过渡环节。但是,卦气说利用的是占筮迷信的框架结构,所以其体系又有着强烈的主观虚构的成分。这种外在的形式必须予以改造,而继承和完成这一工作的是扬雄。

自然哲学在汉代由扬雄而达到了高峰。

扬雄是西汉末年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也是一位不太成功的儒学改革家。

他在后世虽遭到儒者的颇多非议(如朱熹说:“扬雄最无用,真是一腐儒。”),但是应该肯定他在复兴传统儒学精神,批判汉儒神学目的论和谶纬神学,重建天人宇宙模式等方面还是独树一帜的。如他批判谶纬神学,说:“或问:赵世多神,何也?曰: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法言·重黎篇》)扬雄模仿《周易》而著《太玄》,模仿《论语》而作《法言》,常常被人讥之为缺乏创造。其实,扬雄决非泥古,而是在反思儒学的形式下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和创新。这主要表现在,扬雄融通玄儒,提出了一个以“玄”为中心观念的宇宙结构图式。

扬雄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玄”来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同时又融入了“太极”易理。扬雄对“玄”的界定主要是:

玄者,幽詀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扌門幺幺卯)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詀措阴阳而发气。(《玄詀》)

夫玄,晦其位而冥其畛,深其阜而眇其根,攘其功而幽其所以然者也。故玄卓然示人远矣,旷然廓人大矣,渊然引人深矣,渺然绝人眇矣。

嘿而该之者,玄也。(《玄詀》)

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玄图》)

以上所引,其主要意思是:第一,“玄”如同老子之“道”、《易》之“太极”一样,无形无象,幽深玄远,人们无法用感官感知它,但可以通过它施设万物、统理阴阳、贯通天地人、通贯古今的功用而知道它的存在。“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

第二,“玄”是贯通天、地、人的总原则、总根据。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在万物而又不形于外,幽冥无形而又普遍发生着作用,人们只能默默地顺从它,从而保持自己的本性。这是“玄”的最本质的含义。

扬雄在《太玄》中,以“玄”为中心,展开了对宇宙秩序、条理和结构的体系建构。他改变了《周易》以二分法建立体系的方式,其全部体系从天地人皆以“玄”

为根据,采用三分法而推衍出来,即一玄分为天玄、地玄、人玄三方,每一方又分为三州,共九州;每一州又分为三部,共二十七部;每一部又分为三家,共八十一家。这样,天、地、人按照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的层次,形成了一个宇宙系统。如同《易》以六十四卦立,而“天下之能事毕矣”,扬雄也认为“分正群家,事事其中”(《玄图》),“八十一首,岁事咸贞”(《玄首序》),天下万物的一切变化,都被太玄包括无遗。这就是扬雄提出的“太玄”体系,也是他的宇宙结构图式。在这个图式中,扬雄以八十一首的排列,表示一年四季阴阳消息的全过程;以七百二十九赞配一年的日数,并仿汉易卦气说,把四时、方位、五行、阴阳之气结合起来,纳入到一个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宇宙框架中。这样,万物的繁衍生息,人事的兴衰祸福,生产活动的运作秩序等等都可以从太玄的体系推演出来。

此外,扬雄在《玄文》篇中提出了“罔、直、蒙、酋、冥”的观念,并与四方四时加以配合,用来说明事物从无形到有形,从发生到消解的发展全过程:罔(始初而未形)→直(质而未文)→蒙(物之修长)→酋(物之生长成熟)→冥(形体复归消解),以此说明具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出冥入冥,新故更代”(《玄文》)的过程,其中既有着从无入有、从有入无的循环,又有着新陈的更替。而其中阴阳的消长、五行的生克,是事物产生、发展、衰落到灭亡的内在原因。当然,作为以革新儒学为己任的学者,儒家的仁义道德、社会伦理也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

“夫天地设,故贵贱序。四时行,故父子继。律历陈,故君臣理。”(《玄詀》)甚至说:“或曰:玄何为?曰:为仁义。”(《法言·问道》)无怪司马光说《太玄》与《周易》“大抵道同而法异”,“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皆本于太极两仪三才四时五行,而归于道德仁义礼也”(《太玄集注·说玄》)。可见,扬雄把自然、社会、伦理统统纳入到他的“太玄”宇宙系统模式之中。

扬雄虽然有时也未完全摆脱宇宙生成论的影响,但其重点不在于宇宙如何从“玄”中产生出来,而在于宇宙秩序、变化条理、总体结构和系统功能的揭示,并告诫人们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秩序,而不去人为地破坏这种秩序的平衡。从思维特征上说,他不是沿着经验观察的途径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而是直接向事物的整体联系和系统结构方面横向铺开。他强调自然、社会的统一性和合规律性,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一切都可以从这个体系中推演出来,这样,设想得愈细致完整,就愈带有虚构和臆想的性质。不过,扬雄否认自然秩序的外在目的性,认为宇宙处在自发的、动态的和谐之中。现象的规律性发源于自然秩序的内在平衡,这些都是很深刻的思想。扬雄由于以“玄”作为宇宙系统结构的总原则,就使其哲学具有较强的本体论意味,因而成为汉代宇宙论哲学向玄学本体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王充的批判思想及其元气自然论

王充是活跃于东汉光武到和帝年间的一位重要哲学家、无神论者。《后汉书》称他曾“师事扶风班彪”,但其“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反潮流性格。时值神学目的论流行和谶纬神学泛滥,王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对神学目的论和谶纬神学的批判中,写下了《讥俗》、《政务》、《论衡》等书,但大多失传,留传于今者只有《论衡》。王充的著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论衡·自纪》,以下只注篇名)又说:“《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对作》)王充自认为《论衡》一书:“文露而旨直,辞奸而情实。”(《对作》)又说:“《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佚文》)这些论著遂确立了王充汉代思想批判家的地位。

关于王充思想的学派性质,学术界说法不一。有说是儒家,有说是道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列为“杂家”。虽然,王充曾自谓“依道家论之”,“从道不随事,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自然》),但这主要指天道观方面。实际上王充的思想“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而尤善儒、道,具有综合儒、道的特征。在天道观方面,他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较大些;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他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纲常名教。不过,王充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在天道观方面,且有明显的黄老思想倾向,同时又受到《淮南子》和扬雄的极大影响。王充一生的精力主要在思想批判方面,而不在于发展和创建理论,所以他虽然在思想批判中使用并完善了汉代的元气论,但终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元气自然论是王充哲学精华之所在。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

王充虽然继承了先秦老子、荀子和秦汉以来黄老学派的“天道自然”观念,但是他没有把“道”当做其哲学的最高概念,而认为是天的运行规律或特性。王充所说的“天”与荀子的说法相通,指没有意志而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的自然体。

他说:“夫天,体也,与地无异。”(《变虚》)王充所处的汉代,天文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王充为了论“天”,曾引用了大量天文学及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当时天文学关于“天”的认识主要有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三种。王充倾向于古老的盖天说,认为天体是一种物质实体,并且有其固定的形体,“天不在地中,日亦不随天隐。天平正,与地无异”,人“视天若覆盆之状”

(《说日》),又说“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道虚》)。”王充用这种本已落后的近于盖天说的说法批评了浑天说。这些说法虽然还谈不上科学,但是他引证的目的是旨在证明“天”的客观性和物质实体性,因而它们成为王充哲学的重要根据。也许由于王充还没有把自然科学上的天与哲学上的天区别开来,所以在天与气的关系上表现出一些混乱。例如,王充一方面认为天与地一样,是含气的物质实体:“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谈天》),“天禀元气”(《超奇》),元气似在天地之先,天地是由元气发展而来。但是另一方面,王充又认为“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惟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道虚》),即天地是永恒的存在体。“元气,天地之精微者也”(《四讳》),元气、阴阳与天地一样似乎都是永恒存在的。天与元气的关系孰为本?王充没有明确说。如果联系王充关于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物势》)以及“阴阳之气,天地之气也”(《讲瑞》)的说法,可以看出,天地与元气是统一的,而元气则是天地统一的基础。王充没有像《淮南子》那样更多地讨论宇宙生成论的问题,甚至还批评《淮南子》关于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以及女娲氏炼石补天等关于宇宙生成论的神话是“殆虚言也”(《谈天》)。

在批判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和社会上流行的“虚妄”之言的过程中,王充赋予了元气自然的特性。王充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于禀受元气才产生的,他说,“人,物也;物,亦物也”(《论死》),“俱禀元气”(《幸偶》);“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论死》)。认为万物发生的过程,决非如董仲舒所谓的“天地故生人”的目的论,而是“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物势》)。“自生”是王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成过程,是自然的过程,不体现任何目的和意志:“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生物也。”(《说日》)同时,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基础,这是其元气自然论最核心的思想。

元气自然论标志着中国古代气论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