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博弈兵法
15253300000051

第51章 防御(5)

1450年5月,土耳其苏丹亲率10万大军,再次扑向克鲁亚城。斯坎德培虽然手中只有1.8万人,但凭着反抗侵略战争深得民心,又仗着占据克鲁亚城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采取大部队坚守要塞,小分队夜间奇袭骚扰,把围攻4个月的土耳其侵略军搞得筋疲力尽,久围无功,死伤2万多兵员,最后只得撤退回营。本案中的斯坎德培在土耳其“韬光养晦”15年,换来了土耳其苏丹的信任,获得被派回阿尔巴尼亚国内的机会,最终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取得了抗土救国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并阻止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向中欧的侵略扩张。

在近代,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也使用了“韬光养晦”的谋略,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抱负。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埃及纳赛尔领导的反政府“自由军官团”的其中一位核心成员。在1952年7月23日,纳赛尔领导推翻法鲁克王朝,废除君主立宪的7?23革命成功后,“自由军官团”的领导人之间为胜利后的权力分配发生了激烈的纷争。此时,只有萨达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隐其锋芒,去其锐气,表现恬淡自若,不伸手要官要权,不介入各派系的争斗。对于已经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非常尊重;凡是纳赛尔所提的各项建议,他从来不提相反的意见,总是唯唯诺诺表示支持。即使对于重大内政和外交大事,他也从不拿主见,偶尔公开表示的态度与纳赛尔的观点有丁点差异,他也会立刻纠正过来,保持与纳赛尔及其一批信徒的意见一致。为此,纳赛尔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意为“是是上校”),甚至有点不满意地嗔怪他:“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平常工作中,萨达特与身边共事的同人也始终保持谦卑低调,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家也乐于与他共事。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心生退意,欲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承者。但是,历经3年观察,纳赛尔为了调和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减少发生分裂的危险性,经权衡再三,纳赛尔出人意料改变了接班人选择,而将萨达特选为继承者,安排萨达特为埃及副总统。埃及军方也出于萨达特为人谦和,与军界关系良好,表示了对萨达特作为接班人的支持。

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各实力派的政治人物,凭着各自潜在的政治势力与掌握的大权,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但最终基于政治妥协,一致同意将平日锋芒不露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宝座。萨达特自担任总统职位后,待权力相对巩固,一扫原来唯唯诺诺的平庸的形象,尽显富有政治抱负、敢作敢为的政治家本色,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外交全方位的改革。在政治上,他主张民主,并对上层领导机构中的异己以及构成潜在权力威胁的政治人物一个个给予革职或降职。在经济上实行宽松开放政策,千方百计增强国力。在外交上,反对霸权主义,谋求中东和平。推行中立不结盟政策。

1972年7月,他还下令驱逐了2万名在埃及的苏联专家;1973年10月,主动向以色列发起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1974年6月又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1977年11月又亲自访问以色列,打破埃以关系的僵局;1978年又与美国、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萨达特敢作敢为的一系列的惊人之举,使他一跃成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杰出政治家,还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萨达特在出任总统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可以看出,萨达特出任总统前,之所以显得平庸,其实是施用“韬光养晦”策略,是为了取得争斗各方共同信任、达成各方共同拥戴,以实现其伟大政治抱负。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东欧剧变易帜的复杂国际关系。原来共产党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改变了颜色,执掌大权的共产党领袖人物有的被处决,有的成了阶下囚,苏联也分崩离析成了独联体。世界两极时代的冷战模式从此不复存在,世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空前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受到威胁。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的安全发展制定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坚持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发展上,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特别是对美关系上,坚持忍让防守的姿态。即使1993年遭到美国强登中国“银河号”货船检查、遭到阻挠中国主办奥运会打击、1999年遭到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又遭到美国侦察机撞落中国军机,以及忍受着美国经常性霸权行径、对中国人权指责、对台独的纵容等等,但中国只停留在口诛笔伐上,并且事后见好就收,避免与美国长期正面冲突。中国“韬光养晦”的策略,缓和了国际矛盾,营造了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确保了中国经济每年GDP的快速增长,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国、第二大外汇储备国、第三大经济体。这些业绩的取得,与我国正确运用“韬光养晦”策略分不开。在国力相对弱势的情况下,采用“韬光养晦”的国策可以较小代价获得国力较快的提升。

在企业经营中,也不乏使用“韬光养晦”策略促进企业生存发展的范例。比如EBAY在早年曾非常担心当时网络巨头“美国在线”进入网上拍卖市场。为了防止“美国在线”染指网上拍卖市场,EBAY公司只得放下身段,俯首为臣,一而再,再而三主动上门与“美国在线”公司接触沟通,要求将EBAY拍卖的网络挂到“美国在线”的网络系统,成为“美国在线”网络系统的唯一拍卖商。并且表示不惜每年支付“美国在线”上千万美元的使用费。“美国在线”不知是计,觉得自己直接从事网上拍卖活动也不一定能赚到上千万美元,现在可以白捡上千万的利润,何乐而不为,故欣然许诺同意与EBAY公司合作。“美国在线”保证在两年内不进入网上拍卖市场。EBAY公司在“美国在线”做了两年俯首为臣的买卖后,利用“美国在线”的影响力,羽翼渐丰,失去了再利用“美国在线”的价值,终将“美国在线”抛弃。EBAY巧妙利用“韬光养晦”之计,成了网络拍卖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业主,而“美国在线”在网络经营拍卖市场再也成不了气候。

股市风云变幻莫测,股价涨跌家常便饭。一旦投资者对大盘判断失误,无奈被深套其中的时候,若综合判断:此时退出股市踏空的风险大于继续留在股市做多的风险的时候,那么选择忍受、“韬光养晦”,等待随时可能爆发的反转,是一项看起来不得已的选择,但实际上也是一项以守为攻的策略。投资者不必怨天尤人,应静下心来注重内功的修养,总结被套的经验教训。不能消极等待大盘反转,而应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捕捉个股的信息。在疲弱行情中,寻找行情率先起动的行业板块,适时换股应对,做到无为中有为。若在熊市中已经止损空仓的投资者,更可以轻装上阵做到离市不离心,继续关注行情发展趋势,瞄准基本面转多的征兆,及时发掘技术面超卖的个股,适时逐步建仓,仍然可以在新一轮行情中掌握投资主动权。

如2008年股市上证指数最多惨跌70%多,股市哀鸿遍野,股民深套其中不在少数。有的股民在逆境中“韬光养晦”,积极探索下一轮优势板块。当其发现,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深远影响,而对煤炭行业来说,我国电煤化工需要量有增无减,特别是整顿小煤窑后,煤炭产量有所压缩,煤炭行业的优秀企业如兰花科创的资金利润率保持在30%以上,每股业绩又在2.40元多,市盈率不到5倍,远远低于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股票正常市盈率。若能在“韬光养晦”中及时调整持股结构,将没有业绩支撑、前途难卜的手中股票,及时转换成安全边际相对较高的煤炭资源类股票,如换成兰花科创股票。该股2008年11月20日跌至最低10.35元,直至年底时,该股还随大盘在12元左右徘徊。可是,在大盘开始转暖后,该股就优先于大盘发力上攻,至2009年7月24日,已涨至45.60元,差不多比原来涨了4倍多。而该时段的大盘,不过只是涨了不到2倍。可见,在股市不利的情况下,不要抛头露面继续追涨杀跌,而是静下心来,“韬光养晦”,多做个股分析研判案头工作,定会有所作为,定能将损失补回来。

8.6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该计名曾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檀公指南朝名将檀公道济,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据传考古发现已见其刊本。《三十六计》的计语原文为:“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为,全军退却,避开强敌。根据情况主动撤退,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之法。

该计解语原文为:“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前二只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相持数日。始觉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解语意为,当敌人占优势,我方无法进取时,只有投降、求和、退却三条路。求降是彻底失败;求和是一半失败;退却未必是失败,正是为了争取胜利的转机。例如,宋朝的将领毕再遇率军与金军对抗,因敌众我寡,他在一个夜里把军队撤走了,却把旗帜留在营地上,把羊倒挂起来,用羊前脚放在鼓上,羊被倒挂着难受,两脚不停地跳动把鼓击响。金军听到鼓声,望见旗帜,不知道宋军已经撤走了。等了几天,金军才发觉,毕再遇早已经走远了。这是善于退却的战例。

该计是指敌强我弱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而主动退却的策略。这个策略在不同的军事文献中有多种描述。如在《孙子?谋攻篇》中提出,“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在《兵法圆机?利》中也是,“避而有的全,则避也。”《吴子?料敌》同样强调,“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可见,在敌强我弱的绝对劣势情况下,历代兵家都赞成为保全力量,主动实行战略退却。其原因在于,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指挥者面临着四种抉择:“其一是,不战而屈的求和;其二是战而不胜的投降;其三是鱼死网破的死拼;其四是保存实力的撤退。”媾和、投降、死拼其结局都离不开彻底失败,而只有保存实力的战略退却,却能够卷土重来反败为胜。无疑,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实行战略退却,是最为英明的决策,故称为“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是兵家常用的计策,相传公元前206年,楚汉争霸,西楚霸王项羽听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后欲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准备在席间寻机将刘邦刺死。刘邦也深知鸿门赴宴凶多吉少,但此时的项羽兵强马壮,若不去就有不打自招独占咸阳王之嫌,为项羽对刘邦开战提供借口。在全面权衡利弊关系后,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及少量卫士,硬着头皮前往鸿门赴宴。席间,刘邦先发制人,态度恭敬,言辞恳切,抢先向项羽解释说:“自己先攻陷咸阳并无抢功之意,乃实属意料之外,我只等项王到来便于撤出,请项王勿信谗言对我误解。”项羽听了刘邦解释,心中释疑,动摇了刺刘主意。范增见项王变卦,便唤来武将项庄舞剑,想借机杀掉刘邦。此举却被张良好友项伯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