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市场·情场·官场
15253600000018

第18章 李冬绮素描(3)

由于经常骑自行车,所以跟交通聱察打交道的时候比较多。我以为在现代法制社会,没有跟警察打过交道的人也许没有。

有一次从幼儿园接女儿出来,因时间已晚,灯上车心急火燎地往家赶,不想闯了红灯。突然从路边的阴影里钻出一个警察来,心一慌下车的时候险些没有摔倒。警察没有看我,却扶住了孩子:

“真漂亮啊,要是被摔着了你说怨谁?”

按当时的风气,他可以把我训一顿,也可以扣我的自行车,还可以让我在道边站上半小时。他却只说了句“下回注意吧!”就让我走了。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忘不了这件事,还感谢那位警察。可见警察表现他的善意,给人印象更深刻。

交通警察见人多,经事多,成年累月露天作业,较为辛苦,因而他们反应机敏,也富于幽默感一禁不住想找点乐子,让自己轻松一下。

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场面一一在过去,重要的路口都设有岗楼,岗楼里有扩音器,外面挂着髙音喇叭。警察坐在里面不仅靠搬动红绿灯信号,还要用嘴指挥交通。大街上经常回荡着他们的声音,哪个车停下,哪个该靠边……一农民骑着用水管自制的自行车,车上无闸,过路口减速就用脚去踹前轱辘。一用劲儿,鞋掌被桂掉了,他浑然不知继续前行。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便传出警察的呼喊声:

“喂,那个骑铁驴的农民兄弟,回来,把你的闸皮捡起来。”

红灯已亮,一穿着时髦的妙龄女郎骑着一辆崭新的坤车,想闯过去。一枝独秀地冲到了路口中央―这时髙音喇叭里传出一句响亮清脆的脏话:

“这货”

“货”一是天津骂人的话,说你是“这货”,就是骂你不是好货。

周围的人发出一阵嘻笑。

那女郎把自行车一拐来到岗楼下边,怒目圆睁:“哎,什么叫这货?你家里没有奶奶妈妈姐姐妹妹,他们都是这货?”

警察很年轻:“谁叫你闯红灯。

“闯红灯你就骂人?我就问你什么叫‘这货’?今天你不给我说明白咱没完!围观的人群从旁起哄:“对,问他什么叫‘这货,!”

女郎得理不让人,气势更高,路人越围越多。岗楼里的警察无言以对,可不肯认错。

这时一老警察拨开人群,叫那女郎把事情的经过又说了一遍。然后不紧不慢,笑模悠悠地开口了:

“你不是问什么叫‘这货’吗?听我告诉你:汽车跟汽车相撞是大祸,自行车跟自行车相撞是小祸,你闯红灯险些没有被汽车撞上,是险肇事故,就叫这祸。明白了吗?”

围观的人又向女郎起哄:“对,她就是彳这货女郎一下子蔫了。老警察把她的车锁上,钥匙放进自己口袋:

“回单位写检查,开证明信来领车。”

一一谁都可以讲出一些警察的故事。我讲的这些,自知太一般。希望有一天,我能讲出一个惊天动地的警察的故事文化泰山近三十年里,我三上泰山。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第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刚二十岁出头,和一同事公差路过泰安。只有多半天的时间,不登泰山觉得既对不住五岳之尊,也对不住自己。仗着年轻气盛,便出岱庙,从东路上山了。

什么山中风光,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全来不及细看深想。脑子里老惦记着必须在天黑前赶回泰安县招待所。看不看都算来过泰山了,重要的不是想学点什么,而是想经历一下。能“到此一游”就足矣。游,就是走,快走。看和想是次要的。

下午两点多钟我们登上了山顶。吃了点东西,把山顶的主要景点草草看完,就急忙从西路下山。虽然紧赶快赶,回到招待所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没吃没喝,倒头便睡。

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一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眦牙咧嘴皱眉头。上公共汽车已相当困难,需鼓起余勇,双手用力抓住扶手,咬牙闭气,连提带拉,才能把两条腿弄进车厢。

总算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把上山叫做“爬山”,上0山明明用脚不用手,爬从何来?

上山确实是连滚带爬。即使你上山逞能,没有爬,下山后也要补上这“连滚带爬”的一课。泰山太厉害了!或者一开始就做爬的准备,慢慢悠悠,说不定倒会省却了“连滚带爬”。

不可轻易登泰山。想要登泰山,就得做好充足的准备,有充裕的时间,有闲情逸致或朝拜的虔诚。不可以捎带脚即兴式地登泰山。

第二次登泰山是1984年,汽车把我们送到能够达到的地方,这就省去了好多路。我已提前做好了准备,带足路上吃的喝的,时间充裕,可慢慢地游山玩水。

这次登山可以叫做“读泰山”。这一“读”不得了,果真被泰山的文化镇住了。第一次爬泰山征服了我的皮肉,这一次要征服我的思想。

泰山上有1300多处石刻,每一副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

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乃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泰山。历代帝王将相、才子墨客、黎民百姓,都以朝拜泰山为荣,同时又把自己的才华和思想留给了泰山。

泰山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山。

同时它也是一座历史巨碑。

每个历史时代都在泰山刻下印记,自秦汉以来集千年历史文物于一身,是历史雕琢了它。历代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社稷寄重之地,把泰山的阳刚之美和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泰山由一个古文明的发源地,渐渐成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游泰山如读史--点不假。

好学者上泰山,可以视为上泰山大学。

我第三次登泰山是199年,汽车把我们送到中天门,然后坐吊车直达南天门。这不叫登山,更不叫爬山,而是飞上山。大半个泰山在脚下一掠而过。登山的过程省去了,许多文化景观看不到了,只剩下最后的目的,这目的实现得很容易,因而感觉和前两次大不相同。

那种通过艰难达到的辉煌减弱了,渐入佳境后的神圣感也减弱了。

但是,我可以冷静地思索一下泰山现象。甚至有精力有时间绕到泰山背后看看泰山,如同到伟人的后院里仔细观瞧伟人,到后台的化妆室看看卸了妆的演员一一泰山的北面很不规则,松树和杂树齐生,野草过膝,有野趣但无惊人的景致。我们幻想着在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凶杀案、殉情案……一个山的两面竟如此截然不同。

泰山是中国文化的圣殿,北面是圣殿的后墙。进了圣殿,它是十全十美的,无论过去的皇帝,还是现代的百姓,无人敢对泰山“牙迸半个不字”。

这正是泰山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中国再没有第二处文化景观能够像泰山这样从来没有被打倒过,从来没有人敢对它说坏话,只说好话。即便在砸烂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中,“打倒孔孟之道”、“砸烂封、资、修”,否定一切宗教,在代表“文化大革命”文化的“样板戏”中,仍然高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泰山避邪,“泰山石敢当”

连古代的帝王,如宋真宗赵恒,皇帝没当好,和辽国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登泰山就心里有鬼,感到愧对列袓列宗。武则天想当皇帝,先要取得谒拜泰山的资格,也就是必须先获得泰山的承认。

泰山成了中国一尊最大的神,高于一切,“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经得住看的山很多,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当推泰山第一。有的山也许比泰山更好看,却绝没有泰山这样的威仪,这样的尊贵,这样的至高无上。

人们为泰山写的文章最多,作的颂诗最多,说的好话最多,无论把泰山说得多么好,泰山都能泰然受之,且没有副作用。它既不“得意忘形”,又不故作谦卑。

在泰山的文化里有强大的自尊和博大的自信,只说自己如何好,决不说别的山如何不好。因此它这个“天下第一名山”当得很容易,当得很稳当一“稳如泰山”。

有的山,如黄山,改革开放后名声大噪,就有点沉不住气,曾传出这样的话:“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向五岳挑战,蔑视五岳。很快就传出了许多说黄山的坏话:黄山没有文化,不要说历史文物,连副像样子的石刻也没有,最好的一处石刻是“江山如此多娇”。吃饭如民兵野营拉练,住木板房,夜里冻个半死。坐吊车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迎客松快死了……总之,谁进了黄山都可以毫不顾及地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黄山就深刻感到做名山难。有一点地方让人家感到不满意,就会说你名不符实,提出一大堆意见。

泰山不只是做名山的榜样,也是做人的榜样。人们不是喜欢抱怨: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名女人的丈夫或做名丈夫的女人更更难吗?想想泰山,学学泰山,也许会不无受益。

“重如泰山”一所有的人见了你,都像见了“老泰山”一样,恭恭敬敬,规规矩矩。

泰山有看得见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看不见的,合在一起构成了神秘的泰山文化现象。

世间万物,太老的东西就容易腐朽,就容易落后,甚至容易被淘汰。唯独泰山,三千万年了,越老越吃香,越现代,越能走向世界!

谁敢“有眼不识泰山”!

难得——笑一位年轻的摄影师别出心裁地把相机放在肩膀上,让镜头对着后面,在天津市最繁华的劝业场一带转悠,一边走一边摁动快门。不看镜头,不选景物,可谓胡拍乱照。他认为这样的照片排斥了摄影者的选择和被拍摄者的做作,排斥了一切人为的痕迹,具备最原始的真实,因而也最有价值。

权当试验,他拍摄了五卷胶片。冲洗出来之后,却被自己的“杰作”惊呆了。当我看到这些最自然不过的照片时,也感到触目惊心……有特写,有大的场面,上面是几百张面孔和各种各样的表情:有晦暗的、猥琐的、迟钝的,有的眼睛盯着地下随时准备捡钱包,有的斜眼看人,有拉拉扯扯的、你拥我挤的、怒目而视的、勾肩揽臂的、张嘴大叫或大骂的、或孩子大哭大人顿足的,就是没有一张笑的,那种温柔的慈和友善的自信的抑或是畅怀大笑,礼貌微笑。虽然这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参与下由相机自然拍摄的最自然不过的景物,却没有那份平和、宁谧、欣然、无所得失的自然,而是紧张、嘈杂、不安。

应该说中国人最懂得笑的好处,最崇尚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一笑解千愁”,“笑一笑十年少”,“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人们愈是大讲笑的好处,鼓励大家多笑,愈是证明笑是多么难,几乎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聪明人想出了各种让人发笑的办法,分技巧派和心理派。技巧派主张用技巧使人发笑,有缘有故可以笑,无缘无故也可以笑。比如1946年在上海的诗人节上,郭沫若上台发表演说,开口时没有说话,却像“天真的孩子似的狂笑不止”,“竟笑得前俯后仰,放浪形骸”,带动大家一齐开怀畅笑,连笑三次,每次“足有五六分钟”,传为佳话。这是感染别人和为别人感染而笑,不放过任何笑的机会。技巧派还给人们出主意,平时多照镜子,镜子仁慈,允许所有的人都对自己有美好的评价,所以照镜子会引起自己发笑。还可以把各种人物大笑的画片收集起来经常欣赏,也会令你发笑。至于多听相声、多看喜剧节目,那是谁都知道的。

心理派的主张就比较复杂了。大笑是全人格的展现,人们要想笑就必须开启欢喜无量心。没有自信就没有笑,人们要想笑就须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常笑者幸福,人们生活得幸福轻松,自然会笑。也正因为人类有痛苦,才又发明了笑。人在动物界是唯一具备笑的机能的动物,不充分的笑实在是辜负了人生。为了让人多笑,美国的威廉格朗特教授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般人如每周哭泣超过三次,每次以五分钟计算,那会对身体十分有害。”万不得已非哭不可,每周只哭一两次,每次哭几声就,赶紧打祝总之,哭不如不哭,不哭不如笑。

当然不是奸笑、阴笑、冷笑、皮笑肉不笑等让人讨厌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