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煤炭产业经济研究
15254700000021

第21章 煤炭产业组织的优化(1)

煤炭产业的生产分散、过度无序竞争导致煤炭企业行为偏差:企业竞争的目标不是长期的,而是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的;竞争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而往往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和采用非规范竞争手段进行不公平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优劣并存,甚至优败劣胜。这种过度的、低水平的无序竞争,使企业间无法形成有序竞争,煤炭产业经济的整体活动效率下降,进而导致煤炭产业整体绩效的低下,因此,优化煤炭产业组织实乃当务之急。

一、煤炭产业组织优化基准:有效竞争

1有效竞争的提出

有效竞争(WorkableCompetition)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M.Clark)1940年针对完全竞争概念的非现实性提出来的[美]克拉克:《有效竞争的概念》,《美国经济评论》1946年第6期。克拉克认为,虽然完全竞争被经济学家进行了准确定义和精心阐述,但它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且从来没有存在过,其应用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作为人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判别是非的行为标准。现实世界中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反映了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③④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在分析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竞争的多样性之后,克拉克给出了纯粹或严格的竞争和修改的、中性的或混合竞争两大市场竞争类型⑤曹建海:《试论有效竞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但克拉克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③。

在克拉克之后,梅森(EdwardMason)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有效竞争的标准,被称为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一是市场结构标准,即寻求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以及形成这种市场结构的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买者和卖者所占的市场份额都不足以控制市场;买者集团和卖者集团之间不存在“合谋”行为;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出现。二是市场绩效标准,即从竞争可望得到的效果出发,寻求竞争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当生产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价格能自动向下调整;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但不一定是在成本最低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持续性的设备过剩;不存在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现象④⑤。

继梅森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史蒂芬·索斯尼克(StephenSosnick)在评论了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的所有文献后,依据标准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概括了有效竞争的标准。根据索斯尼克的概括,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包括: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资源限制;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竞争的市场行为标准包括:厂商间不相互勾结;厂商不使用排外的、掠夺性的或高压性的手段;推销时不搞欺诈行为;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竞争者对其对手是否会追随其价格调整没有完全信息。有效竞争的市场绩效标准包括:利润水平刚好足够酬报创新、效率和投资;产品质量和数量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厂商竭力引入技术上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流程;不存在过度的销售开支;每个厂商的生产过程都是有效率的;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最多的报酬;价格变化不会加剧经济周期的不稳定。这些标准可以作为竞争是否持续、有效的信号,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组织政策提供了依据②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综合众多产业组织论者对有效竞争的研究,可以认为,有效竞争就是以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为主要的方法和手段,使产业内各企业之间形成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2煤炭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界定:有效竞争周敏:《试论我国煤炭产业内可持续的有效竞争》,《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从有效竞争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有效竞争是在合理规模和组织结构基础之上,谋求产业长期供需均衡、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协调的产业组织状态。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不仅有利于煤炭企业保持充分的竞争压力和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配置及长期的均衡,进而实现煤炭产业整体绩效的优化和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可以促使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煤炭作为一种可耗竭资源,其稀缺性、非再生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约束生产者的逐利行为,也难以客观反映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边际成本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和非再生性资源的边际使用成本,致使外部成本社会化,必然会产生煤炭资源过度开发、供需失衡、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资源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在煤炭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中,还必须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约束企业的逐利行为,强调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应充分体现时空上的公平性,即时间上不同代际主体对资源选择有平等的权力,这种代际平等要求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的福利;空间上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差异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化为时间上的可持续性;环境生态则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加以保护。煤炭产业组织的有效竞争必将促使煤炭产业朝着有利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全面提升煤炭产业的整体绩效。

(2)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有利于煤炭产业资源的长期优化配置。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的目的是使煤炭产业资源配置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率。这里的资源既指煤炭资源也包括煤炭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从煤炭资源的开发看,煤炭的稀缺性和非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一经开采就应该且必须加以充分利用,煤炭生产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是生产消费过程中煤炭资源的首要配置原则。实现这一配置原则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有效竞争,培育煤炭产业的煤炭供需关系的自适应机制、自协调机制、自稳定增长机制和预警机制,长期保持煤炭市场供需的平衡,消除供过于求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和供不应求所产生的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福利增长。从生产要素的配置看,由于煤炭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周期性长、煤炭生产经营的专业性强、资产易沉淀固化、产业进退的自然壁垒较高,决定了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生产经营性资源,使投入的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和产出最大的效用。煤炭产品市场的有效竞争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率,消除产业内生产要素闲置、浪费和外部不经济。

(3)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有利于企业保持竞争活力和实现规模经济。有效竞争是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协调的一种竞争状态。随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生产成本会不断下降,经济效率提高。但是,企业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市场垄断必然会阻碍竞争的活力,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结构层次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组织效率低下和“X-低效率”(X-inefficiency);另一方面也会增大社会竞争成本。因此,如果一味追求规模经济和垄断会使煤炭企业数目减少,市场缺乏竞争,煤价会远远高于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均衡水平,致使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造成效率的绝对损失。但是,自由的、分散的、过度的竞争也会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环境生态破坏等外部不经济。因此,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前提下,允许一批与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井田规模及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中小煤炭企业进入,实现煤炭市场的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煤炭企业保持竞争活力,又能兼顾规模经济,进而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4)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煤炭企业为资源提取型企业,受矿区资源耗竭的影响,自然会产生采矿业所特有的开采初期的兴盛和资源枯竭时的衰落。为此,有效竞争在时空上强调煤炭企业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在市场中长期保持竞争活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煤炭企业积极消除矿业生命周期性的影响,坚持“煤与非煤并举”的发展战略,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外煤炭资源和产品两个市场,扩大经营领域,保障煤炭资源衔接、矿区的接续和矿井生产的连续以及非煤产业的外延扩张,实现煤炭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有效竞争的煤炭产业组织标准界定

基于有效竞争的概念以及参照梅森、索斯尼克和国内学者曹建海:《试论有效竞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为有效竞争设定的标准,笔者构建了煤炭产业有效竞争的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企业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①不存在人为的对产业进入和退出的资源流动壁垒⑦除了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特别是追求服务差异性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煤炭产量(品种)、质量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③产业内生产要素流动自由,规模经济效应明显⑨市场上不存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定价行为和销售中的欺诈行为各企业的生产过程富有效率,不存在持续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资源过度开采现象④市场上有足够数目的买者,且每一个买者都不足以形成买方垄断⑩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分层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存在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⑤不存在政府对市场的行政性保护⑥市场存在对产品质量改进的价格敏感性二、煤炭需求预测纪成君:《转轨期间煤炭工业若干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煤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报告,1996年10月;《未来十五年中国煤炭需求预测与总供给战略》,《阜新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市场需求是产业组织与企业(数量)安排的重要基础。因此能否较为准确地预测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市场的需求及其增长便成为煤炭产业组织与煤炭企业(数量)安排问题的关键。

三、煤炭产业有效竞争组织形式的实现

1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目标模式

煤炭产业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才能实现既满足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要,又能使煤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获取良好的整体绩效呢?

中国煤炭产业特征和中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以及煤炭产业可能选择的市场结构模式无疑是构建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初始条件)。从中国煤炭产业特征(参见第四章的有关分析)来看,中国除上海市外其余各省、市、区都有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县有预测储量,其中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达1100多个阎长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这也就是说,煤炭开采已经成为煤炭资源赋存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地区煤炭采选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煤炭赋存分布之广泛决定了煤炭开采企业之众多。从中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来看(参见本书第八章),根据预测,2004年煤炭需求将达到17亿吨、2010年将达到20亿吨,需求之巨决定了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煤炭开采也将难以满足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从煤炭产业可能选择的市场结构模式来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显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基于前述分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也不符合中国煤炭产业实际。因此,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目标模式应该选择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从理论上说,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竞争程度是大于垄断程度的,竞争最终能够使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进而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绩效。另外,企业为了实现对产品一定程度的垄断,也会大力改进服务质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大R&D投入,从而促进和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可以说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对于煤炭产业来说是最可行也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鉴于中国目前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分散、过度无序竞争、规模结构低下,因而政府应制定有效的煤炭产业组织政策及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使企业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资本集中,形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和大量中小煤炭企业共存的市场格局,将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根据煤炭资源赋存及生产力布局现状,经过这样的调整后,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数量应在十家左右,大量的中小煤炭企业则一般应在不适合大规模开采的矿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所界定的垄断竞争的煤炭产业市场结构既强调市场的竞争性又注重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最终实现竞争与利用规模经济的均衡。

2有效竞争的煤炭产业组织的企业数量与结构安排

(1)煤炭产业企业数量的理论模型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假定没有进入的制度性限制因素,企业只从经济利益考虑是否进入煤炭产业或从煤炭产业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