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师休闲论
15256600000015

第15章 教师休闲方式(3)

萨迪说:“旅行有好多益处:新鲜满怀;见闻大开;观赏新都市的欢悦;与陌生朋友的相遇;能学到各种高雅的举止。”平日,围墙内的“小课堂”让教师忙得像陀螺般转个不停,常有身心疲倦之感;各种评价、升学压力,使老师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广泛的兴趣爱好被扼杀。利用暑假旅游,可以在丰富的审美愉悦中释放身心的疲惫,在心灵的陶冶中开阔视野,在自由的活动中激发兴趣。

调适身心。安徒生说:“旅行对我来说,是恢复青春活力的源泉。”对成年累月奔走于“大三点”(家庭、学校和课堂),耕耘于“小三点”(上课、作业、谈心)间的教师来说,暑假旅游是调适身心的大好时机。暂且忘记一切,游览于山水、草原、大漠之中,回归自然,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与花香鸟语为伴,尽情地歌唱;一觉睡到自然醒,尽情地休闲;携妻将子全家总动员,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呼朋唤友结伴行,尽情地欢呼雀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调节身心,一张一弛,怡情养性,积蓄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做好新学期的教育工作。

开阔视野。蒙田说:“旅行在我看来还是一种颇为有益的锻炼,心灵在旅行中不断地进行新的未知事物的活动。”教师利用暑假这段较长时间,既可以将过去从书本上“背会”的知识,通过亲临现场的“体会”来增强理解;又可以在新景点中增长见识,完善知识结构;还可以提升情感,丰富自己的人文感悟。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社会是最好的学校。长期的校园生活,会让教师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教学困顿,如能暂离“庐山”,或许会豁然开朗,反而能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处。

发展爱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的爱好不同,旅游的期望也不同。每个旅游景点都各具自身的自然特色和文化内涵,游什么景点和路线,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出最佳的选择,在欣赏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同时,满足和发展个人的情趣爱好。教师本属兴趣广泛的群体,只可惜平日少了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借用暑假,可以将旅游与发展爱好合理组合,实现“双赢”。比如,喜爱书法的,可以去西安碑林,欣赏历代各派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揣摩间架结构,思量布局谋篇;可以去探源林林总总的湖笔、宣纸、徽墨、歙砚,淘些宝贝回家欣赏、使用、收藏。

(2)以教育的理念,享受旅游的过程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歌德)旅游就是享受异地教育资源,教师借用新课程的理念,很快就能得出一条结论:过程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没有过程的旅游味同嚼蜡,相反,旅游过程越充分、越丰富,其价值也就越大。

简约中丰厚。时至今日,很多旅行社赴港澳的“教师团”仍要加收400元团费,理由是教师消费能力差,影响旅行社“效益”。其实,教师多是理智的消费者,懂得旅游如同有效教学,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大化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需外加“购物”这些旁枝杂叶影响游兴。教师较之富商巨贾和贩夫走卒,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相关的应对行为,往往更具理性。暑假时间长,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这一优势,选择“自助游”——目的地自由选择、旅游方式自主确定,随车而搭,遇店简住。条件虽简约,但其收效却很丰厚。有两位青年教师曾相约扬州,背包去敦煌,行程10天,游览的景点多出旅行社一倍,且看得真切,品得深刻,每人只用了1500多元,回来后还将见闻一一写成博客与学生分享。

参与中体验。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感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旅游与教育有通理之处,如果没有充分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体验。熟谙此理的教师,能够寄情山水之中,全方位感知大千世界。亲历城市游,体验现代文明的发达与繁荣;亲历生态游,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亲历红色游,体验人文精神的崇高与伟大;亲历乡村游,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些体验都滋养着教师从教的素养。有了亲身参与和体验,在课堂上方更显真切从容。

保护中利用。旅游资源相对较脆弱,且不具再生性。负有“传道”之责的教师一方面要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文明旅游,保持“言不失儒,行不失雅”的教师形象。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思考利用旅游资源,在“三分看景、七分想象”的品景中,融入自己的阅历和职业思考,抽绎景点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发现旅游资源与教育的文化联系,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于己于生均会有益。

(3)以教学的视角,感悟旅游的启迪

哥尔德史密斯说:“谁出门远游既有补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谁就堪称哲人。”作为肩负教育使命的教师,在旅游中要思考旅游审美与教育价值在文化层面上的内在本质联系,在比照和思考中,获得醍醐灌顶的自省,寻得异曲同工之妙处。

从单一走向多元。旅游的目的,或放松身心,或观光赏景……旅游的景点,或选择山水游,或选择人文游……旅游的方式,或选择组团游,或选择自助游……不一而足,但都在充分满足着个性需求。旅游的需求因人而异,新课程的目标、内容、教材等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启示我们服务学生时,应做到目标多元、评价多元,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各具特长的建设者。

从预设走向生成。旅游前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可以视为精心的“预设”,旅游前“预设”得越充分,“生成”必将愈丰富。旅游中,教师借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理,将旅游看作是一种生成性阅读,读懂山水之美,读通人文之脉,读遍风情之异,读透灵性之悟,现场的“生成”感受远比预设要灵动、丰富得多。作为教师,更要在旅行中生成“四会”技能——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学会保护,学会创造。其实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师又何尝不应更好地做到这“四会”呢?

从结果走向过程。教学是渐进艺术,需要周密的过程作支撑。在品味河山中,我们逐渐学会了“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旅游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开拓我们的视野;旅游能提升我们的素养,涤荡我们的心灵,校正我们的人生观念。作为教师,更应成为自己幸福生活的主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以闲适的心态、淡定的风度、从容的气魄,笑对教育人生,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暑假,教师游历于河山中,时间充裕,过程充分,可观其外景,思其内奥,品其神韵,联想至教育,不觉中似乎已渐入“见景是景,见景不是景,见景还是景”的三重境界,此亦似于近年来广大教师对教育本质回归的理性追求。教师带着这“三重境界”的慧眼去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一定会有别样的风景。④

(四)艺术

休闲生活与琴棋书画等艺术结缘,不失为一种高雅的选择。置身艺术天地,“余音绕梁”可“三月不知肉味”。在闲暇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不仅可以调节心情、松弛紧张情绪,还可以丰富日常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可以锻炼思维、发展智力、激发灵感。

卡拉OK,以它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音乐丰富等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但是,唱好它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一是嗓音条件方面,再就是歌唱方法问题。歌唱时应注意:

一、正确姿势。自然地站着,身体各部依照平时自然的着力方向放松,这样就有利于发音自然,肌肉也不会紧缩僵硬。

二、歌唱时的吐字。字音要唱得清晰、真切、富于情感,做到字正腔圆,把词音、词意表达清楚,认真探讨每一词应用的声调和词势,做到音感准确,使人们在欣赏中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