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师休闲论
15256600000018

第18章 休闲教育(2)

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1995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2000年,以于光远等为主编,翻译出版了“国外休闲研究译丛”,介绍当今世界休闲研究的最新成果,影响巨大。因此,我国对休闲教育的系统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我国的休闲教育研究早期主要是翻译国外的一些休闲教育的书籍,大多是美国关于休闲教育的著作,这对于我国休闲教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影响作用。现在,我国的休闲教育研究多集中于学校休闲教育特别是对在校学生的休闲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和成果。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创建的“闲暇时间模式”,以闲暇时间为纵线,以系列内容为横线,以学生闲暇时间的长、中、短为时段分类设计实验方案。长时段包括学生暑假、寒假闲暇活动方案,中时段包括“五一”“十一”闲暇活动方案,短时段包括周末闲暇、下午课外闲暇、课间十分钟闲暇活动方案,把有关内容配置到相适宜的时段中,使休闲的时间与内容做到了合理与和谐。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休闲教育实践

季应朗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自2004年起进行了“初中生良好休闲心理品质与技能的培养”课题研究。在以课题为导向的休闲教育过程中,我们遵循自愿、自主、自觉的原则,既不盲目强制、横加干涉,也不放任自流;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遵循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原则,争取多管齐下;遵循差异性发展原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需求。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学生的休闲时间划分为“长休闲”“短休闲”“微型休闲”“主题休闲”等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形成一种指导模式,而后推动全校休闲教育的全面展开。

指导学生的“长休闲”:对学生的寒、暑假生活进行指导。开展“读书是最好的休闲”“走南闯北,行万里路”“走进社会,一日打工”“荧屏内的广阔天地”等活动,让学生从寒、暑假的无聊中摆脱出来,体会读书的乐趣,感受生活的艰辛。

指导学生的“短休闲”:对学生的“五一”“十一”及双休日生活进行指导。开展“读好书”“艺术让我们走进美的世界”“读懂亲情”“融入社会”“个性展示-我的个人画展、个人收藏展……”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

指导学生的“微型休闲”: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指导。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七彩文学社、校园广播站、记者站、合唱团、舞蹈队、体育社的活动,或者利用学校资源,到校图书馆、校网络教室进行个性化自学,让自己的课余生活变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

指导学生的“主题休闲”:用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休闲指导。例如:我校2004级4班的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利用网络”的主题休闲活动指导,通过在班里开展“上网,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主题班会、建立班级聊天群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闲暇时间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

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学会积极休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比如:围棋、舞蹈、合唱、演讲等,使整个校园充满生机,所有学生都兴奋不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们在闲暇时间有事可干,学会积极休闲。

评价“学习素质”,为提高学生的休闲生活质量。为了强化学生热爱学习、追求个性发展的意识,我校在操行评价、学业评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了“学习素质”评价。我们认为,“学习素质”涵盖了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一切课内外学习活动的态度、过程和效果。在学校的选修课、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中我们都规定了相应的“学习素质分”,学生只要任选一项学习,参加第一次可以获得“学习素质分”10分,以后每参加一次活动可以获得“学习素质分”2分;期末考核时指导老师和同学给出评价,最高可获得“学习素质分”10分;对在省、市、区各项课外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在“学习素质分”中实行特别嘉奖。这种评价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各项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休闲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⑥

无论怎么说,我国的休闲教育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其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促进休闲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是:

其一,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休闲教育的认识尚不足,对休闲还存在偏见和抵触,崇尚“工作中心”,只讲工作和奉献,甚至有人把休闲看做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求进取”、“玩物丧志”,等等。

其二,高等院校休闲教育落后,不仅专业师资力量匮乏,而且专业课程设置混乱,教学内容单薄,科学性、合理性与统一性缺失。

其三,社会培训机构鱼目混珠,多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强,管理无序,严重影响并制约了休闲教育的普及。

(三)休闲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开展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休闲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由于正确休闲理念的缺失,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休闲行为大量涌现,如不顾实际地盲目追求休闲的高消费高享受,休闲重感官刺激轻精神追求,将休闲工作化,等等。这些不良的休闲行为既有损个人又有害社会。另外,面对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人们还应该有一种休闲的选择决断能力,选择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有意义的休闲方式,提高休闲的质量。因此,对于正确的休闲理念的掌握、休闲技能技巧和休闲鉴赏力的培养以及正确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的确立等都有赖于广泛的休闲教育的开展。开展休闲教育有利于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就已经认识到了休闲的重要性,他们当时就认为:“自由人如果不想使自己的生活沦为灾难,就一定要接受休闲人生的教育。”休闲教育可以培养个体正确的休闲理念以及休闲的选择决断能力,提高休闲质量。而且,休闲教育作为休闲的必要准备,可以引导人合理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其实施与完善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休闲。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那么休闲教育就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使人的个体生命日趋成熟,实现人的生存价值。休闲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有力保证。开展休闲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休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健康和谐的休闲生活和方式。第一,休闲教育可以提高人们休闲的层次,摒弃低俗化休闲,使人压抑沉闷、愤恨不满的情绪,甚至是破坏性的冲动力通过艺术化和升华的方式表达出来,防止可能产生的偏激心理和行为,从而可大大减少社会的犯罪率,对缓和社会矛盾、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不断加快,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时,休闲教育也随之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休闲教育能够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第二,当前,人们对休闲消费的注重,拉动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并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同时,随着人们休闲品位的提升和休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休闲文化消费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健康的、科学的休闲还能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这将减少医疗负担、社会服务和治安司法费用。此外,休闲所具有的恢复身心健康的作用从质和量的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这个角度来说,休闲教育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第三,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的。不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是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都离不开个体的人格完整和充分发展。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高层次休闲活动具有自由性、个人性、自主性,是人可自由支配的、直接用于发展个人而非生存目的的诸种潜在本质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休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休闲教育与闲暇教育

我国最初对休闲教育的研究一般比较注重从时间角度来进行,所以往往将休闲教育命名为闲暇教育,也称“余暇教育”。事实上,休闲教育与闲暇教育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休闲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内涵不同。闲暇教育是指利用个人劳动、工作与学习之外的余暇时间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指导人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它侧重于如何娱乐消遣、如何安排个人余暇时间等。休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或针对)休闲而进行的教育,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些休闲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休闲意识、休闲价值观、鉴赏力、创造力等的培养,引导其形成自律、崇尚自由的秉性,使个体获得一种优雅的心境和生活方式,为个体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并在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中完善自我。

休闲教育与闲暇教育提出的背景不同。闲暇教育提出的背景是闲暇时间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闲暇时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比例。如何使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言:到了自然的力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产方式已经达到圆满地步,到了劳动力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经安排得当,能比较迅速地为较为重要的活动做好准备,随即出现大量的闲暇时间,那时闲暇教育将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休闲教育的出现则不仅仅是时间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足,人对精神生活尤其是休闲生活的讲究自然会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情况多变,职场竞争愈加激烈,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紧张和压力日复一日,人们需要通过休闲来放松身心,疏解压力。在知识经济中,提升个人的智能发展更是追求美好生活不得不做的事,休闲正是提供这种个人发展的最佳途径。

休闲教育和闲暇教育二者教育目标不同。闲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从工作和闲暇中获得的技能参与旨在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闲暇活动,其任务是多元和全面的。休闲教育的目标则是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心境,教人明智而个性化地安排休闲生活,充分认识和开发自我的休闲价值,提高对休闲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休闲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休闲教育和闲暇教育二者教育内容不同。闲暇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人在完成职业、家庭、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发挥的各种事情,包括:各种有关闲暇价值观的内容如中西闲暇价值观的比较、使人生活愉快的各种活动如欣赏音乐、自由发展个人才能的各种活动如体育锻炼、陶冶性情的各种活动如户外消遣、进行社会交往的各种活动如旅游等。休闲教育的内容简言之就是教人如何休闲,即帮助人认识休闲意义,培养休闲知识与态度,使学习者有一个良好的休闲价值观,学会休闲技能,养成休闲选择能力,建立休闲伦理,舒缓压力,调节生活。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自我认知(self awareness),包括对个人兴趣、价值、态度、能力、需求探索及认识等;休闲认知(leisure awareness),包括对休闲意义的了解等;态度(attitude),包括肯定休闲对生活的价值等;休闲技能(leisureskill),包括参加休闲活动的能力等;休闲决定(decision making),包括会选择与决定休闲资源的使用等;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包括能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促成休闲行为等。

休闲教育和闲暇教育二者的研究意义不同。研究闲暇教育旨在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方式问题,更好地利用和享受闲暇,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而研究休闲教育则在于满足人的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加速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进程,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闲暇教育和休闲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是一致的,都指向所有的人,且二者多有重合之处。闲暇教育和休闲教育的重要区别则在于:闲暇教育偏重于“外”即注重活动和形式,休闲教育偏重于“内”即注重于内心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