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15257400000113

第113章 赵素珍文集(5)

两相比较,一方面可以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仍然占着优势,背后还有美帝国主义军事上、经济上的大量援助,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来看,国民党反动派正在不断削弱,它的军队数量减少了,而且士气低落,后方极不稳定;我军的力量却不断地加强,士气高涨,后方巩固。党中央经过对形势的分析,果断地认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时期已经到来;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给敌人重大打击之后,不使其有喘息机会,立即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到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外线作战。据此,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中,规定我军在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大反攻:①实行外线作战;②主攻方向为中原地区。

(二)战略反攻的开始(板书)

为什么党中央选择中原地区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原地区的敌人守备空虚,而且能够直接威胁敌人所占据的武汉、南京;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大别山是我们的革命老根据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解放军进攻中原地区就像是用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可以打乱敌人的全部部署。

这场仗怎么打呢?当时党中央提出的方针叫做“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三军配合”是指由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晋冀鲁豫解放军)实行中间突破,同时,由陈(毅)、粟(裕)大军(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兵团从左右两翼配合。(挂出《我军突进中原示意图》)现在同学们看这个地图。这上面的三种不同颜色的长箭头指的就是三支解放军的进军路线。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七个纵队强渡黄河,进军鲁西南。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8月1日,跨过陇海路,渡过黄泛区;8月27日到达大别山,开创了大别山解放区。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陈、谢率领的太岳兵团,于1947年8月23日由山西南部挺进豫西和陕南,开辟了豫陕边根据地。1947年9月初,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八个纵队也从山东西南强渡黄河,越过陇海路,解放了河南、安徽、江苏的大片土地,进一步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这三支大军打到外线以后,布成了“品”字形,互相配合,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广大地区内,大量地歼灭敌人,解放了一百多座城市,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中原防御体系,为我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三军配合”。什么是“两翼牵制”呢?指的是,为了保证“三军”能够顺利地从中间突破进军中原,而在西北方面由西北野战军收复延长、延川、清涧,进攻榆林。在华东方面,由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主动出击进行了胶东战役,两线同时牵制住敌人的大量军队,从而减弱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三支大军的抵御力量。“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是党中央一整套英明的作战方案,有力地保证了我军战略反攻的胜利。

刘、邓等三路大军过黄河,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三)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解放军展开反攻的胜利(板书)

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把这段教材列成一个简表。

挂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解放军转入反攻简表》(表附后),边看边讲:在刘、邓等三路大军过黄河开展大规模反攻后,其他解放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了反攻。

在华北:聂荣臻率领的华北人民解放军于1947年11月,解放了石家庄等地,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从此,华北的局面为之一新。

在华东: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的领导下,展开了胶东战役。改变了整个山东局面,有力地配合了前面所讲的刘、邓等三支大军的进攻。

在东北: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解放军,连续发动攻势,解放了四平等十八座城市和广大地区,使东北的敌军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城市。

在西北:彭德怀、贺龙指挥的西北解放军,于1947年10月到11月间发动了榆林战役,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连战皆捷。1948年3月初,西北解放军离开陕北,转入外线作战,在宜川旗开得胜,并于4月22日,收复了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延安。同学们可能看过杜鹏程同志写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这部小说就是描写西北解放军围绕从保卫延安开始到这时重新收复延安的战斗历程,其中对彭德怀司令员丰功伟绩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这样从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进攻作战,歼灭蒋军152万人,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充分有利的条件。

在这一年的战斗中,解放军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如大家所熟知的,不惜舍身为战友排除前进障碍,最后献出年轻生命的爆破英雄董存瑞,就是在解放战争战略反攻这一年中,解放热河省隆化战役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下面请同学看课文第149页第三自然段。)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板书)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大反攻,取得军事上重大胜利的同时,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在其他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胜利。

(一)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板书)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形式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是这样,解放战争也是这样。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变化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政策就需要相应的改变,以便进一步发动群众,把革命深入地进行到底。这时我党及时地把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新政策,满足广大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具体实施,就是党中央颁布的“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及随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板书)

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它的主要决定是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颁布后,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在解放区普遍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党中央于1947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由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并于10月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现在,请同学打开课本第150页,看一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这个标题的第一个自然段;注意看“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具体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分析说明它为什么是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先看一下这里的第一句话:“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其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所有权,同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这就挖了封建主义的根子。再看一下下面的一句话:“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贫雇农对于土地的要求。最后看一下末尾的一句话。这是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土地改革中的阶级路线。它的基本原则是:(1)“依靠贫农”。贫农是农村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层,革命性强,占农村人口的70%。土地改革中,能否满足贫农的土地要求,是这场运动彻底与否的根本标志。(2)“团结中农”。这指的是在土地改革中不损害中农的利益。中农虽有动摇性,但他们是劳动群众。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土改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团结中农,贫农就会在革命中处于孤立的状态。(3)“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有步骤,就是说在老解放区、新解放区、尚不能巩固占领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要想在一个早晨就把封建剥削制度消灭。有分别,就是说对于地主和富农,地主中的大中小、地主富农中的恶霸分子和非恶霸分子,在平分土地、消灭封建制度的大原则下,应分别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待遇。(4)“发展农业生产”。这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土改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当时,党提出了组织翻身农民互相合作的方针。这是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特点。

2土地改革运动和农民的参军支前热潮(板书)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公布,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领导这场斗争,各地党的领导机关派出了土改工作队,并组织了贫农团或农会。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开展了面对面的说理斗争。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第150页这幅《斗争地主》插图,联想一下电影《白毛女》中喜儿和广大农民斗争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场面。图中在主席台下低头站着的肥头大耳,耷落着脑袋的那个人是个恶霸地主。地下放着的血衣就是恶霸地主残害农民的血证。周围站着的是过去深受这个恶霸地主迫害、压迫的农民群众。大家面对仇人,怒不可遏,纷纷控诉恶霸地主的滔天罪行。主席台前面的一位老大娘已经悲痛欲绝,正在向恶霸地主讨还血债。后面站着架双拐的农民,无疑也是被这个恶霸地主迫害致残的。从这个斗争地主的画面上,可以看出广大群众真正觉悟了,已经行动起来,他们决心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

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打掉了地主阶级的反动气焰,同时,在斗争中提高了广大贫雇农的阶级觉悟,工农联盟更为巩固。

经过一年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都获得了土地,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大片土地上受到了致命打击,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

土改后广大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革命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整个解放区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和发展生产的热潮。同学们看着书上第151页《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插图。这幅图描绘的是乡亲们欢送被批准参军的翻身农民的热烈场面。画面上的人,个个都是那样的喜气洋洋。在图的右上方,欢送的人群中,有的举着“参军光荣”的旗帜,有的敲锣打鼓,场面无比热烈。在车上和在车后骑马的那些戴着光荣花的是被批准光荣入伍的农民,一个个都是雄纠纠、气昂昂的;车轮上坐着的那位参军战土,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父亲让他踊跃杀敌立功的嘱咐;站在老人旁边背着小孩的妻子,也正喜笑颜开地望着他,仿佛在说:等着你的立功喜报啊!左边一位参军农民正用双手去接他母亲递过来的一杯壮行酒。这幅图上的情景和热烈场面,充分说明,广大农民在土改后,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所激励起来的革命热情是何等的高涨。这是我们能够战胜蒋介石反动派的雄厚群众基础。这样,农民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在各解放区迅速地掀了起来。例如晋冀鲁豫解放区仅在1947年的一年中,就有三十万人参军。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文相应部分

二、做课本习题1思考习题2

1946年7月—1947年6月解放战争形势表

战争双方原有军队现有军队装备后方外援士气国民党反动派430万370万精良(军事、经济)空虚充满失败情绪美援中国人民解放军120万近200万有所加强巩固无充满胜利信心

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解放军转入反攻简表

地区领导人时间简要战况作用华北聂荣臻194711解放石家庄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使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西华东谭震林、许世友194711胶东战役胜利改变整个山东局面东北林彪、罗荣桓19479—19483发动两次攻势,解放四平等18座城市使敌巢长春、沈阳、锦州陷于孤立西北彭德怀、贺龙19483—19484宜川大捷、收复延安西北战场胜利局势已定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原载《中学历史教案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修订本,河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一)“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二)“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的努力。(三)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失败简况。

二、要求学生认识:(一)“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授课提纲(一课时)

一、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的爆发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八一三”事变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三、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失败

(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二)国民党战场的大溃退

(三)南京大屠杀

教学设备

一、“七七”事变前日军侵略中国领土一览表

二、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简表(“七七”事变前)

三、我军建制图

四、抗日战争初期形势示意图

教学过程

挂“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中国领土一览表,说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带来的后果。

看吧!一年年国土在沦丧!

“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一览表

时间领土1931-9-18东北三省1932-1-28上海(非武装区)1933-2日本突然占领热河(逼近平、津)1933-5《塘沽协定》承认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冀东划为“非武装区”1935-6《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个士兵失踪,硬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内搜查,当即遭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拒绝。在交涉的同时,日本公然炮轰卢沟桥驻军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影响下,二十九军奋起还击,这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华北广大人民热火朝天地投入抗战的行列。7月8日,长辛店工人收集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冒着枪林弹雨,赶赴宛平前线修筑防御工事,附近的农民踊跃出钱、出粮、出柴草,出民工,来支援二十九军。年老的当向导,青壮年抬担架,挖战壕、运送弹药物资;妇女们烧水、做饭;连七八岁的孩子也端着水盆供二十九军士兵磨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学生联合会、华北各界救国会等二十多个团体,组织募捐团,慰劳团、救护队、宣传队,开展各种抗日工作。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的义勇队还参加了战斗。卢沟桥的炮声,华北的烽火,把全国人民推向抗日救亡的道路。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八一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