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课的含义。课,完成的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对于课的研究,一般的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方面是把它作为教学的组织形式,另方面是把它作为能够反映全部教学特点的教学过程的片段,因为一节课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但从课的总体来看,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及进行思想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教育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教学的质量。
课,是课题、基本章节和教学过程的逻辑单位。课的本身有着自己严密的统一的内部逻辑,这种逻辑受教学目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方式的制约。课,是教学创作,课的完整性、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师生活动中的统一的逻辑性,这也是把握学生认识活动的保证。
二是课在教学运动过程的七个阶段。苏联的教育家们认为,课的结构要符合它的逻辑,这就必须从教材所体现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所掌握这些内容的规律性出发,从教学过程的全局出发,而把教学的活动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提出目的组织学生准备或是直接参加教学活动;
②学习新教材组织学生感知、领会、记忆原始信息,即初步掌握知识;
③新教材发现和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已掌握的信息基础上,通过信息再现,组织学生掌握活动的方法;
④创造性地将已学知识用于新的情境在解决问题,完成问题性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独立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方法组织学生掌握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⑤思想教育贯彻于学习全部教材的过程中在学习全部教材的过程中,在教材和完成各阶段所学的基础上,通过从情感上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肯定和自我表现的欢乐,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自我修养;
⑥检查学习效果总结已学到的知识,并将其纳入过去学过的知识系统;
⑦检查师生活动效果通过师生之间的学习活动进行。
以上这七部分合在一起,就实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作为一节课来说,常常只是这个完整过程中的片段的实现,因此不同目的的课有着不同的结构。例如只讲新课,其教学结构是⑤(①、②);只提出任务和检查是⑤(①、⑦);只是讲新课和练习是⑤(①、②、③)。课,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完全决定于教材、学生的程度,教学的目的和掌握的规律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无论怎样重复或变化,但它们的数量及其基本结构⑤(①、②、③、④、⑥、⑦)所反映的主要关系始终不会改变。
三、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
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的含义。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含义上是不同的,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表现的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形式,着重突出的是研究教学过程和其结构;而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表现的是,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本身只存在于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反映出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内外,讲授、讨论或是参观、劳动等均可以采用。从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上,相互交流的观点中,可分全班、个人和小组三种形式:
一是教学三种组织形式及特点。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是在学校中使用得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适用于课上课下许多具体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点很多,但如何发挥它的优点,必须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其一,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出现,从社会性质上说是以社会代表身份出现的,其目的是要把部分社会经验变成学生的财富,使他们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某些基础知识,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全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集体和同学集体的交往,这种交往是以集体和个别相结合进行的,它有着集体的特征,这种集体的活动效果不仅取决于集体内的社会气氛,也同样取决于集体的其他特征。如集体的领导、常规、交流方式和集体的团结等。
其二,集体领导全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中的领导者,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应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相结合的集体领导。教师在全班级中的权威不是利用职务的权力来控制学生,而是应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出发点来实现指导技巧。这除了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以身作则来取得学生的敬戴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学生中的天然领袖,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对教师和各门课程的看法对其他的学生有影响,而另一些往往也是多数,学生则无所影响,因此善教者也是善于发现班上天然领袖的人,他善于观察,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特长,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置于领导的地位,这种领导工作有长有短,有时甚至只是很短时间中的一件事,但能安排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班上是有影响的、有责任的。在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尽量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加大小规模的领导机会,其目的不是要把威信低的学生也培养成领袖,而是要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其以自己微小的成就中,锻炼学生在日后取得伟大成功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
其三,集体的作用。课堂集体的组织分为散布型集体与集中型集体两大类:
散布型集体基本特征是学生之间有广泛的友谊和相互友好的感情。无人理解或没人喜欢的学生很少,也没有什么特殊小组的学生受到更多的宠爱。学生普遍都很自重,由于自重而促进良好的表现,为鼓励学习造成了积极的社会气氛。
集中型集体基本特征是学生之间的地位差别十分突出。少数学生受到宠爱,而大多数学生无人过问,地位低的人不喜欢学校,教师对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什么要求,因此,一般的学生也学得不好,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得到承认,往往在这个集体中出现“自己人”集团或“外人”集团之分。
作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解决对某些学生偏爱的问题,做到一视同仁,发展散布型集体的特征,在教学策略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这种策略能增加班级组织形式的散布性,切忌以教师为中心,这是最早形成集中型集体的班级组织形式。因此,要求教师在班级中分派责任和领导任务不要只是固定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而要注意发挥的个人的特长,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在适当时机,在发展散布型班级组织形式中,发展学生之间的广泛友谊和相互友好的感情。
其四,集体的交流和团结。一个团结的集体总是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而有目的的结合在一起的。要加强班级的团结,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教师或几个领袖去组织各种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在发挥这些领袖们的作用的同时,要让学生们都有机会积极参加并且在受到鼓励的情况下参加班级活动,并在参加这些活动中,每个成员都感到在这个团结的集体中个人存在的重要性,自己对集体是有影响的,而这影响正是由于个人和同学之间,彼此卷入对方的生活中,由此而促进了相互友爱的气氛,彼此之间(包括教师)能够做到自由、坦率和相互支持,能彼此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切即交流的模式基本上应以学生为中心。美国的教学法专家H·克拉克和I·S·斯塔尔对于课堂中的交流设计了良好模式和不良模式等两个类别:
良好模式
不良模式
良好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大量的对话、联系、交流,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不良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线联系,学生之间不进行交流,而且教师对学生有近有远,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教师不与其接触,这自然是得不到好的课堂效果的。
二是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因人而异的进行教学,在当今学校里的个别教学,一种是对落后的学生进行补课,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补充讲解,布置和指导学生进行个别练习。这是当今学校里对个别教学的重点工作。另一种是对成绩优良的或是有某些特长的,个别的上提高课。还有一种就是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根据所学专业,指导教师个别指导,学生根据导师的指导自我学习。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育学上的价值,在于它能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它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教师能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区别地进行讲解和布置作业。这是一种极好的自学训练,它不仅有助于使学生更自觉地、更牢固地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三是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把一个班暂时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人数不等,也不长期固定,一般认为按学生成绩和表现的好中差混合编组为宜,以利于相互之间交流经验和互教互学,促进情感的交流,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每个学科都可以设立本学科的临时小组,在时间上少则一个小的学习阶段,多则一个学期,这样更利于提高小组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更广泛地进行学习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小组活动必须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去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不要让学习好的学生包办一切,也不要让学习重的学生无所事事,亦不能让中等生感到无能为力,使中差生受到压抑。
苏联教育学家B·B·科托夫提出小组活动应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①教师初步训练学生完成小组作业,提出学习任务,扼要地给以指导;②讨论和制定小组完成作业计划,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进行分工;③完成作业;④教师观察,小组或个别学生校正作业;⑤小组内互相检查和监督作业完成情况;⑥教师指定学生汇报作业结果,组织全班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评议、补充和修改,教师补充讲解新知识,做总结;⑦个人对小组或全班的工作给予评价。
小组教学组织形式,对全班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好的补充。教室管理
教室管理是教育教学技术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科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对教室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进行与效果。应该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态,这就更增加了研究这个课题的迫切性。本章拟从教室管理的意义。目的与内容,方法与技术等方面探究教室管理的合理的内涵和方法。
教室管理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室管理
教室管理在人们的心目中,容易想起的是教室的卫生清扫、环境布置、教室秩序等,但这只是教室管理的一个方面,且是性质消极、范围狭窄的次要方面。教室管理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处理教室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布置好教室中的一切物质环境的设备;安排好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概而言之,就是处理好教室中的人、物、事等教育因素。这样,就可以使教室成为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教室管理的不同观点和实效
如何管理好教室中的人、物、事,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大致可分为压抑、放任和感化三种观点,或说是三种类型。
压抑型主张在任何时候学生均必须保持肃静和沉默,达到此目的手段是惩罚。这种管理方式,由来已久。在近代以前,无论中外,这都是一种普遍的、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过去“严师出高徒”的语论中,就有着“不打不成材”的含义。在中世纪的中外教育史书中,都有着教师手执教鞭鞭打学生的图片,在近现代仍存在教师采用教鞭、责骂、恐吓、嘲讽的现象,至今仍有个别类似现象残存,以此来维持教室的秩序,摧残着学生金色的年华。这种压抑的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敌对、仇视和自卑的心理,成为没有个性的书呆子。对此,中外教育家和社会舆论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历来都强调对学生严禁体罚。英国教育部在所印《教师手册》中说“压抑的方法,唯有在教师监督下,始有一时的效力。”这种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人,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放任型主张给学生无限的自由,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发展的自由,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是通过各种感官的训练来完成的。因而要依其天性而行,没有必要制定规范对学生进行束缚,也不必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天赋才能发展的环境。提出的口号是谋学生的“自我表现”,以助其实现自我教育,教师处于观察者的地位就可以了。他们往往引证弗罗伊德的心理学为依据,强调弗罗伊德关于“自然之天性”,所坚持的是“无意识的唯本能”的作用。他把原始本能作为人生、社会的基本动力,认为它决定着人的生活和一切行为。问题过了头,就要出现谬误。弗罗伊德正是这样,他只看到了本能的作用,而抹杀了社会、经济因素,只强调自然本能这一点,是立不稳脚的。放任派给学生无限自由是危险的,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在集体生活中,若由个人任性而行,就要妨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
感化型主张教师用人格的魅力,以身作则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他们认为压抑者们的做法,是摧残学生的创造力,束缚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恐惧和痛苦之中,消磨了他们的黄金时代,难以培养出现代化民主国家所需要的健全公民。而放任者们则又过于放纵学生,易使学生滥用自由,以致使教学活动难以保证,也妨碍着社会生活。感化者们认为,教师应采用人格感化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用以身作则的良好榜样,直接给学生以道德的劝谕和警示;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行动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陶铸学生的思想品格。经过长期的熏陶,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逐渐溶化在这种良善的教育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人生的理想,养成遵守纪律和自觉维护公共道德的良好品性和坚韧的意志,从而能指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