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15257400000064

第64章 论文(19)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199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月12日在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军和师的领导干部也要进过高级军官学校的才能当。”1982年9月18日,在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中说: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是关键。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形势,邓小平的系列讲话,不断确定着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推动着对高等教育职能、任务和培养目标的深入探索,从而使高等教育更有力地发挥所处地位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

二、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如何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产生双赢的结果。早在19世纪初,美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即已提出:如何用大学的人才资源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为当地的经济服务。1978年,在美国高校就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学校与地区共同成长”的办学方针。这正是反映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学为开展和扩大科研,维持教师队伍和教学水平,积极发挥自身科研和教学人才资源的优势,主动与企业联系,以获得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则为了加快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以立足于市场经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愿意向企业提供资助于是大学和企业出自各自的需要逐渐由项目的结合,人才的培训而建立起合作中心。如加拿大1995—1996年,就产生了由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医学研究、社会与人文研究三个基金会和工业部主要提供经费,大学、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联邦与省政府参与项目共同建立了14个优秀科研中心网,其网点分散在全国各地,中心和网点设备共享,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相互交换信息,探讨专题,进行科技攻关。大学通过中心网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学生则借此了解与工业科研有关的需求,熟悉工业环境,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学习管理技能,企业则将其作为选用优秀人才的场所,并利用中心的人才优势解决科研中的难题,通过先进科技的突破发掘市场的潜力,这就取得了三赢的效果,实现了企业生产、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第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日本自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1994年投资在金泽、大阪等5所大学建立的“共同研究中心”。又如法国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在这类科研基地内的设备供专、兼职的教授共用,进行与民间的共同或委托研究及民间企业开发技术的咨询和技术培训等。英国、加拿大诸国在大学校园或附近建立的大批“科技园”,则是凭借大学的科研实力和高级人才与科技园的雄厚基金,先进设备及多领域的科研,特别是大学专科与边缘跨学科的研究,以及众多的科技研究人员的合作。如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校园建立的“创新科技园”,在其进行研究的航天、农业、生化、生物技术、通信和环保领域内,有着96个高科技公司,其拥有1500余名高科技人员。1995年为该地区创造152亿加元的经济效益。因而科技园已成为大学与企业相结合的园地,也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概述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目的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性强是其特点。若是缺乏理论指导,就难以深入和提高。虽然有的老教师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学,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也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这是由于长期教学,在经验的积累中自觉不自觉地符合了教育规律的现象,往往难以把经验条理化、系统化,难以把经验提升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高度,难以从学识上提出新论点,从方法论上进行创新。而刚走上高等教育岗位的新教师,有的课也讲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开展了,管理上的事也做了,但学生得益浅,无以回味。因此有些新教师自觉心中无底,有些手足无措,对进一步如何办一片茫然。但也有些口才较好,开展活动也较活跃的新教师,感到心满意足,沾沾自喜,甚至认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也不过如此。但若是对其追问几个为什么?或是遇到学生提出的难题难以应对,下一步如何深入,都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究其原因均是缺乏高等教育学理论修养之故。

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校、社会、国家乃至人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仅引述古今名人论述教育工作者对于各个方面的影响,来看加强高等教育工作者修养的重要性。《礼记》中讲“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指出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读书,而是做人、从事、治学和生活的智能,并促成自我实现。列宁在提到对学校的影响时指出:“无论在哪个学校里面,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由什么来决定呢?是完全由教师的人选来决定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荀子在《荀子·儒效》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能。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徐特立在《徐特立教育文选》中阐述了教师的活动范围,要“以社会为学校”,深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道理。还指出了教师对社会文化的传递与发扬,社会事业的建设与革新,社会生活的改进,社会风俗和风气的转移、道德标准的建立都要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上所述,从不同角度说明,教育工作者修养的重要性。

(二)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古云:“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所著《德国教育指南》中说“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本质。”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育工作者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培育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立足于世界科技先进之林,并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求青年高等教育工作者,从走上这个岗位起,就要认识到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尤为重要,尤为关键。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只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改变,高等教育工作者就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孔子认为,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这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传统。所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身教的修养。《北周书·卢诞传》讲“经师(指教经书知识的教师)易得,人师难求”。要从“执事敬”、“乐其道”、“勤于业”等方面来加强教师修养。其修养内容指的是进德、修业、教书育人。如《礼记》上讲“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道德也。”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导师的重大工作也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在逐渐将人世的真情实况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喜爱,并且模仿优良的与值得被人称誉的行为,在当学生正做这样行为的时候,给他力量、活泼和努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以上几人的话,尽管时代不同、信仰不同,国家民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这也是历代中外教育学者所提倡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能以德服人,做学生的表率。

(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主体学科知识,指教师所担负学科教学或管理工作的知识;相邻学科知识,指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知识及信息知识以及广博的人生学问等。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科学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分化,分科学科日益增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知识愈广博,越能取精用宏,见解愈深透,经验愈丰富,就愈能自信其道,使己立于人,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孙中山曾说:“唯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语言文学、哲学思潮、政治学说、经济思想,无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是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例如讲话,就会显示出语言表达能力及其时代性及语言文学方面的素养;若是缺乏哲学基础,就难以正确分析、研究人生的知与行这一根本问题;不学点政治、经济,就难以了解社会,因为教育是以适应社会为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还有必要学点科学技术常识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否则就认不清现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发展情况。此外,还应该具有点艺术鉴赏能力,了解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些时代特点。

第二是教育学识。教育学识是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必须具备教育理论修养,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目的,教学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和研讨的依据。教育理论修养是其专业理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专业,是具有独立体系之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是任何人均可胜任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专门训练。所以,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安排设计教与学。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新走上岗位的工作者不能只满足于所学学科方面拥有足够的知识,而是要在从事整个高教事业的生涯中,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关注当代教育家们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及其研究方法。

第三是专业学识,专业知识是文化素养的根基,指的是从事所学、所教、所管理的专业。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本门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做到心有整体,胸存“底本”,这样,教育教学和管理育人、进行研究就不会架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学科在学术领域中不同的观点、发展的趋势;了解教材的质量和要求;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特点及其一切细微之处。还要多加关注相关学科与本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走势,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做到在教学上游刃有余,管理上得心应手。

实践出真知,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生命和价值都在于教育实践。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出了教育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