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15257400000076

第76章 论文(31)

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已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观察、感知、记忆和想象诸智力因素均已进入较高水平,自尊、自信,自我意识极强。在学习上,肯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新知,乐于捕取信息,自己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成才。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论是学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思想都较活跃和敏感,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热衷于探索人生真谛,对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往往资鉴于历史,有着很强的社会政治的参与意识,强调自我价值的作用,世界观正在形成。但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性和矛盾性,表现为他们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不足。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将有利于他们塑造世界观。因此,如何发展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要看到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探究一般的理论,也不满足运用一般的理论对历史知识作一般的阐述,他们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不只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对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方法和规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高校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根据上述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他们独立地去探索历史过程,寻求历史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辩证思维能力。可见在大学阶段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紧相联系的。

三、兴趣发展的原则

兴趣的发展尽管有着不同的阶段,但就兴趣而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讲总的精神是一致的,不过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发展兴趣,要引导学生注意历史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历史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指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用以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向,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学生智能发展的收效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某中学教师在初中讲“元朝的统治”这节课中的“元朝统一的意义”时,不是就教材讲教材,而是联系唐朝灭亡后我国处于长期分裂状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使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复习,从历史的总体上具体地认识教材所提出的结论:“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还是这位教师,她在高中文科班讲“元朝的统治”这节复习课时,对“元朝统一的意义”的复习,是与学生一起联系东汉崩溃后与唐朝覆亡后中国两次出现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情况进行比较,进一步从历史的总体上具体、深刻地认识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把以前所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目前的学习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使他们充分认清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怎样深化了自己的认识,新旧经验的联系又是怎样促进了自己智能的发展,并看到了现今所学习和已掌握的知识,又将与今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这种新旧知识和新旧经验的联系所表现出的使旧材料具有新趣味,使新材料与旧材料融于一体,从开发学生的学习智能以发展学习历史的兴趣,应是发展兴趣的重要原则之一。

2发展兴趣,要不断运用适当复杂的刺激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当代教学法所重视。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这里所提出的适当复杂的刺激,指的是要能引起学生适当的心向,引起求知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确有疑难,又要让学生感到解决这些疑难确是力所能及,因而急于想得出答案,乐于从探索中欣赏自己学习的效能。例如“西安事变”一课的课堂教学,要求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的过程,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师们在解决这个教学难点上,一般都采用通过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各个方面的反映,组织学生讨论“蒋介石是该杀还是该放?如何解决对抗日更有利的问题。”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目的是要刺激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这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或做法,如让学生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过程和结局分析历史事件;按问题性质分出类别,如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来分析中国古代经济;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政策、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历史人物;按照教材的内容分出类别、理出层次,自成体系等等。“适当的复杂刺激”和“一定的难度”体现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之中,因此都要从历史的总体去思考。而这一思考又建立在旧有的知识和旧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史实的学习与回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整理、提炼,概括出结论来,或是具体、深入地理解教材上所提出的结论。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故也是历史学习中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

3发展兴趣要广阔而有中心

教育社会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一需求,就在于在教学中不能单就历史讲历史,这样虽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视野受到限制,思维的开发受到影响,就难以使已有的兴趣得到巩固,更难以进一步发展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说,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求广阔而有中心,就是鉴于学习历史不只是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础知识,还在于进行民族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因此,要扩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广阔的兴趣。例如讲“奴隶社会”,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实例讲清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奴隶的劳动情况和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事实,在这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表现的乐趣上,而是激发起一种心向,即通过知识的占有,提高认识,产生对奴隶主阶级的愤恨。但是奴隶社会毕竟距离现在的时代太远,学生的年龄、已有知识和经验,都不足以使他们对奴隶社会有深切的理解,为了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奴隶社会的实质,应联系解放前中国少数地区的奴隶现状,尤其是西藏农奴制下的农奴的惨景,通过参观、影视或图片加以反映,进一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巩固已有的兴趣,并为这一兴趣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高中讲“奴隶社会”,根据学生理论思维迅速增强,特别是求异思维的存在和发展,思维形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因此在学习西方奴隶制时,可与中国社会的奴隶制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得出相应的结论。从此可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要求,但都是建立在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激起进一步的思维,以保持长久的注意,不断地发展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在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不能随心所欲,而要以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和使用的教材为根据,始终不能离开这个中心。在进行教学时,又不能照本宣科,要做到以教科书为中心,既要跳出教科书,又要再回到教科书,激发、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开拓视野,爱护和支持学生的某些特长,注意发展间接兴趣,使间接兴趣能变化为自然的直接兴趣。

4发展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的目的与价值

这里指的是学习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目的与价值。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距离现实生活很远,历史现象又包罗万象,头绪纷繁,过程曲折,年代、地名、人名又多。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了难记、怕学的心理。为了解除学生的这一心理负担,除了选用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合适内容外,同时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活动本身的目的,并具体感到所取得的价值。例如让学生记忆历史年代和地点,采用单纯背记的方法,深以为苦,采用口诀、谐音、年代特征、排列年代数字顺序等方法记忆,它们之间虽然缺乏内在联系,但能引起兴奋,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较易记住的目的。为了从这方面发展学习历史的兴趣,若是采取按时空联想史实而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方法进行记忆,将起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以讲元朝的统一为例,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元朝统一过程的一些年代,让学生自行在1206年、1227年、1260年、1271年、1276年等年代后填写出当时发生的大事,通过考察元朝统一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记住这些年代。又如讲元末农民起义,向学生提供元末农民起义过程中的主要地点,让学生在空白图上标出颍州、濠州、蕲水、亳州、汴梁、安丰的地理位置,记下所发生的大事。考察史实发生演变的地点和空间的关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这些地名不再只是一个一个的符号,而是在各自的空间位置上有着相互联系的人和时、事,在理出头绪的过程中找到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理解中加深记忆,体会出了在这一学习活动中的目的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按时空联系史实的学习以发展学习的兴趣,是通过由教师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想象根据,发动学生积极开展想象活动,在头脑中再现历史过程。通过这种再造想象形成历史观念,来体现学习的目的与价值。对于高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他们形成历史概念以后,还要求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对历史作出规律性的结论。根据这个层次学生的这一要求,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即在他们已得到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启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为此,要在向学生提供再造想象根据的基础上,引之以思,启之以疑,导之以问,教之以法。历史现象无所不包,有着各种纵横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结构和层次去观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依据教材叙述进行思考之时,可适当介绍史学界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以激发学生多维型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从多种可能性中求得正确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寻取历史的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获得正确认识之中得到成就的愉快,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教学中常用学习方法论述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4期

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它是形成学生基本能力、思想品德、科学方法的基础。就教学意义而言,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从教师的角度讲,是要把学生“教会”;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学会,这是学生的责任。若是学生不去学习,就无从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受到教育,加强品德的修养。“教会”和“学会”,都是以方法为手段来实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效果,要尽力选择最优的方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要掌握好常用的方法,这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学习的常用方法,在各个学科中有着共通之处,但又有着各自的学科特点。从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

听,指听讲。教学离不开“讲”和“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学生和教师听;播放音响教材,学生和教师一起听等等。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听讲的技能,无论在哪个时代,怎样强调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不过分。历史学科的内容都是已经过去不再重演的史实,听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

听,有会听与不会听之分,尤其是历史课有着过去性、故事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会听与不会听的问题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突出。例如讲“赤壁之战”,人人都听得津津有味,但有些学生只为情节所吸引,而有些学生则通过对情节的分析,突破了孙刘联盟战胜曹操的原因这一难点,掌握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这一史实。这正如俗话中所说的,善听者听门道,不善听者听热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善听”的条件,学生则要善于接受和运用这些条件,不断提高自己“善听”的能力。从常规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当开始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或时期,或是一堂新课开始时,都要注意听清教师对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及学习方法的介绍,尤其要听好教师介绍历史梗概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了解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二是,由于历史课有着系统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师常采用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办法导入新课,学生在学习时要重视听好这个开头,保持学习的内在联系性。同时也能使自己的学习建立在熟知的基础上;三是,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听清教师是怎样围绕重点将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点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了解和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横向联系;四是,在听讲时,要听清教师是怎样通过讲课提纲讲授历史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历史现象的直线联系;五是,要注意听教师课后小结或总结,听清教师对本节的复习或下节的导向。

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