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长牛市,改变炒法:获利百倍的价值投资法则
15269200000028

第28章 泡沫总有破灭时

一个被过度炒作的市场终将背离其真正的价值。当初上证综指在1000点位以下的时候没人敢进,还被人痛批其制度不合理。现在股指一次次创新高,股价一次次被刷新,人们却还在打破了头竞相往里挤。投资途径的严重匮乏使得进入2008年后的中国股市行情将依旧一片火红。虽然股市围城现象严重,但在一大批股民因为股市涨幅太高而开始出局的同时,大量新股民才刚刚幡然醒悟,开始踏入股市。早在大牛市行情刚兴起时,他们的心态一直很好,隔岸观火。然而,耐心等待的结果是白白坐失了一波波上涨行情。就在他们一次次错误判断市场,踏空行情时,他们眼见着当年和他们一起平起平坐的亲朋好友,因为踏准了长牛市的节律,一夜暴富了,为此,他们垂涎得都快要发疯了。

时间推移至2008年。这些早年在中国股市大牛市伊始时尚还对当年股市大跌心有余悸而自我边缘化的局外人,此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他们再也无法这样空等下去了。不投资使他们成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最长的这波牛市的最大输家,现在该是轮到他们杀入股市翻本的时候了。他们不理会“股价已高,风险已至”的任何善意的警告,一头栽进了股市。在疯狂上涨的牛市里,这些股民忘记了风险,赌徒心理暴露无遗。

越来越多的炒股大军跟风似地加入到股指已被推得很高的股市行列里来了,加剧了股票供求上的不平衡。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市场是由两种力量驱动的:贪婪和恐惧。”在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希勒教授看来,在投资市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必然使得后来的投资者不断地重复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如果这种力量是乐观或贪婪的,那么市场就会持续繁荣;反之,如果这种力量是悲观或恐惧的,那么市场就会转头向下。而且,在市场繁荣时,投资者往往都会健忘以往市场崩盘时的惨痛教训。因为市场的繁荣不仅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期望,而且也会使得已经进入了的投资者哄抬或操纵市场的价格,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种从众行为的循环往复,就会产生出一种无限的放大机制,推高股价不断向上。

我在《大财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机会》一书中反复强调,2008年奥运会以后,中国长牛市的后续走势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不确定。尽管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仍将热力不减,股市的强势也可望持续到2010年,但是由于中国股市长期熊市格局的阴影,以及经过连续几年股指的大幅上涨,股市早已处于“高处不胜寒”的紧绷心理模式下,市场投资者会时不时回忆起发生在2001年到2005年年底的那次漫漫熊市,他们更对1997年在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噤若寒蝉。越到后来,投资人就越变得谨小慎微。不过到那时,他们还不会买光自己手上的股票,因为股市仍保持着气势如虹的牛市氛围和牛市格局,指数还在不断被推高和刷新。但他们的投资策略开始变得渐渐保守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整个中国股市的见顶可能要在2010年底到2011年早期出现。我对中国股市超级大牛市结束的预测时间是2011年的春节前后。

世界上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当然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股市中既然有先知先觉的投资人或机构洞察先机,在股市尚未启动的时候就抄了大底买入股票,当然也有先知先觉的人在股市尚未出现大幅下跌前就先期成功地将资金撤出,逃离这个已经危机四伏的股市。在这方面,国际游资可谓十分精于此道。由于国际游资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无论是投资房产,还是股票),花的都不是自己的钱,而是集合境外委托人的资金,他们代为投资并收取管理费,因此强烈的资产增值和变现冲动欲始终使他们处在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之中。

笔者认为,自2005年年底以来中国股市大行情,就像一道盛宴,在觥筹交错的饕餮后,盛宴总有结束的一天。紧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曲终人散,持续多年的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黄金价格的暴涨、股价的暴涨,以及人民币的大幅升值,都将可能引发国内外巨额游资因丰厚的利润兑现而大规模撤退。届时,中国房地产和股市这两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最大的泡沫最终将像一层窗户纸那样被捅破。

2011年后的很多年,中国股市将一路跌跌不休,开始时是大幅震荡,不断有股指回升的假象。接着股市便开始加速狂跌,那些早已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者和机构不问价格地巨量抛售股票,引发市场恐慌。越到后来就只是无量下跌,中国股市再次九九归原,走向漫漫熊途。而2010年后中国一些高质量的公司债券和国债价格则会上涨,这是因为经济低迷时,“弃股炒债,以质取胜”的原则将发挥作用。

和股市同步下跌的还有房地产。由于国际巨额游资釜底抽薪般地兑现撤出,中国房地产价格将出现深度下跌,尤其是那些处于繁华都市、城郊和度假胜地的房屋价格更将跌得惨不忍睹。最令人悲观的是,当国内外大批资金撤退,在国内消费者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又跟不上房地产建设贷款增长的时候,中国从2011年起将出现大规模的楼盘供给过剩,住房供需的失衡将越来严重,我们将看到通货紧缩或物价实际大幅下降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