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长牛市,改变炒法:获利百倍的价值投资法则
15269200000007

第7章 找寻长牛市的根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从1996年到2006年,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9.3%,是世界发达国家年平均2.7%增长率的三倍,是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年平均3.5%增长率的两倍多。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工业制造基地的进程正在加快,新农村运动方兴未艾,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面临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两百多年来,海外证券市场的发展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任何一波大级别的上升行情,其背后必然有一个与之相配合的主题,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与之对应的也必然是相应行业的热门股。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初的汽车股与钢铁股,20世纪50年代的玻璃纤维股,60年代美苏军备竞争之下的电子股,70年代能源危机之下的石油股,以及90年代的的网络科技股,无一不是和当时社会主题和经济背景紧密相连的,而货币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国外如此,中国股市也概莫能外。

人口红利效应

“人口红利”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意思是劳动力充裕出现了劳动力廉价、雇工便宜的现象。正是因为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的高出生率,才导致了八、九十年代劳动力的充沛、富余状态。从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据: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物质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在28%,劳动力(不含人力资本)的贡献值在24%,教育程度提高形成的人力资本贡献值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值在21%。

未来一二十年内,中国还将处于人口红利高峰期。中国劳动力每年将新增1200万人以上。这些劳动力人口需要吃、穿、住、行,将来还需要养老。在这一长时期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将有一个漫长的工业化发展过程。除了工业化必须的硬件设施(包括道路、交通、公用设施、房屋等),中国还将再经历一个在粗放发展基础之上的集约化过程,然后慢慢变成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这个工业化打造过程,就是中国继续享受人口红利的过程,劳动力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一项研究表明,从1990年到2030年,中国处在一个大约40年为期的人口红利期。中国人口红利的峰值在2010年出现,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红利峰值的前期。当然峰值过去之后直到2030年,人口红利仍然颇为可观,只不过这个盈利在2010年之前是累进的,而2010年到2030年之间这个盈利是逐步递减的。

新农村运动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大任务中,头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崭新阶段,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提高。“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今后5年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长5%的目标,这意味着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基础上,到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将从现在的3250元增加到4150元。

——引导中国农村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根据人口统计资料,2005年,中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57%,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32.9%,表明了农村消费方兴未艾,增长空间很大。商务部对全国一万户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想要购买冰箱、计算机、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农村人口每增加一元的消费支出,将拉动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

——,十一五期间政府支农力度空前。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政府“三农”政策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第二,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于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第三,政府财政将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第四,政府倡导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化加速度

许多国外学者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的观点看来一点也不算过分。美国《华尔街日报》2005年1月8日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标题报导:“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人口迁移:1亿多人从贫困的农村地区转移到了城市和工业制造区。”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仅为41%,比低收入国家高,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二三十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更是相差甚远。但正是这个巨大差异,决定了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巨大潜能。

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经验也同时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分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联合国预计,21世纪头十年里中国会有2亿人口移居到城镇中去。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新增3亿,总数达到7亿人,占全中国总人口的几乎一半。未来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组团式城市群正呈现出新一轮财富增长势头。所谓“组团”,是指区域内不同规模尺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之间通过形成网状格局和等级系列的相互协调,也就是以城际合作、城乡一体的形式,在使区域的社会经济生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使“组团”中的每个城市附着于一个坚实的社会经济基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组团式城市群已率先在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而且这种经济区域发展的成熟度正处于由南向北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京津环渤海经济圈也正在成形之中。当上述“三维制高点”在中国完全形成后,全国人口总量的50%,GDP的80%,工业总产值的90%,进出口总额的95%将在此地域上产出。根据计算,它们只占用了国土面积的20%,却产出了中国财富总量的80%,有效减轻了全国其余高达80%面积上的发展重负,实现了在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目标,由此向人们真正展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

新消费群的崛起

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义是什么?是指人均年收入2.5~3万元、家庭年收入7.5~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白领群体。目前,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数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约为13.5%。我们测算,2005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7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我们同时预测,到2010年,以上数字均将翻番。随着中等收入阶层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62%上升到2010年的68%,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未来中国中产阶层人群的构成,一些关注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社会经济学家有过非常明确的表述。他们认为,有五种人将成为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代表,他们是: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尤其是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产阶层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同时中产阶层的崛起,也将构成整个社会的最大财富来源。

对于中国未来的中产阶层的构成,美国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他们预计,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这个群体到2011年将增至2.9亿人,大约相当于当今美国的总人口。随着这些人收入的提高,他们亦将成长为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其人数到2025年将达到约5.2亿,相当于那时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

调查表明,买房、购车、自费旅游将是当今乃至未来中国中产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目前的中国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一个实力群体,这正好说明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巨大潜力。今后几十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表现为如下过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提高经济活动的总量水平——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乡村城市化——农民收入提高并在较低档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性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