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博弈:低碳经济的幕后故事
15269700000053

第53章 力推低碳新政——构建低碳城市

什么是低碳城市呢?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从城市的环境污染谈起,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

现代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我国城市总数已达661个,城镇人口5.4亿人。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在这一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城市的环境状况,关系到我国大多数人的福利和健康。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城市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从全国来说,“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耗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不但没有控制,而且仍在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改善。

只有建设低碳城市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建设模式弊端已显现,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建设“高碳模式”遭遇挑战,实现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要。

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不但我们这一代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来发展,而且以后的千秋万代都有同样美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来发展。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有之路。

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只有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能够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以保定市为例,在河北省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在经济产业迅猛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不打折扣。2008年,保定“中国电谷”建设项目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也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低碳城市”在中国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低碳城市”这个新鲜事物,目前在中国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从2008年初中国首次推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许多节能减排项目开始在我国各大城市启动。仅仅一年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试点到现在,“低碳城市”迅速受到各地热捧。珠海、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无锡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城市”悄然变热。

低碳城市热现象说明这一城市发展的新概念被广为接受,同时也说明它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城市热现象绝不是地方政府的一腔热情,在建设中,原本碳排放量较大的地方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低碳城市计划。

在江西省赣州市,作为全市钨、稀土等行业的“领头羊”的虔东实业集团等17家“耗能大户”与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在2008年,这些耗能企业节能近11万吨标准煤,不仅减少碳排放量,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在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步伐越走越快,也越迈越大。

目前,珠海和吉林两市已经申请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杭州低碳博物馆……

如果建设低碳城市?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一、要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二、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布局。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刚性性质,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首先,宏观布局上,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发展转移,加强对中小城市、卫星城市、新兴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其次,具体到每个城市,应科学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第三,城市规划建设以发展绿色建筑为主。其四,搞好道路设计规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城市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

三、从能源角度来讲,要建设低碳城市,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以及发展和使用氢能等新能源来实现。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及低碳能源生产和利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能源保障。

四、从产业结构、生产消费角度来讲,要建设低碳城市,制订政策措施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发展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二)鼓励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三)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四)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总之,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要重新布局、规划新型的工业布局,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低碳可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产模式。

五、从心态角度讲,既不能按兵不动,人为减缓城市化的进程,也不要赶时髦,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心急。

我们不能人为减缓城市化进程来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但可以选择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高能源效率、完善能源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强化节能减排。

打造“低碳生活”切勿“赶时髦”。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也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要深刻地认识到“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变革过程。目前,“低碳经济区”或“再生能源经济区”等的大量兴建,造成了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过剩。这种现象启示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应根据各自现有的城市特点,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建设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不能急于求成。建设低碳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的变革过程。

六、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三个根本途径。如果低碳产业经济总量比重低,就不能支撑低碳城市的发展;如果低碳技术水平较低,就不能满足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低碳消费社会氛围没有形成,就会制约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

七、杭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杭州市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概念,是以上思想的综合、深化和具体化。杭州市“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含义指: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

杭州市倡导新型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要从细节着手,摒弃各种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堵住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中存在的高能耗漏洞,逐步减少、最终取消餐饮住宿行业的一次性用品。

杭州市还倡导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发展。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淘汰轻工、纺织等行业的落后产能,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

在低碳交通方面,杭州市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地毯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实现无车日活动常态化。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事先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5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同时,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才能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

在低碳建筑方面,杭州市要求:从2012年起,所有新建住宅和房地产市场上销售、出租或建造的商品房必须事先领取节能等级证书。从2020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必须实现碳“零排放”。同时,力争到2013年,全市实施阳光屋顶70万平方米(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累计装机容量70兆瓦。此外,还将实施城市“绿屋顶”计划,凡新建项目有条件的裙房,首先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都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总之,建设低碳城市,不但要有紧迫感,要从摸清家底和找准问题入手,将低碳理念落实到工业产业、交通、流通、消费以及机制管理等各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等专家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