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博弈:低碳经济的幕后故事
15269700000083

第83章 碳金融体系的背后是货币战争

随着节能减排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意识,“碳金融”在全球许多国家悄然兴起。目前,围绕碳减排权,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直接投资融资、碳贷款、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和碳交易货币,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丰富的碳金融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碳金融尝试,“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的涌现和发展,使国际碳金融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

20世纪80年代,德国和波兰均成立了政策性银行性质的生态银行和环保银行,主要负责为环保项目的投资提供优惠贷款,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低,贷款期限长,贷款范围根据国家环保项目投资政策而定,主要包括水资源的保护、有效地使用燃料和能源、治理空气污染、垃圾处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设备的生产等。环保政策性银行的成立,为环保产业的资金聚集、经营、增值和充分获得效益提供了一个运作平台。

1997年,联合国环境署与世界主要银行和保险公司成立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碳金融行动组织,其成员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多边发展银行、风险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保险公司等,目前有来自45个国家的208家金融机构成为签约方。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环保理念整合到金融部门的运营和服务中,鼓励私人部门为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服务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业务实践,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年6月,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全球十大著名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旨在督促金融机构重视环保问题、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它已逐渐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用于解决项目融资中环境问题的一套基本准则,它对制造业、化工、能源等63个行业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标准做了规范,以便于指导金融机构了解各行业的环保要求,有效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面临的环境风险。

同时,投资基金也开始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8年,最早的“碳基金”在英国诞生,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生态基金、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共同基金纷纷涌现。1989年成立的波兰国家环保与水管理基金是较为著名的“碳基金”,该基金主要支持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环保项目的技术开发与引进,同时负责管理国际环保援助基金。

此外,发达国家的保险、证券部门还相继推出了“碳保险”和“碳证券”。

碳金融体系的背后是货币战争

不久的未来,碳减排将替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交易产品。而用哪种货币作为世界通行的结算货币,将形成新的货币霸权。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必须要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要与能源产品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在一起,这往往是某种货币崛起的起点。在货币崛起的过程中,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

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在未来的碳交易占主导的时代,会形成“碳交易-美元”,还是“碳交易-欧元”,抑或是其他货币?碳减排权及其框架体系下的“碳金融”是否将演变成为“类布雷顿森林体系”?碳减排新格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权体系框架,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定价权的关键一步。

目前,美国金融资本虽然已经控制了世界上主要的碳交易所,但由于碳交易所主要的交易方在欧洲,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欧元将有机会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不过,美国并不甘心丧失在货币领域的强势地位,华尔街金融家们正在构建全球范围的碳交易市场,试图取代欧洲区域化的碳交易市场。另外,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另一种主要货币。

目前,在全球碳交易还没有完全与单个货币形成牢固的捆绑关系之际,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应该把握机遇,在碳交易市场早做运筹,以争夺未来市场的金融话语权。

与石油一样,碳排放权交易因有经济价值而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目的物,它既有商品属性,又有金融属性。碳市场一诞生,国际金融资本就迅速介入其中。碳信用虽然历史很短,但已迅速成为一种新兴的衍生金融商品,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全球各大碳交易所陆续推出与EUA、CER等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大豆、石油等商品一样可自由流通。

目前,在金融资本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牢牢掌握了碳交易国际规则的制定。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拥有VER(企业自愿参与减排)定价权,欧洲能源交易所占据着EUA碳现货的定价权,欧洲气候交易所则掌握着EUA碳期货的定价权。在产业资本上,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捉和封存等多个方面。

同时,欧美资本加快了对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发。2008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等合资成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目前,众多国外投资银行和国际碳基金已经纷纷进入中国。如成立于2007年3月的沛雅霓资本(Peonycapital)公司,旨在投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盖茨基金是创始合伙人之一。另外,瑞典碳资产管理公司、英国益可环境集团、高盛、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都已在中国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