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赢在做人凭手段
15273300000066

第6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个性意志坚定的表现,学会忍耐、婉转和退却,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低头做人”被一切真正的成功人士奉为圣经。

“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儿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需要立刻决断,才能成事。如果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非常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两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人仕途。这一年他才23岁。

张居正被选为进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皇帝世宗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只得忍耐,与严嵩周旋,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苦苦熬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

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然而,张居正人阁后又遇上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洪。

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他深深感到,在官场上没有阴一套阳一套的本事是无法生存发展的。所以,尽管高洪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洪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诏回当了首辅。

张居正掌权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忍有两种,一种是忍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战国七雄的赵武灵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52年至前299年,当时的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常被卷入战争的旋涡。所以,推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急切。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于是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战术。

改革颇费了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当于今人普遍穿的裤子。

但是,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有一场大的改革。

决定一下,预料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丢丑卖脸,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式样。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威,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知道他病在哪儿,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在做什么。

赵武灵王的“忍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目标明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于百年的时空界限,对于今天的朋友一样有指导意义,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

赵武灵王的“忍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目标明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于百年的时空界限,对于今天的朋友一样有指导意义,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

人心是一种技巧,明哲保身的高超技巧;也是一种法宝,躲过明枪暗箭的护身法宝。学会看人同样是保障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进而取得一定社会地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