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法则全书
15281700000007

第7章 让自己信心十足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定会对自己抱有十足的信心。只有相信自己成功,才能成功。自信是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拥有了自信的力量,会使你的人生大有作为,前景无限。

只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

关于信心的意义,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拿破仑必定没有毅然的决心与信心,当然成功也就与他无缘。

有一位年轻的人寿保险推销员跑去找咨询专家,他曾经在第一年中屡创纪录,但是后来业绩却严重衰退。

他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乍看之下,这个年轻人非常沮丧,而且对未来感到很烦恼,他的支出账单在继续增加之中,但是佣金收入却寥寥无几。

他发现自己陷入困境:他愈需要佣金,愈赚不到,愈想要促成生意,愈无法成交。

他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甚至乞求别人买保险呢!可见我是多么想争取生意了!”

专家很快就认清了关键所在,他要这位年轻人尽量往繁荣兴旺的方向思考,停止往贫穷的方向思考,要使自己深信,“即使在财务面临破产的境地,其他方面仍是非常富裕的”,诸如“我的能力很强”、“我的野心很大”、“我的机会很多”等等。

而结果真是令人十分惊异。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他就又得到很高的保险金额,恢复了以前那种高收入。

一年以后,他又跑去找专家。“我要让你看一些东西,”他打开公文包,取出一件东西,并且对他说:“请看看,挂在我办公室中用镜框镶起来的是什么?”

以下就是他用镜框镶的一些文字:

我很富裕!

我的能力很强,

我的野心很大,

我的机会很多,

而且我的家庭充满情爱。

我们应当记住这里面的教训了。那就是:想到富裕能使人因而富裕;想到贫穷就会使人因而贫穷。

因为迈向富裕的道路是用富裕的思想铺筑起来的。自卑、甘于现实甚至自暴自弃永远是弱者无能的表现,唯有自尊、自信,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

信心对于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就会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

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的力量,使每个人的欲望所求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海伦·凯勒成功的一生,无疑是这话的最好印证。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儿,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1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用双手野蛮地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了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悲惨生活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便做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是如何一个月的时间内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半失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解救出来,通过自我奋斗,将潜意识那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用笔难述。

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他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仍然是聋哑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多岁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这个20岁的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

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并因此兴奋异常。她不断地重复说:“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著了7册书,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还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体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忱。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她喜欢下棋和用扑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编织来消磨时间。

身为一个三重残废,海伦·凯勒凭着她那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自己,体现了自身价值。她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没有成为政界伟人,但是,她所获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还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一个不信任自己心灵力量的人,不懂爱护自己,未能推己及人,徒然耳能听目能见,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海伦·凯勒既盲又聋,但她信任自己的心灵力量,爱护自己,推己及人,于是,她的“心眼”亮了,“心耳”开了,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心灵财富。

对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信心的力量惊人,它可以改变恶劣的现状,造成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

那么,我们要怎么使自己建立自信呢?

1.相信你是独一无二的。

接受我们目前的这种样子,是建立自信的关键——是有价值的、随时都在改变的、并不完美的、成长中的个人,而且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并不是生来就很公平,但我们却拥有相等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标准去感觉自己是很优秀的。

你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你必须随时记住这个秘诀:“我们必须在内心充满爱,然后才能把爱心传给他人。”

2.正视别人。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者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要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就是要让你的眼神专注别人,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3.学会当众发言。

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很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

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就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所以,要多多发言,这是信心的“维他命”。

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也许是评论,也许是建议或提问题,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到最后才发言。要做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

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不会的。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见解。所以不要再对自己说:“我怀疑我是否敢说出来。”

4.行为端正才有自信。

“行事正当”能使你的良知获得满足,因而建立自信。“行事出轨”会导致两种消极的结果:第一,罪恶感会腐蚀我们的信心。第二,别人迟早会发现而不再信任我们。

下面这个心理学原则值得反复细读:要建立信心,就要行为端正。

心理学家克莱恩博士在他所著的《应用心理学》中曾经提到:“要记住,行动引导情绪。你无法直接控制情绪,一定要先透过选择性的行为举止。”这种避免一般性悲剧(例如婚姻问题和误解)的说法,有心理学的实用根据。

你若每天行事得当,就会感觉到有相应的情绪出现。只要你和你的伴侣能不断有约会与亲吻的动作,而且诚心赞美,互相体贴,就不会有爱的烦恼了。你不可能一直只有爱的行动而感觉不到爱。

许多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我们能借着改变实际行动来改变我们的心态。例如,如果你使自己发笑,你就会觉得真的很好笑。当你挺直腰背时,你就会觉得自己很优秀。相反,你若露出一副苦瓜脸,你就会真的感到苦闷。

要证明控制过的行动能改变情绪很容易。自我介绍时很害羞的人,在同时采取三种很简单的行动以后,信心会代替胆怯。第一,伸出手来热切地握住对方。第二,正视对方的眼睛。第三,说“我很高兴认识你。”

这三种简单的行动马上能自动驱除害羞感。有信心的行动会产生有信心的想法。所以,若要有充满信心的思考,就要先有充满信心的行动,并且要照你希望的方式来行动。

积极的心态能使我们建立充足的自信心,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建立自信:

1.用肯定的语气消除自卑感。

有些女人面对着镜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形影或者肤色时,会忍不住产生某种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却被自卑感所困扰。虽然彼此的肤色都很黝黑,但自信的女人会以为:“我的皮肤呈小麦色,几乎可跟黑发相媲美。”

而她内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女人却因此痛苦不堪地呻吟起来:“怎么搞的,我的肤色这么黑。”两个人的心情完全不同。

有的女人看见镜子就丧失信心,甚至在一气之下把镜子摔破。由此可见,价值判断的标准是非常主观而又含糊的现象。只要认为漂亮,看起来就觉得很漂亮,如果认为讨厌,看来看去都觉得不顺眼。尤其关于自卑感的情况,也常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否定意味的语言,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运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词,可将同一件事实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别的结果。可见措词是任何天才都无法比拟的魔术师。在任何情况之下,只要常用有价值的措词或叙述法,就可以将同一个事实完全改观,当然,也能驱除自卑感,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2.如被否定困扰时,应用动词的方式表现自己。

平时,经常和那些有自卑感以及脸红恐怖症的人闲聊,从他们的谈话里,你能发现这些人简直是庸人自扰,由于对某些事情想得太透彻、太深奥,结果变成自寻烦恼。除非是非常深刻的问题,否则,必须要从这些困扰中寻求解放才对。

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应该用一种不把自己当名词,而用动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口口声声说“我患了脸红恐怖症”或“我是留级生”,从他们的语气里获悉,这些人都用名词的方式表现自己,而把自己造成否定的意象。

这就是把自己关闭在自己随意制造的商标中。于是,他就说“我在陌生人面前面红耳赤”,“我在学校的成绩不如别人”。听他的语气好像十分自卑的样子,事实上后来发现,他只有在异性面前才会显得局促不安,在所有功课里,只有数学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一切科目都不如人。倘若能以部分肯定的方式,使所有肯定的名词变成动词,那么,“也许有这种事”之类的含糊措词,就立刻能变成明确的语气,而且也能彻底消除自己随便造成的否定意象了。

3.凡事要有最坏的打算。

当一般人碰到不顺利或者考试不理想时,无意中会说出“真糟糕”这句话,其实他本人的内心里决不认为当前的情况是最糟糕的。反之,他的内心里还保留些可以跟人说话的余地,所以他只用“最坏”一语来扩张防线,老实说这也是他不想使自己陷入“最恶劣”的情况的一种防卫手段,言外之意表示:“嘴里说最坏,其实不是最坏的情况。”

“最坏”一语里含有“跟其他事物比较起来,无疑是最坏”的意思。

不过,运用这句话时的标准很含糊。为使这项标准明确起见,自己认为最坏的情况,也常常可能变成很好的状况。

只要碰到这种情况,有人难免会悲观,或失去信心,事实上,与其这样胡思乱想,还不如干脆承认这是最坏的情况,结果反而会轻松得多。事情愈困难的时候,心情愈无法轻松下来,甚至连“最坏”一词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唯有这种情况,才最需要用到“最坏”这句话。因为只要一想到:“现在的情况是最糟糕的,以后再也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了,如果有的话,也只不过是稍微上升而已。”那么,心理上就会安定下来。这种心理变化乃是促使事态好转的原动力。

4.克服自卑感的诀窍是把“我”想成“我们”。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例子,即使是内向的女性初次生孩子,其性格也会马上变得很明朗,这是从以往那种无可救药的自卑感中脱颖而出的情形。这个女人之所以会前后判若两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她那种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被孩子分散了,另一种原因是生下孩子以后,她才感受到一种“复数意识”的存在。本来,在尚未生产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她内心只有“我”的观念,但在这片刻之间,她无意识中就改变为“我们”。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里叫做扩散效果,例如,“我”是“一分之一”的数字,而“我们”中的“我”为“二分之一”以下,或“无数分之一”。如将“我们”代替“我”时,数字当然也不同。总之把“我”这个“一”的分子比重看成无限轻的意思。例如一想到“我的头脑很差劲”心里难免会有自卑感,但倘若改为“我们的头脑都很差劲”时,那么头脑差劲这种自卑感的压力就会减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把自己的自卑感扩散到“同伴”之间,这就使自己苦恼的孤独感吹到九霄云外了。

5.闷闷不乐时,就尽量把原因写出来。

每当拿破仑·希尔因闷闷不乐或烦恼的情绪高涨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时候,他就会尽可能地把烦闷的原因很具体的写在许多纸上。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无聊事,也统统把它写出来。例如“邻居的猫叫声令人讨厌”,“迫不及待地想听刚买回来的唱片”,或“要赶快决定下次的演讲题目”等,大小事情逐条列出来,这些都是消除苦闷的方法,如果稍加整理,则可能发现这些原因竟是如此复杂,或者这样单纯,只要能够客观而具体地抓住苦恼的原因,自然也能找到解决的策略。有时候不妨记上优先次序,例如马上要处理的,稍缓处理的,甚至也把处理的方式仔细写下来,等到事情逐一被处理完毕之后,苦闷和无聊的情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

这是拿破仑·希尔转换气氛的方法之一,写字动作的本身,具有减轻紧张的效用。有人喜欢在考卷上胡乱涂写与题目无关的恶作剧,或在重要会议上顺手于便条上画漫画,其实,这些活动能使人在无意识中收到减轻紧张的效果。

6.怯场时,道出真情即能平静下来。

内观法是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是实验心理学之祖威廉·华特所提出的观点。此法就是很冷静地观察自己内心的情况,而后毫无隐瞒地抖出观察结果。如能模仿这种方法,把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心理秘密毫不隐瞒地用言语表达出来,就没有产生烦恼的余地了。

例如初次到某一个陌生的地方,内心难免会疑惧万分,这时候,不妨将此不安的情绪,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几乎愣住了,我的心忐忑地跳个不停,甚至两眼发黑,舌尖凝固,喉咙干渴得不能说话。”这样一来,不但可将内心的紧张驱除殆尽,而且也能使心情得到意外的平静。

不妨再举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有一个位居美国第五名的推销员,当他还不熟悉这行工作时,有一次,他竟独自会见美国的汽车大王。结果,他真是胆怯得很。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实地说出来了:“很惭愧,我刚看见你时,我害怕得连话也说不出来。”结果,这反而驱除了恐惧感。

7.不知自己能否成功时,先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目标。

贝普·鲁斯是昔日美国职业棒球的全垒打大王,他也是世界上罕逢敌手的选手,他的一生留下不少传说和佳话。其中最有名的是,在某次比赛时,他曾指着中心方向说:“小心,我要从这里打出一个全垒打。”结果他真的朝他所预告的地方打出了一个全垒打。

不论贝普·鲁斯是怎么样的天才,他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正因为他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所以,就利用公开宣言的方式,以掩饰他内心的不安,借以实现全垒打的成果。

事实上,当我们要完成某种目标时,不妨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增强效果,这种情形叫做宣扬效果,一旦在许多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目标,不成功就不好意思,结果只好向前奋进。这时候,必然显得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当然,如想获取更高的成果,不妨尽可能地在许多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目标,世界级拳王阿里,常常会在比赛之前通过大众传播宣称:“一定要在三回合内击倒对方。”盛气凌人,满怀信心,他还真不失为一个充分懂得“宣扬效果”的人呢!

8.只要一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就能减轻不安。

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失败,就会变得心灰意懒,这是人之常情。同样,大家因为碰到一次失败就以为是到处走不通,而陷入无路可走的心理状态。这完全是由于失败的体验,跟挫折感息息相关,而挫折感极容易引起人类的感情反应和各种退行现象。所谓退行现象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跟年龄相反,退化到小孩子的模样。这时候,由于他对环境的反应缺乏柔软性,故对一切状况都不能表现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要想使自己免于陷入退行现象里,可以试试这样一种诀窍,那就是碰到失败的时候,不妨常常自言自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A处谈不成,可以找B谈。”当然,可以商谈的对象不只限于B,还有C、D、E等,只要一想到可以商谈的对象比比皆是,那就会心安理得,而没有悲观的必要了。

如果考取不了一所学校,也不妨回想前面所说的:“此校考不取,还有别校可以考。”反正学校又不止一所,何况进学校也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只要一想到此,内心就有商谈的可能性,而且心情也会开朗起来。

9.单位改变时,心理负担的轻重也会有所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表达同一件事实,但由于使用单位的不同,使得我们对于原物的轻重、大小或长短的感受也不同。例如半年以后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如果改以“6个月”的“月”这个单位来表示,就会给人一种相当漫长的感觉。在这种气氛之下,这位考生就觉得离考期还远得很,不妨慢慢准备吧!同样是在半年以后,如以“日”为单位计算,则等于180天,日子似乎愈来愈近,于是,这位考生可能赶紧开夜车。

诸位也许在房地产的广告栏里,经常注意到:“距离市中心只有80分钟的路程”,业主所以用“分”来表示距离,不外乎给顾客造成一种近距离的印象罢了。以前,报纸新闻也曾经刊载“国庆阅兵大典尚余3个月”。其实,如改以“尚有90天”来表达,则可使节日的热闹气氛提早来到。

在一般人的意象里,公里当然要比公尺长,时也比分来得长,即使同一件事实,如改用不同的单位来表达,则可使心理的负担跟着变化,我把这种情况叫做“心理换算”,这也是控制自己内心的一种方法。诸位不妨试试看。

妨碍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恐惧感,恐惧是信心的敌人。恐惧有许多种,主要有: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奴隶一般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那样东西。

有人说:“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跑进里面,躲藏起来,企图在里面隐居。恐惧带来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剑,伪善者用它来刺杀灵魂。”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恐惧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象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在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人物的。但他们却无法想像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由于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所找出的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这里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可随时帮您建立自信心:

迅速的方法是彻底改变生理的机能,呼吸姿态、行为和脸部表情等均做激烈、彻底的改变。

控制内心的注意力,改变注意力最迅速的方式是变换自省的问题,将“失败的结果是什么?”或“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改为“现阶段最重要的事项为何?”或是更进一步,“达到目标和妥善处理的最佳方法为何?”

改变自己的内心信念,将“我之前做过,实在不知道今天该怎么办”改为“只要有心做,必定能达成”,停止内心的心理交战,专心考量自己可对他人付出的贡献。

建立信心的另一大敌就是自卑,自卑是自信的绊脚石,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了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4.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因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等方法。

5.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这是自卑的消极方面。

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力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是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种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制和自责。实际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别人,也无法“像”别人,更没有别人要求你“像”。

因此,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并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补偿心理就是自卑心理的法宝。

什么是补偿心理呢?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学会自我补偿,自卑的阴影就不会再将你纠缠。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谓成就,无非扬长避短,尽力而为的结果。即使没有成就,没有建树,只要你充分发挥了生命,人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迷信他人,这是生命得以发挥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