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15282200000055

第55章 恩格斯预言再显灵

一百年前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指出,混帐的巴尔干是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果然,一战在此爆发。一百年后,这里再次成为混战的爆发点。波黑内战,兄弟民族同室操戈,联合国再次出面调停。

民族同题,内战导火索

南斯拉夫地处欧洲东南角,民族情况十分复杂。人数在50万以上的民族有八个,最大的塞尔维亚族只占人口的36.2%。这八个民族虽然在南斯拉夫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上千年,但直到年以前从寒未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共同生活过。在异族统治下,它们之间有的兵戎相见、彼此仇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赛条灼,这些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的民族第一次被统一进南斯拉夫王国。这个王国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被认为是塞尔维亚族的分支,其他民族则不被承认。民族关系紧强,国家的凝聚力相当薄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南斯拉夫王国即按民族被肢解,并发生过严重的民族屠杀事件。

后来,各族人民在以铁托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在共同战斗中建立起和睦团结的民族关系。解放后,南斯拉夫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使得各族人民的团结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民族间的历史纠葛短期内很难消除。

铁托执政时期在南斯拉夫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认,国家实行联邦制。六个母体在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成立了共和国,两个母体在国外的民族——阿尔巴尼亚族和匈牙利族则组成自治省。这八个民族推选自己的代表共同组成联邦机构并较流担任主席。联邦的大政方针由这八家协商一致决定。这对于消除民族隔阂,缓解民族矛盾,加强政治稳定和加速经济发展都曾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联邦过于松散,共和国和自治省尾大不掉,甚至出现某种民族割据的状态。

1974年宪法规定,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拥有主权,具有国家性,联邦的重要决策要由这八家协商一致才能决定,一家不同意就不能成立。实际上每个民族都对联邦有了否决权。许多重大问题在联邦议而不化,决而难行。可以说联邦逐渐被架空,大权旁落。

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南斯拉夫人民失去了一位最有权威的领袖。许多原来被掩盖的问题开始表面化,逐渐演变成了危机。但是新的领导班子还是为维护民族团结作了努力。1982年10月,南共联盟主席团通过决定,要“以批判的态度对整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和机制进行重新审查。”这一审查进行了4年,到1986年通过了一个对南政治制的运行作“批判性分析”的文件。在讨论这一文件时争论激烈,分歧很大。经济发达的共和国提出了所谓的“不对称的联邦”的主张,要求在联邦中有更多权力。斯洛文尼亚领导人甚至扬言要行使宪法规定的共和国分离权。经过耐心协商和相互妥协,最后决定修改宪法。1987年修宪重点之一是对协商一致原则实施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防止“滥用”这一原则。由此可见,南集体领导中以大局为重的思想直到这时还是占主导的。

1988年南斯拉夫政局出现了转折。首先是如何实行协商一致原则重新成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争论的中心问题。经济发达的共和国总觉得自己吃亏大,受了太“剥削”,再次强调要独立自主。斯洛文尼亚还明确表示不同意联邦法令高于共和国法令;不同意征收额外收人税;不同意各共和国的教学大纲要保持一致;不同意军费拨款的方式等等。在这种情況下,1988年联邦经济发展年度计剑搁浅,联邦总理米库利奇辞职。这在南斯拉夫还是前所未有的。联邦的按制能力显然进一步削弱了。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冶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1月南共联盟召开第14次代表大会。由于意见不能统一,特别是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分歧,大会被迫在中途无限期休会。有70年悠久历史的南共联盟从此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涌现了大约300个政党,绝大多数都局限在本共和国或自治省内,纲领都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全国性的政党只有30多个。1990年,各共和国相继举行了第一次多党制大选。各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大为泛滥。

这次大选之后,形成三分天下的形势: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反对党联盟击败了共盟组织,组成了非共产党政权,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原共盟组织获胜,继续掌权,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其余两个共和国(波黑和马其顿)内,民族主义政党组阁,共盟组织在议会中仍有相当力量。这两个共和国的新政权采取了中间立场,不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反共。各共和国政权更迭直接影响联邦主席团内的力量对比。4个民族主义政权的代表,加上科索沃自治省的代表,一度形成了5:3的条数。几经波折,主席团内出现了4:4的局面。主席团内的两派分庭抗礼,导致联邦实际上丧失了决策能力。

六个共和国总统就未来南斯拉夫的国体问题开了三次会议,提出了两个方案。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主张邦联制,提出了“主权国家联盟”的方案,希望建立“欧洲共同体式的邦联”;主強联神制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则提出了“统一民主联邦国家”方案。会议决定将这两个方案交各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决定。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之后,于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马其顿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不久也相继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于1992年4月决定共同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从此立国73年、建设社会主义49年的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欧共体斡旋

1991年6月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率先闹独立,南斯拉夫战乱爆发。

欧共体迅速介入。6月28日,正在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紧急派出“三驾马车”(欧共体现任、上任和下任主席国)外长前往调停,促使南斯拉夫冲突各方达成了三项协议:立即停火、南人民军撤回军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暂缓与南斯拉夫“分手”7月初,欧共体“三驾马车”外长又数度与冲突各方反复谈判,使各方同意通过谈判解决冲突,并保证保持克制,不采取单方面行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推迟三个月实施独立的决定。

7月10日,欧共体决定向斯洛文尼亚派遣观察团监督停火。7月18日,南联邦主席团决定在三个月内撤出在斯洛文尼亚的全部南人民军。自此以后,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局势趋于平静。

1991年7月底以后,克罗地亚境内和克罗地亚与波黑、塞维亚接壤地带武装冲突再起。欧共体在数次调停未果的情况下,于9月7日在荷兰海牙召开南斯拉夫国际会议(简称海牙和会),指定英国前外交大臣、北约前秘书长卡林顿为欧共体处理南斯拉夫问题的首席调停人并主持海牙和会。海牙和会开了6次。10月18日,卡林顿在第5次和会上提出一项解决南危机的和平计划:南斯拉夫各其和国成立“自由联合体”,各成员国边界不变,在涉及外交和其它共同利益时相互协调,要求独立的国家国际上可予以承认。该建议受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四国支持,但遭到南联邦和塞尔维亚反对。在一周之后召开的第6次和会上,欧共体进一步建议解散南联邦机构,建立松散的联盟,但遭到塞尔维亚的明确抵制。从此,海牙和会基本陷于僵局。

在斡旋屡遭失败、僵局难以打破、战火又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欧共体不得不改变斡旋策略,转而增加硬的一手,软硬兼施,侧重于以压促和。欧共体于11月8日决定对南联邦各共和国实行经济制裁,中止各项合作协议。不久,又决定取消对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4国的制裁,专门制裁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1992年1月15日进而正式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

1991年6月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后越演越烈。经过3个月的战事,在几方调停无效的情况下,1991年9月17日代表要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一方的原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梅西奇未经主席团其他成员同意,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主席要求派遣维和部队来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方面对此持强烈反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