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下晋江人
15284900000039

第39章 沈墨义 子承父志传承中华文化

沈墨义,祖籍晋江安海,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马来西亚“华教斗士”、华人精神领袖沈慕羽之子。现为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秘书、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理事、马六甲晋江会馆总务、马六甲快速印务(马)有限公司董事主席等。

“来到西安,我对父亲为何要为华文教育付出毕生心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12年4月,世界晋江同乡总会第八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和晋江市海联会会长(扩大)会在西安召开。会议期间,记者遇见了马来西亚“华教斗士”沈慕羽的儿子、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秘书沈墨义,他向记者讲述了其先父沈慕羽的故事:其父涉足华文教育长达70多年,是马来西亚有史以来服务最久的华校校长,为国家、民族、华文教育3次蒙冤入狱,他的精神影响并持续影响着整个大马华人。

沈墨义曾任职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南洋商报》记者。尽管这位新闻前辈已经年过古稀,在年轻的记者面前,依然娓娓道来,滔滔不绝,仿佛父亲的事迹永远都讲不完。通过他的讲述,一位华文教育“苦行僧”、一位满腔热血的海外赤子形象,赫然呈现在记者面前。

“西安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成宝地。如此灿烂的中华文化,作为华人,岂能不爱?”沈墨义说,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水平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华文能有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他将与大马华人一道,倍加珍惜,继续努力,继承父亲遗志,传承中华文化。

力挺华教三度入狱

1913年,沈慕羽出生于英殖民地马六甲,其父亲沈鸿柏是中国革命组织同盟会马六甲支部主席,协助孙中山先生革命。

“祖父仰慕关羽,所以给我父亲取名为‘慕羽’。”沈墨义介绍道,祖父取此名,是要倾慕关羽“以义为上”,面对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应深明大义,站在代表正义力量的一边。

沈墨义的祖父沈鸿柏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对教育同样充满热诚。他先后创办了马六甲培风学校、培德女校和平民学校。

家庭背景的熏陶,培养了沈慕羽往后在政治、社会、教育、文化领域安身立命的观念。因此,他的第一志愿是当良师,从事教育一辈子。1933年,沈慕羽开始执教,21岁即投入教育界,在母校培风学校当教员,“二战”后先后在培德、培一及平民三校担任教员,也兼任晨钟夜学校长。92岁时才放下教鞭,在教育界服务长达71年!

抗日战争期间,25岁的沈慕羽积极响应“抗日救亡”运动。他领导马六甲晨钟青年部,向青年提倡新生活,灌输爱国思想。每星期日清晨,他们举行升旗礼、组织戏剧团和歌咏队宣传抗日活动,筹钱助中国抗日。马来西亚沦陷时,他和五哥沈慕周被捕,历尽酷刑,他后被释放,五哥则遭处死。战后,他积极复办华校,经过一个月的清理和重修,在一片废墟上终于复办了培德、培一、平民和晨钟等校。

1966年到1994年,沈慕羽担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主席,其会员分散于马来西亚各个角落,自1951年成立以来,成了支持华教运动的堡垒。他担任教总主席28年,一直为维护和争取华文教育地位而努力。

1971年,沈慕羽在怡保大集会演讲,对华社与华教受到不公平待遇进行批判,两个星期后,警方以“煽动法令”的莫须有罪名控告他,两年后,政府撤回控状并平反。1987年,因反对有关部门委派不谙华文的老师到华校任高职,沈慕羽和一些华教人士在抗议大会后被捕,被监禁两年。

“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团结,加上中国越来越强大,经过数十年艰苦的争取,华文教育出现了曙光,但是还有需亟待改善的地方,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努力。”沈墨义说,马来西亚华校约有1200所小学,60多万学生;独立中学约60所,学生6万多名;还有3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高等学院。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由小学、中学至大学,已有了完整的体系,成为除中国以外,华文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

卖字筹款兴办华校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沈慕羽看来,从文字、书法与中华文明联系之紧密这一点上即可看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他常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一个会使用筷子的民族,就应该会用毛笔体现汉字的美!”

“父亲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除了华文教育,就是汉字书法。”沈墨义说,其父亲的书法在马来西亚备受推崇。在大马书法界有“南沈北孔”之说,“南沈”指的就是大马南部的沈慕羽,“北孔”指北部的孔翔泰。

沈慕羽6岁开始练书法,练了整整90年。他只练习楷书中的颜体和柳体,后来内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在马来西亚书法界称作“沈体”,很多人模仿学习,特别是马六甲,有的人学得出神入化,如果作者不署真名的话,有时候连沈墨义自己也误认为是其父亲所写。

“在大马,要看我父亲早期的字,就得沿街看招牌。”沈墨义说,因为他父亲随和,有求必应,哪怕不熟的人叫他写,他也写,全马几乎每一州都有学校请他写过字。很多部门和华人都以收藏中有其作品而自豪。

“为建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新纪元学院,父亲曾卖字筹款呢。”沈墨义回忆道,为了大马的华人教育事业和华人争取权利的斗争,其父也跟其他人士一样慷慨捐助,而平时捆绑东西用的小小的绳头他都不舍得丢掉,要重复使用。

例如,兴办新纪元学院,资金缺口很大。鉴于其书法的魅力,作品有收藏价值,只要有人捐10000马币植树纪念,沈慕羽就写一副对联赠送给捐款人。另外,马六甲孔教会兴建孔大大厦、沈慕羽书法文物馆的筹建,也用上了这种方法。据估计,沈慕羽鬻文卖字做公益,筹款的数目不下300多万马币。

卖字筹款为教育,在马来西亚可以说前无古人。如今,在沈慕羽书法文物馆内,除了展示他的书法作品,同时也陈列了一些有关他事迹的实物,让后人学习他为华人教育、族群利益奋斗的精神。

据了解,沈慕羽的书法作品,有一部分赠送给了泉州华侨博物馆。2011年9月,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曾主办过一次沈慕羽遗作展,展出40多幅书法作品。

华社楷模精神长存

“父亲爱华社,爱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墨义介绍道,其父一天忙到晚,晚上回到家里看报、写文章。他通过自身言行,教育孩子们要自尊、自强、自爱,为人要实在、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兄弟中,沈墨义是大儿子,其父常带他参加社团活动,其受影响最深。学童时期已跟大人站在一起参加升旗礼,中学的时候参加社团活动,慢慢的,对华人团体的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父亲从教同时,也在多家华文报社兼职,当过记者,这对我的职业生涯也有影响。”沈墨义说,高中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培风第一小学当文员,几年之后到台湾读新闻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沙捞越州《美里日报》当编辑,一年后回到马六甲《南洋商报》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直到退休。由于他对新闻工作有莫大兴趣,现在还是自由撰稿人。

沈墨义说,其父不仅文笔很好,而且口才和记忆力都很好。他当记者时,有件事情令他左右为难。那次,他应邀采访一场文教活动,其父也应邀出席并演讲。其父演讲生动感人有内容,比主讲人看稿读还精彩。这让沈墨义左右为难:如实报道,恐怕读者认为他偏袒父亲;不如实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和活动意义会打折扣。后来,他在报道中弱化了父亲演讲的效果,不以他的讲话当导言。“父亲一生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各界的肯定。”沈墨义说,他父亲的精神赢得了大马全体华人对他的尊敬,视他为华社楷模,而当局也授予他一些尊贵的勋衔。

2009年2月5日晚上,沈慕羽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7岁。去世后仅数分钟,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就播出了相关消息。灵堂原本设在家里,后来,母校培风中学董事会代表深夜来电话征求意见,鉴于沈老对全马华教的贡献,建议将灵堂设在学校大礼堂。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先后前往悼念,灵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场面盛大,超乎想象。出殡当天,数百公里外的学校团体代表、乐队都来送别,1万多人沿街肃立,有的人等候了近3个小时才等到沈老的灵车经过。整个葬礼非常肃穆整齐,秩序井然。沈老去世一个月后,马六甲州政府将市区培风中学附近的一条街命名为“沈慕羽路”。

“我们子女以父亲为荣,他激励我们后世子孙继承遗志,积极进取。”沈墨义说,其父生前致力于实现“种族平等,共建大马”的愿望。而他生前所立墓碑上也刻着自己的墨宝:“服务一生,战斗一世。”这无疑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热爱华文,传承中华文化。”沈墨义深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