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就是手边事
15286300000003

第3章 “同气相求”是保养身体的精髓

讲养生,最宝贵的就是能够“同气相求”。《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家都知道,人类与一般生物不一样,是具有两重性的。一个是他的自然属性,人与一般动物一样的地方是他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他依靠自然以生存,失去了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条件,这就是他的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人有意识、思维,其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也是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养生,都是要求我们对于生命有着更深刻、更负责任的眼光和态度,要我们向前看三步,又向后寻思三步。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因为疏忽大意而胡乱折腾自己,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其后果在年轻时往往也常常难以感觉。这道理就好像家中的钱财尚未用尽还是有钱可用的,仿佛并没感觉到有何差别,这时人体尚能维持健康,然而一旦发病,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漫漫寻医路,正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自己身体的保养,不能忘记《易经》中指出的,大自然中万事万物同气相求的原理。

天地之间,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是息息相通的,它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感应。同理,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内在环境都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够被机体及时调整,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了。

传统文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可见,人是能够做到“长命百岁”的。我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余闻上古志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说的就是,在上古时代的圣贤人,由于自始至终都在学习一种运用养生之道,即便是年纪到了100多岁,形体、动作也不显得衰老;而现代的人们,却因为不注意养生,有些还不到50岁,就出现很多衰老的迹象。

自然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人类因为直立行走导致了呼吸方式和运动姿态的改变,从而内在的脏器功能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而且很多的疾病也在侵蚀人类的健康。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这就是因为站立的姿势使人类大脑出现缺血、缺氧,久而久之,心脑血管病就慢慢遍布人类社会,成为可怕的疾病。虽然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全新的养生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用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身体状态。

《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运动与平衡。从生物化学而论,健康正是代表着平衡,包括酸碱平衡,气血调和,阴阳协调,各种系统均能相互调节,发挥互助互制之功能。反之,不健康乃生物体从最初轻微之症候逐渐发展成定型的疾病,或所谓慢性,退化性,无法恢复,无法痊愈;或快速进展成恶性癌病变,或急性危症等,甚至于死亡。显而易见,健康的最高目标就是均衡且个体能处于高能量状态。

对于在生活中处处备受压力困扰的现代人而言,追求同气相求,也是追求一种内在的平衡。生命的阴阳平衡,讲究的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实质上就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就要求阴阳必须保持协调,不可过分也不能偏衰,控制人体内部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中医强调阴阳要平衡,心肝脾肺肾都是相互有关系的,所以在体内注意平衡,周围也要注意平衡。

人的生命活动是依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自己平衡运动的规律,如睡眠、消化、体温、激素分泌等,即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劳逸适度。所以,在生活中人必须注意掌握各种生命活动的“平衡术”。现在许多人的疾病都是因过劳少动引起的,他们忙于工作,忽略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征兆,在这些隐形的征兆中,衰老与全身乏力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需要加班,一些IT行业的人更是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国过劳死的人很多都是来自这个行业。睡眠不足,第一个后果就是免疫力的低下,身体的自愈力也很差,这时候,一点邪风入侵,人就会生病。熬夜之后,势必要吃夜宵,这又严重地损伤着胃肠。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平均两天左右就会再生一次,而这个过程都是在夜间胃肠休息的时候发生的,可是如果这时恰好在进食,那么胃肠就容易功能紊乱。不仅如此,长期的不规律作息,消耗的不仅仅是身体里的精气神,更糟糕的是它会增加人患上各种疾病的机会。

所以,要健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同气相求。”在生活工作中凡事不宜太过,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协调阴阳,才能“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各,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