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四)梁宗岱出生于广西百色。其祖籍为广东新会。祖父梁祖胄青年时期从新会迁徙至广西百色。生母陈氏是其父梁奕爝在百色娶的第二房妻子。
1903年8月14日瓦雷里的儿子克洛德诞生。
1906年在保罗·福尔的杂志《诗与散文》上再版创作于1894年的《与泰斯特先生的一晚》。
1909年生母病故。不久,父亲续弦何氏。梁宗岱开始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并接触“四书”、“五经”及唐宋八大家文。
1909年在《新法兰西杂志》上发表关于睡眠与梦的《研究》。
入百色县经正小学读书,学习成绩优良,尤其是作文。
1915年在《法兰西信使》上发表《德国的征服》。
1916年读完高小一年级。
随父从百色回故乡新会。时值新会县立中学招生,梁宗岱考上。
1917年在新会中学读完一年级后,考上广州培正中学,补习半年英语后升入中学一年级。
1917年发表《年轻的命运女神》和《黎明》。
1919年在培正中学一年级读书。参加广州学生的联合请愿游行集会。阅读屈原、李白、陶渊明的诗赋;同时开始用原文阅读惠特曼、泰戈尔、歌德、拜伦、雪莱等人的诗歌。在报刊上陆续发表诗作,被誉为“南国诗人”。
1919年发表《纳尔齐斯的残篇》(梁译《水仙的断片》)。正式出版《达·芬奇方法导论》。
1920年在《新法兰西杂志》上发表名作《海滨墓园》。正式出版《旧诗集》,其中包括创作于1891年的《纳尔齐斯之言》(梁译《水仙辞》)。
1921年应郑振铎、沈雁冰之邀,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文学研究会的第四位广州会员。
1921年发表《灵魂与舞蹈》(《音乐杂志》专刊)。
在父母包办下,与素昧平生的何氏在形式上拜堂、成亲,事后即分居。梁宗岱帮助何氏进广州护士学校读书。
1922年在《新法兰西杂志》上发表《幻美》。
1923年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与刘思慕等人组织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出版《广州文学旬刊》。
1923年发表《论建筑》(《新法兰西杂志》)。
将一张赴美留学的船票赠与刚从岭大毕业的一位学友,自己则改变初衷,决定赴法国巴黎留学。
1924年出版诗集《晚祷》(商务印书馆)。
1924年结识里尔克与邓南遮。
夏天,赴法之前,到上海拜会郑振铎和沈雁冰等。
《论马拉美》(罗纳德·戴维斯出版社)出版。
秋天,由香港搭乘客轮,在四十余天的航程之后,抵达马赛,到达法国。
发表《杂集》(《新法兰西杂志》)。
从马赛前往瑞士,在日内瓦大学攻读法语,并专门聘请了一名家庭教师,教口语。
1925年入选法兰西学院。
1925年入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住在巴黎郊外的L Aye-les-roses。
1926年春天,结识法国著名作家保罗·瓦雷里(梁译梵乐希),成为忘年之交。
1926年《罗盘》(长沙发出版社和《新法兰西杂志》)出版。
出版《纳尔齐斯》单行本(斯托尔斯出版社,梁译《水仙辞》)。
1927年广交来自中国的其他文人朋友:郑振铎、朱光潜(时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暑假暂住巴黎)、戈公振(著名记者)等。
《论司汤达》(施弗兰出版社)出版。
《罗盘》续集(法兰西出版社)出版。
1927年在法朗士去世后,正式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发表著名演说。
秋天,瓦雷里向他讲解自己撰写的《纳尔齐斯之言》(梁译《水仙辞》)。梁宗岱将这首长诗及另一首《纳尔齐斯的残篇》(梁译《水仙的断片》)译成中文,寄回国内,发表在《小说月报》上。
将1923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途遇》一诗写成法文,刊登在重要文学杂志《欧罗巴》(Europe)1927年12月期上。
1928年将王维的《酬张少府》一诗翻译成法语,在《欧罗巴》杂志(3月号)上发表。
1929年与刘海粟、傅雷、朱光潜等人交好。
1929年在地中海地区旅行。听爱因斯坦演讲。
夏天,在瑞士拜会罗曼·罗兰。
《论文学》(书籍之友出版社)出版。
冬天,将陶渊明的散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及《归田园居》、《饮酒》、《咏贫土》、《和郭主簿》等十余首诗译成法文,得到罗曼·罗兰和保罗·瓦雷里的高度评价。
《幻美》单行本出版,著名哲学家阿兰作序。
《杂集》(第二卷)出版。
1930年夏天,赴德国留学,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德语。
1930年与泰戈尔相遇。
《未言之事》(拉毕纳出版社)出版。
秋天,法译《陶潜诗选》在巴黎由Editions Lemarget出版社出版。瓦雷里为之作序。
1931年开始出版《全集》(共十一卷,到1939年出齐,1931年在《诗刊》(1931年4月第二期)上发表与徐志摩谈论新诗的信,题为《论诗》。
1950年出版第十二卷)。
赴日内瓦,再次拜会罗曼·罗兰。
《看当今世界》(斯托克出版社)出版。
在意大利入佛罗伦萨大学,学习意大利语。
与瓦雷里道别。瓦雷里表示希望同他继续保持联系。
应国际联盟附属机构“为争取和平的宗教与道德力量联合会”的邀请,赴日内瓦演讲“裁军的道德问题”。痛斥日军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呼吁人们反对战争。会后被选为该会的理事。
秋天,回国。
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文学院院长胡适的聘请,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
开始认识女作家沉樱。
1933年在北大国文学会作演讲,题为《象征主义》,事后整理成文,收入同年出版的《诗与真(一集)》(商务印书馆)。
1934年《塞米拉米斯》(三幕剧)。
1934年与何氏正式离婚。
同胡适的关系恶化,在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都无法达成共识。辞去北大教职。
8月,与沉樱女士共度日本。两人生活在旧都叶山。
1935年以诗文的写作与翻译维持生计。
秋天,梁宗岱、沉樱回国。不久受父之命回到广西百色。
回到北平的头一年,居住在羊宜宾胡同一号(原名羊尾巴胡同)。与画家司徒乔,女作家、画家凌叔华,现代作家王莹,油画家、西洋美术史家秦宣夫等人交好。
在天津《大公报》的《诗特刊》任编辑。为《诗特刊》创刊号撰写发刊词,题为《新诗底十字路口》。后时常发表其他诗论。
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宗岱在日本写作和在《诗特刊》上发表的诗论,题为《诗与真(二集)》。
1936年被聘为天津南开大学英文系教授。开设西洋文学名著选读课。
1936年《杂集》(第三卷)出版。
《德加:舞蹈、素描》(安布瓦兹·沃拉尔出版社)出版。
1937年在法兰西文学院开设诗学课程。前来听课者如潮。
在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上发表译文《蒙田试笔》。
1937年7月5日,梁宗岱与沉樱的第一个女儿在天津出生,名为思薇。
在日寇侵占天津后,梁宗岱将家眷转移到广州,后又到百色。
在桂林读书写作。出版译诗集《一切的峰顶》(商务印书馆)。
1938年被聘为重庆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
1938年《象征主义的存在》(斯托尔斯出版社)出版。
与沉樱寓居重庆郊外的“琴庐”。
《杂集》(第四卷)出版。
1939年在法兰西文学院讲授爱伦·坡。
《混合》出版,作者亲自插图,限量发行(一百册)。
1940年继续在法兰西文学院开设课程。内容涉及范围极广。
1940年3月,父亲病逝。梁宗岱赶回百色奔丧。之后回到重庆复旦大学执教。
5月,梁宗岱在学校集会上斥责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态度。
1941年梁宗岱受聘担任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1941—1944)。
1941年发表《如实》(《新法兰西杂志》)。
《〈我的浮士德〉草稿》(限量发行,共一百二十三册)出版。
8月,发表《论柏格森》(《当今瑞士》杂志)。
继续在法兰西文学院开设课程。内容涉及诗学与科学。
5月,为第一届诗人节撰写了长篇论文——《屈原》。
回百色处理家业,认识粤剧艺人甘少苏,自此两人从相恋到结合,成为社会新闻。
出版译著《罗丹论》(正中书局)。
1942年发表《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西南联大《文学季刊》)。
1942年发表《诗选》(《新法兰西杂志》)。
二女儿出生,取名思清。
1943年拒绝担任国民党的“立法委员”。
1943年在法兰西文学院开设关于科学的课程。
出版词集《芦笛风》(桂林《如实》(第二卷)出版。华胥社)、小说与短剧译文集《交错集》(桂林华胥社)。
1944年在北碚译员训练班担任训练班主任兼教授。
1944年《杂集》(第五卷)出版。
拒绝进入蒋介石的“智囊团”。
《关于我本人的版画》出版,以作者本人的版画作插图。
发表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重庆,《复旦学报》)。
沉樱得知梁与甘少苏的关系,携子女弃梁而去。
冬天,辞去复旦大学译员训练班主任兼教授职务,回到百色,整理家业。
继续翻译《蒙田试笔》,开始直接从德文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开始致力研究中草药。
1945年与雷沛鸿合办西江学院。担任该学院教授、教务长,其后还担任代理院长,直至广西解放前夕。
1945年瓦雷里病重,7月20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论伏尔泰》发表。
《我的浮士德》(草稿)单行本出版。
1946年《我的浮士德》单行本出版。
1949年接到准备全家转移去台湾的沉樱的来信。从广西飞到上海,希望至少能阻止子女赴台。未果。
1950年10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广西人民代表大会。
在省政协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兼省参事。
1951年含冤入狱。在囹圄中度过五十岁生日。港澳及海外一度传言他已屈死狱中。
1954年当地政府宣布:梁宗岱无罪释放。
1955年赴南宁,在广西人民医院对其自制的两种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没能引起重视。
1955年维吉尔的《田园诗》瓦雷里译本,豪华版(共二百四十五册)出版。
1956年《田园诗》普通版出版。
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开始出版他的《手记》。
1956年被中山大学聘为法语专业教授。成为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
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广东分会理事;加入作家协会,当选为理事。任广东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后续任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58年与中山大学师生一道下放到东莞县麻涌公社。为此写下《麻涌杂咏》(古体诗四首)。
1959年创作旧体诗《春来》(共两首)。
1960年创作旧体诗《惠阳西湖小唱》(共四首)。
1961年创作旧体诗《虎门怀古》(共五首)。
1962年创作旧体诗《海南小诗》(共两首)。
撰写《论神思》、《怎样认识于连这个人》等文章,发表在《羊城晚报》上。
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揪斗、挨打。在香港第二次风传,梁宗岱已经不在人世。
1968年下放到干校劳动。
1968年《全集》(第一卷)进入最经典的“七星文丛”。
1969年在恶劣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下,患上迁移性浓阳菌“败血症”并发急性黄疸,几乎丧命,后被转回广州急救。基本痊愈后,9月再度下放英德农场。11月,获得“解放”,领回全部被冻结的工资,银行存款也宣布解冻。
1970年《全集》(第二卷)进入“七星文丛”。
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梁宗岱随外语系转至广外,任法语教授。
参与翻译联合国文件,参加《新简明法汉词典》的编订工作,审校《恩格斯与保尔·拉法格、劳拉·拉法格通信集(二)》。
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浮士德》。继续研制中草药。后来写下《我学制药的经过》文稿。
1973年《手记》(第一卷)进入“七星文丛”。
1974年《手记》(第二卷)进入“七星文丛”。
1976年长女思薇偕夫回国探望父亲。在此之前,二女思清已作过一次试探性的访问。
1978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著)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中。
1979年赴京参加中国第四次文代会,见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刘思慕、罗念生、卞之琳等人。
1980年通过学生黄建华,与瓦雷里之子取得联系。
3月,突然发病。从此身体状况开始急剧变坏。当时正在重译《浮士德》。坚持将上卷译完。在开始译下卷时已力不从心,无法执笔。
1981年开始瘫痪,反复住院。
1983年病情进一步恶化。
11月6日辞世,患的是脑动脉硬化及败血症。
胡乔木、巴金、朱光潜、刘海粟等知名人士送花圈、发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