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15292600000018

第18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去加以透彻的思考,那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所谓的书呆子就是它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四书五经的死板学习模式,加上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人只会埋头苦读,而功名利禄总是只属于少数的人,多数读书人,学不能有所成,又不能够像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茫;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则会精神疲倦而一无所得。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为书本所累,从而受到其中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

通的农人一般适应农活,而且由于长年读书,缺乏实践,就变得对生活中的事情反应迟滞,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被云之:百无一用是书生。

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以古而论,只会埋头苦读是没用的,能否真正获得知识、增长才能,还要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口才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所以说在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知识,也就相当重要了。

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必属赵括了,他的父亲赵奢曾经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张口闭口尽是军事理论,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他父亲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也罢了,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率军来犯赵国,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但打仗仍然很有办法,秦军一时之间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对自己不利,就想出一个计策,派人到赵国处处去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之类的话。后来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艮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转守为攻,一意冒进,结果中了秦军布下的重重埋伏,致使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之箭射中身亡。

历史上这一段典故虽说责任并不全在赵括本身,但是与他是息息相关的,赵国的兵力与秦国的兵力相差悬殊,而且就整个战局来看,连善战的廉颇都有顾虑不敢轻易出击,而年轻的赵括却轻易就调兵遣将进行大规模地出击,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也缺乏对战势全局进行深入的了解,以致几十万大军被死死围困住,最后,赵军连同主将全部阵亡,这一切只能用惨败来形容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那就是,学习了知识还要深入地进行思考,有时还要结合实际去分析问题,才能运用得当,有所收获。

生活中有些事物看起来很简单。比如电风扇,插上电,按上档位,风扇便高速旋转起来,起到给人驱散热气的作用。光是这一项功能,如果你没弄明白其运行原理,也会觉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只有系统地学习了物理知识,你才会明白电风扇里面有一个小型电动机,它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牢固的物理知识,光是一个劲儿地空想,那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发明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具体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某些问题,切不可随意敷衍,那也许正是孩子思考和探究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应在指导孩子正确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多加反思,灵活地运用知识开拓新的疆域,在学习与思考中进行自我完善,努力成为一个适应新社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