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15292600000081

第81章 别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作比较

父母很不智的一种做法是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很明显一般都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孩子的弱点,可想而知,优劣立显,父母从中得到了快意,而孩子却从中得到了惭愧。

最近,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甚至恋爱了、结婚了比的是对象,就是什么都不如人家。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不怎么旅游,不贪玩,天天就知道学习。学习认真刻苦,而且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在哪儿读书都得奖金,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连上学都存了不少钱,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毕业就是7000元工资,前途无量。还会做饭,会各种家务,会八门外语。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交往对象……”

现在读初三的小红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红说,一开始她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她强,认为他们不喜欢她,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不知道父母们有没有留心到,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当听到父母拿他的短处与人家作比较时,也会皱着眉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等到孩子有独立的能力与思维了,表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不适了,而可能是极度的反感与痛恨,“别人家的孩子”就像一个幽灵,时时刻刻侵袭着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别人家的孩子”常常都不会是孩子心中的膜拜对象,而是孩子挥之不去的心魔。

公务员何荚慧曾经因为拿别人家的孩子与女儿比较,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怎么自己女儿老是说英语难。哪知女儿一听,非常敏感,立马很生气地说:“别人家的女儿好,我不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呀!”以前何荚慧也曾比较,但女儿尚没有如此激烈地抵触过。每次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何美慧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与别人作比较。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儿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何美慧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何美慧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她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很多父母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的孩子比较,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可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上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自信心亦是如此。即使是一个外表看来方方面面都很优秀的人,如果要针对他的缺陷将他置身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再不断加以诋毁与打击,如此反反复复,再自信的人也会自卑。

威尼的父亲总是将威尼和邻居的孩子作比较。有一次,威尼的历史得了80分。父亲看到后,不禁很恼火:“你怎么才考80分啊,你看看邻居家的乔恩考了90分,玛丽考了95分,人家都比你考得高多了,而且乔恩还是班长,而你才只是个副班长。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就不能勤奋点儿吗?你就不能向他们学习吗?”

威尼感觉很委屈,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父亲非但不夸奖他还经常骂他。这时,父亲仍在喋喋不休,他越听越生气,于是反唇相讥:“你不要总是看不起我,你呢?约翰叔叔和你一样的年纪,人家就是个大经理了,而你只是个小职员。约翰叔叔每月挣八千块钱,而你才挣三千。他的儿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我呢?你满足过我的要求吗?你就不能勤奋一点儿吗?”

父亲感觉威尼的话很偏激并且威胁到了他的尊严,嚷道:“你怎么能这么说呢?难道就不能有比我更强的人吗?”

儿子总算等来了这句可以让自己翻身的话,立刻说:“那你为什么总要求我比别人强呢?你以后也不要总拿我跟别人比了!”

父亲顿时哑口无言。

父母常常习惯性地拿自己的孩子去跟人家的优秀之处作比较。而父母自己呢,如果孩子也学着拿其他的优秀家庭、优秀父母来跟自己的家长作比较,又如何?父母也自有不完美之处,在孩子以别人的长处相较反讽之下,父母当然也是接受不了,那么,父母为什么又从来没有考虑过随意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时孩子又能不能接受得了呢?

父母在让孩子与优秀典范去作比较的同时既要考虑比较的方式,也要考虑一个“度”。同样是比较,比如在看优秀画作的时候,跟孩子说:你看这画,从整个风格上来说,你跟他还有点儿相似呢,只不过你的笔法再圆润一点儿就行了,如果你努力,以后你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甚至超越他!再换一种说法:你看你!哪天又不是画得一团糟,你跟他在画画上比起来,给人家提鞋都不配!试想,两种不一样的比较,所能导致的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没有比拼就没有进步,但同时,在为孩子作比较的时候应注意一个“度”,凡事都不能无“度”,作比较更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是聪明好学的,可点到为止,孩子自会明白其中道理,努力地去提高与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