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危险期。这是青春发育期,也是孩子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变得不太听话了;父母教育他,他不但不听,还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最不安定的时期,父母必须高度注意这个时期。
在一次心理咨询时,一个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我的儿子欣欣小时候很聪明,小学成绩好,也很听话。可是上了中学以后,光喜欢听流行音乐,玩游戏机,学习成绩下降。我们大人讲讲他,他总要和你顶嘴,真让人生气!”
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父母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往东,他偏往西。
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唠叨的管束和父亲呆板的说教深为反感。因为,此期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个体的长大和生理的逐渐成熟使孩子认为自己已是大人了,但心理上又摆脱不了孩子的习惯和幼稚行为。这种不和谐的矛盾使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自我不协调”的冲突,潜意识地憎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进而仇视父母的管束。
危险期孩子的表现为情绪急躁,有时非常自信,有时却非常自卑。有时莫明其妙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不愿意与父母商量,富于冲动和冒险性,用反抗来探索自己的价值与力量。这种情绪的变化正好反映了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
因此父母应更加慎重,多想办法与孩子沟通思想与感情,做到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他们的朋友,决不能简单地压制。父母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朋友,同时注意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既不能管制,也不能放纵,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儿童少年的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这种反抗是青少年人格第二次诞生时的阵痛,是既想脱离父母,又舍不得脱离的矛盾心理状态。如果父母横加干涉,孩子会更起劲地“反抗”;反之,在父母的冷处理下,孩子却会悄悄地向你请教。因此,做父母的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反抗与服从、自主与依赖的矛盾心理,因势利导,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成材都大有益处。据跟踪对比研究:高反抗孩子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低反抗孩子中只有26%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而大多数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事不果断。
父母应当认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希望,不能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子女。这样同时减轻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子女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自己的追求,取得事业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出现我们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因势利导外,还需特别慎重。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孩子的感情,切忌采取简单的压制办法。
事实证明,简单的压制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要恰当地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又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如果这时父母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情绪。难怪此时,父母常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孩子却说父母唠唠叨叨,真烦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父母仅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而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危险期”的实质。心理危险期的实质是,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因此,一方面,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成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父母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父母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父母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他们有反抗权势和习俗的倾向。
因此,孩子们常表现出很多怪异行为,看了叫人心烦,令父母们难以容忍。譬如:咬指甲、抠鼻孔、啃手指头、抓耳朵、干咳嗽、斜眼看人、擦鼻子、全身乱动;或是成天躺在床上两眼望天,手里不停地玩儿一件东西;或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抱怨,仿佛一切都令他看不顺眼,房子旧啦;衣服差啦;老师不好啦;父母是老古板啦,等等。
他们的坏毛病、坏习惯也一再重犯。早上大睡懒觉,晚上借口念书和洗澡,拖到深更半夜不睡觉。父母说他,他就生气,他会跟父母强辩,或是故意曲解父母的话。
青少年孩子们的言行虽然如此不正常,但父母也不必惶惶不安。孩子们仍然是有理性的,因为是他本身的发育促使他的行为。青春期的作用就是要瓦解他已经成型的性格,接受必需的改变:从成型状态(儿童时期)经过瓦解状态(青春期)到再定型状态(成人时期)。每个青少年在青春期间都要重新养成他自己的性格,必定要从父母替他塑造的儿童期中挣脱出来,使自己焕然一新。
因此,他们有些怪异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青春期是动荡不定、迷惑和苦恼的时期,同时希望无穷。情感强烈的时期是引起社会关切、个人极端痛苦的时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无常的时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男女,言论和行为互相矛盾、变化莫测,这并不奇怪。他们在成长,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停地在体验自我,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容易冲动,尽管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应该克制,在公众面前不愿亲近父母,但他们内心的隐私还是只想向父母倾诉;表面上在处处模仿名人,私底下却又想标新立异,另创一套;有时表现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地做奉献,但有时又显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顾及集体的利益。在一所高级中学,有位教师找了几位高一的学生谈心,要那几位学生谈谈他们最近的心理活动,毫无例外,这些学生心理都很矛盾。
有个男生说:“我近来心情很苦恼、很矛盾。因为,在内心深处,常有些欲望和冲动在燃烧,在折磨自己。想尝试,不太敢;想克制,又克制不住。”
有个男生说:“也许我这个人精力太旺盛,总想找个机会去亲自尝试一下人生各种酸甜苦辣,去实际做些事情,哪怕是发泄一下也好,而不愿只听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谈。”
有个女生说:“不知为什么,现在我经常做一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事,被别人看成神经质,喜欢装模作样,自己难以理解,一点也不愉快。”
对处于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阶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看不惯,就动辄斥骂,不妨顺其自然,听其自便。他们好活动,就让他们去动,喜欢孤单的,内心有种种隐私的,暂时也不要多过问。
青少年在什么情况下,内心渴望别人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又不愿让人窥其内心隐私呢?
这是件困难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聪明,也难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孩子不高兴呢?对孩子的反常行为,暂时容忍,并不是表示赞同,正如医生从不拒绝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为他们是病人,但绝不鼓励也不赞许。暂时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孩子的个性和心情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帮助。
在这个阶段,要特别预防孩子出现闭锁心理。
很多经过这个阶段的父母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父母一起出去玩儿,不愿与父母谈心里话。这样的孩子甚至有时候对父母的教育也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情绪,而经常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连自己的东西也不允许父母动一动,看一看,开朗的性格一下子变得孤僻起来。
对此,很多父母感到莫名其妙,一直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心理和言行的这种变化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称为“心理的闭锁性现象”。
产生“闭锁心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增长
孩子到了青春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加强,就会积极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外部世界。这个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变弱,有时会做出一些所谓“小大人”的举动来。这个时期的到来,标志着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但是由于此时的孩子对许多事情都把握不准,因此常常会发生把自己与父母对立起来的行为。
(2)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此时孩子的智力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自我意识已经完全能够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客观世界区别开来,而且还会发现自己也有许多独特的观点和很好的想法。但是,此时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担心自己的想法会引起父母或别人的耻笑或轻视,所以就小心翼翼地将许多内心的想法作为秘密闭锁起来。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却又有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的心理矛盾,因此,写日记成了他们倾述内心秘密的重要形式。
父母应该清楚,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闭锁现象很正常的,父母应该对此进行妥善处理。如果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孩子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或出现的孤独感,一定程度的反抗情绪等。如果父母任其发展下去,个别孩子甚至会性情孤僻,长时间地将自己闭锁起来,最终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父母要充分理解这个时期孩子所产生的闭锁心理,要为孩子创造条件交正派的朋友,要引导孩子相信父母、老师和其他正派的人。当孩子有想不通的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向别人倾述,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情绪尽快宣泄出来,不要让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孩子。
同时,父母还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尽量放松自己的心情。
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这种举动大惊小怪,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可以经常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促膝谈心,使孩子早日走出闭锁心理的圈子,让他快些成熟起来。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
父母也许会发觉,尽管过去对孩子的奖赏很有一套,然而这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便面临相当的考验,以前孩子甘之若饴的奖赏,此时可能对其产生嫌恶的反应,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观念强烈,对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会加以反抗,但这也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对事物有他自己的看法。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父母们不必过于紧张,事实上,如果过去的所有奖罚都适当而且合理,如果孩子的行为早已塑造成型,往后他还是不会脱离基本的轨道。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对幼儿的训练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奖赏,大部分问题在于父母的表达方式,孩提时代被大伙儿称赞的骄傲滋味,现在对他而言可能是一项莫大的耻辱,也许是因为害羞,觉得太与众不同了,于是就加以拒绝。所以,父母应该改变管教态度。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站在帮助他判断是非善恶的立场上,辅导他对事物的处理和解决之道。对于奖赏,精神上的要比物质上的更有效果。
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的心理状态发展如何,往往会影响到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帮助孩子度过这两个时期就显得极为重要。
父母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尊重孩子,让孩子选择
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有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些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孩子在你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了自主权,既让他表现了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执意反抗,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给他心爱的玩具或卡通,待其情绪好转时再与他沟通。不要非强迫他顺从你不可,更不要威胁他或利诱他。巧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而耍犟,这时,你要顾全他的面子,帮他搭梯子,让他体面下台。如果他考试成绩一落千丈,你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否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不归路”。
(3)多给孩子一些爱
一些心理学家强调,要使孩子服从、不反抗,就必须给他们多一点爱、关怀与了解。事实上,反抗的行为几乎经常发生在每一个家庭,然而,一个苛求、缺乏爱的家庭似乎更易养成孩子叛逆的心态。家长应忽视缺点,赞扬优点。假如你希望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再发生,你就得狠下心来,忽视一切的错误行为。除了忽视他的错误行为外,你还得去夸赞他一些良好的表现。赞扬本身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对孩子而言,它已代表了你对他的爱、关怀与注意,以后他会乐于服从的。父母切记,处罚绝不是办法,因为这会阻止孩子发展自我意识。
(4)因势利导,不要破坏孩子高兴的情绪
有时孩子玩儿得正高兴的时候,父母突然打断并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会是引起孩子反抗的导火线,甚至还会使孩子发展到与父母对抗。近来报刊上不时披露的青少年离家出走事情,不少就是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对抗而采取的极端之举。两代人应当相互尊重各自的秘密,并将此视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
当然,父母负有监护人的责任,但这种监护是监督与保护之责,是以尊重为前提的。父母的权力在于通过自己的教育影响,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如此正确对待、巧妙实施,可以帮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过人生的两段关键时期。
从这个阶段起,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的事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