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血祭:中日武汉大会战
15295300000014

第14章 宋美龄出语惊人

武汉,就像个即将分娩的孕妇,怀着一种对痛苦的恐惧和对胜利的希冀,在不安地躁动着。各种各样的人,从难民、商人、士兵、官吏,到学者、流亡学生,都在为国事、家事,为公事、私事而四处奔波、忙碌着。街面上、长江里,无数的人潮南来北往,东西涌动。各种车辆,从进口的小轿车到卡车、炮车甚至畜力车,夹杂在拥挤的人流中左避右闪,缓慢地挪动着。一车车食物、药品和枪炮弹药,从四面八方运到这里,再从这里运到前线。而从前方溃败下来的部队,又必须经过这里转向后方整训。武汉象是要爆裂开来,承受着一种远远超过其能力的重荷。

这天傍晚,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引领着英国记者弗雷特·厄特利女士来到蒋公馆。蒋介石一身青砖色呢长袍,在夫人美龄的挽抉下,笑着迎接了这个来自英伦岛的中年女记者。

蒋介石记忆不错,一见面,他几乎马上就忆及这位看上去心慈面善却极固执的英国女性。几个月前,她曾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如何使用外援经费一事,追问个不休,令他十分厌烦。

“但愿今天别再找什么麻烦。”蒋介石心里念叨着。他最怕西方的女记者,对付男人他自认还有办法,但却不愿在女性面前失了风度,尤其这女性还是来自对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大英帝国。

起初,会谈气氛还是十分融洽的,这得归功于能言善辩却又不乏魅力的夫人。

厄特利女士兴奋时,索性扔掉记录本,即兴与总司令夫妇闲聊起来。从欧洲风云到远东战火,从蒋介石夫妇到普通中国人,从武汉到中国的未来,女士的兴趣似乎十分广泛。而蒋总司令夫妇有问必答,十分谦和,又十分默契,一时颇得女记者的好感。

这时,女记者似乎想起了什么,转口问道,“总司令,有件事不知你知道不知道。来汉口这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不解的问题。伤员们三三两两地被抛弃在大街、车站和码头上,无人照管。他们的伤口在化脓,有的已经长了蛆虫,他们的生命时刻都有危险。汉口市内情况还好些,郊外情况更糟,这类事几乎根本没人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西方的道德观念中,士兵作为人,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女记者对这件事的关注,甚至远远超过了依靠士兵支撑的总司令。

其实蒋介石并没把这件事完全放在心上,也许在他眼里,这种事本来就微不足道。他想了想,还是说起了官话:“各部队有医疗救护队,我想他们会管这些事的。

当然,0良下前线战况紧急,有照顾不过来的地方也是完全可能的。”

宋美龄流利的翻译,并没能消除厄特利女士心中的疑惑;“那么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紧急措施来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可是为国家流血啊!”

蒋介石听罢,咧嘴一笑,道:“女士,中国不似大英帝国。这个,这个,我们缺的是钱,而不是士兵。中国的青年壮丁人数比日本人总数还要多。有些小事我是不可能都过问到的。当然,如果贵国政府能给我国一些实际的援助,这方面情况是会好些的。”

女记者闻言算是眼界大开。可宋美龄翻译完后,不识趣地又发挥道:“其实,我们招年轻的壮丁,只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送上前线。而这些伤兵,不知要花去多少钱,多少时间,才能重新回到部队,有的也许根本没法再去打仗了。所以从国家角度来考虑,后者更合算些。”

凭直觉,女记者相信夫人说的是实话,可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笔经济帐。望着眼前优雅、高贵的中国第一夫人,她的眼前这时浮现出一双双呆滞、绝望的黑眼珠。

半月前,女记者和另一位美国同行结伴去前线部队采访。在武汉近郊的一个废弃的农舍小屋里,他们发现了5个受了伤的中国士兵。5人挤挨在一起,身上的灰军装一条条的,加上烟黄火燎、血渍灰土,简直变了色。更惨的是,发黑的伤口这时脓血混流,蛆虫在上面爬来爬去,一股股腥臭气直冲脑门。尤其令这两位西方记者难忘的,是那苍白的面孔上的一双双呆滞、绝望却还在转动的黑眼珠。“他们怎么被丢弃在这里?负了伤的士兵没人照管,这么下去不是等死吗?”一团团疑虑在两位记者心头升起。这几个伤兵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归宿。

更令厄特利大土震惊的是,门外奔忙穿梭的人们对这幅令人恐怖的地狱惨景熟视无睹,毫不动心。厄特利叫住了。门外匆忙而过的一个下级军官,把这5个伤兵交给了他。

10天后,厄特利采访归来,专门绕道这里,想探个究竟。但她所能看到的,是5具僵尸仍保持着她走时的姿势,显然没人碰过他们。那一双双仍然大睁的眼睛,把这两位西方人震撼得呆住了,半响说不出话。

眼下,总司令夫妇的谈话。却比那5个伤兵的死给女记者带来的震动还要大。她想不通究竟是什么使总司令对这种无谓的牺牲无动于衷。面前的这位第一夫人面目恬静、柔情似水,怎么内心里却无半点体恤、怜悯。这难道是东、西方道德观念的不同?难道是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似乎又不是。

这时,一名侍从官走了进来,轻轻报告了一声。蒋介石笑着对女记者道别后,便走了出去。可厄特利女士这时还未完全清醒过来。宋美龄在不远处静静打量着这个年岁不比自己大多少,戴着一副蹩脚眼镜的西方女人,不好好守在英伦岛上,却跑到硝烟弥漫的中国,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这时,她想起了自己刚才的翻译,感到有些不得体。她端起茶碟,捉了一口,轻声说过:“女士,你可能还不知民中国士兵中,有很多是盗匪和流氓。他们上前线,对国家的好处有很多啊!”说着,玉齿微露,颇有些神秘地笑了。

可怜的英国女记者,头脑更加混乱不堪。有如坠入五里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