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15301300000019

第19章 结语

刘若愚在硕士阶段抱着学习西方文学的热情去研究和比较中西的戏剧,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对刘若愚一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文学观念的形成,以及研究方法的取舍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就研究对象而言,刘若愚在约瑟夫教授指导下所选择研究的是以马洛、莎士比亚为中心的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他通过阅读和研究发现,此期的戏剧文学与西方现当代话剧不同,它们在思想观念上,在文学表现上都与中国元代戏剧相似。在各自的时段里,这两种民族戏剧的文学剧本,第一次达到完全的成熟,同时,也到达了一个在它们之后的时代里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一发现导致刘若愚并没有向某些西洋文学研习者那样全盘西化,反而回头珍视中国文学优秀的传统经典。试想,如果当初刘若愚选择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现当代话剧,也许他就没有机会回归中国古典诗学了。

就研究方法而言,刘若愚幸运地得到比较诗学家莫里斯·鲍勒教授的指点,这使他在学术研究历程的开端就注重比较文学的方法。在探索伊丽莎白时代戏剧所受古希腊、罗马、意大利、法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时,他运用的是“影响比较”的方法;在探讨伊丽莎白戏剧与中国元代戏剧的异同时,他运用的是“平行比较”的方法。特别可贵的是,他在“平行比较”的研究实践中,一方面注重古代的人类之间在哲理思维、思想观念层面的同一性,如“万物有序”与“四种元素”的观念;另一方面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如其接受当时生理、心理学的“气质与性格”研究成果,探讨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就是显例。他的研究成果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1935年尧子发表的《读〈西厢记〉与〈罗欧密与朱丽叶〉》相比,无论在研究规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显得更为成熟。

就知识积累而言,戏剧文学是一种综合的文学艺术。通过精研伊丽莎白戏剧与中国元代戏剧,刘若愚在诗词、散文、小说、戏曲诸方面的中西文学修养得到全面的充实和提高。尤其刘若愚认识到西方古典文学研究也讲究校勘、语源、语音、古文字、诗法(Prosody)、目录等方法,这些方法与中国传统的国学治学方法文字、音韵、训诂、目录、校勘之学一脉相通。运用这些文献整理方法,可以将学术研究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文献考订之上。刘若愚的研究成果为《风月锦囊》的研究导夫先路,该书近年才有孙崇涛、黄仕忠整理本出版,名《风月锦囊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上述学术经历和积累的经验,无疑为刘若愚成长为一位在思想观念上平等对待中西文学,决不厚此薄彼,在治学方法上融贯中西之长的语际批评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