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15301300000029

第29章 游侠与儒、法、墨、道各家的比较

游侠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信念有同也有异,刘若愚将其与儒、法、墨、道各家作了比较。

(一)游侠与儒家

游侠与儒家的思想信念在许多方面是截然相反的:

首先,儒家认为仁爱和责任是有等差的,必须把对父母的爱放在首位,然后才能推己及人,忠孝要比抽象的正义更为重要。而游侠则认为仁爱、正义和道德责任应该同样地施于亲人和陌路人。儒家与游侠对“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儒家认为:“义者,宜也。”要适合人情才叫作“义”。而游侠信奉的“义”,如冯友兰所说,是“比其社会的道德所规定者高”。游侠的所作所为,按照儒家标准,往往做过了头,而“过犹不及”,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其次,儒家提倡“忠恕”和“谦让”,而游侠则把报复当成美德。游侠生性傲慢,不肯忍让顺从。同时,游侠对朋友和知己的“忠诚”是绝对的,信守承诺,宁错勿改。而儒家的忠诚是相对的,例如荀子即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所以后人有“良禽择木而栖,志士择君而事”之说。

第三,儒家强调社会要有秩序,认为个人有必要统一于国家规定的行为模式,服从于家庭。游侠则置个人自由于家庭、国家之上。因此儒家非常讲究言行合乎礼仪,而游侠则对行为的外表形式漫不经心。

最后,儒家反对轻易动用武力,而游侠则常常为了求得公正而诉诸暴力。

用高度概括的话来说,儒家代表了绅士的道德观,游侠代表了平民的道德观。更确切地说,儒家代表性格守旧中庸、适合时宜的一类人,游侠代表个性鲜明、反叛放纵的一类人。

儒家与游侠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儒家与游侠都有“忠信”的品行,正如冯友兰所说:“受人之托,或为人办事,皆须尽忠为之;如有不济,则须以身殉之。”

儒家与游侠都爱惜名誉,不重钱财。

孟子的信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既适用于儒家中的大丈夫,也适用于游侠中的佼佼者。

(二)游侠与法家

游侠与法家之间的差异比与儒家之间更大:

法家提倡国家至上,压制个性,而游侠则看重个人自由甚于社会安定。

法家力图用国家权威去维护社会秩序,游侠却对政府要员采取大不敬的态度。

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法,违者必究。这就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情留下的空间很小。相反,游侠是从个人角度而不是从法律角度来判断是非的,他们的正义感建筑在人类的同情心上,而不是建筑在抽象的法律概念上。

总之,法家与游侠的基本立场大相径庭。法家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游侠从平民的立场出发看待社会。法家醉心于统治权术,游侠则不仅对做官毫无兴趣,而且极其厌恶被统治。

在强调个人尊严、反对国家权威方面,在宁取富有人情味的正义感而不取法律概念方面,游侠与儒家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虽然游侠与儒家道德准则各不相同,但两者都把道德准则置于法律之上。这就是作为法家的韩非为什么要把儒、侠包括在国家的“五蠹”之中,一并加以谴责的原因。

(三)游侠与墨家

墨子宣扬“兼爱”,游侠与墨家理应有很多共同之处,事实也是如此。两者的相似性可以举出四点:其一,两者都具有强烈的正义感,都热衷于作利他的事情;其二,与儒家有等差的仁爱观念不同,墨家和游侠都主张普遍的爱心;其三,墨、侠两者都不重钱财,乐善好施;其四,墨、侠两者对朋友都绝对忠诚,足以信赖。

墨家与游侠也有不同之处,结合冯友兰的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游侠出自同情或义愤帮人打仗,墨家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帮人打仗;其二,游侠不过逞一夫之勇,墨家则进而讲治国之道;其三,游侠对自己的信念只是身体力行,墨家则将自己的道德观念系统化、理论化,并且设法使之普遍化。

其他的不同还有:墨家生活简朴,严于律己;游侠生活自由散漫。墨家是高度组织化的团体,领袖对成员有绝对权威;游侠的群体只是在自愿基础上维系松散的联系。墨家虽然也为弱国自卫而战,但其本质上是“非战”的;游侠则时时准备投入争斗。大致说来,墨家关心政治与社会的平等,游侠只是讲求个人的平等。

(四)游侠与道家

道家哲学的某些方面与游侠的气质互相吻合:

首先,道家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强人所难去遵循社会统一的清规戒律。不管游侠是否意识到这是道家的理论,他们信奉的实际上就是顺其自然的原则。其次,道家与游侠一样,无视政府与法律,采取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对法律控制与政府权威的反感,让道家与游侠在气质上一拍即合。

道家与游侠也有不同之处:道家推崇无为,而游侠就是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自由,而游侠追求的是个人在社会上的自由;道家理论中的玄学部分是游侠所不能理解或无法接受的,没有证据表明游侠对道家玄学感兴趣。

概言之,游侠与儒、法、墨、道各家都有些瓜葛,但不属于任何一家,他们既非知识分子,也非政治家,只是一些意志坚强,恪守信义,愿为自己的信念而出生入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