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世界上能够登上金字塔的生物仅有两种:一种是鹰,另一种便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俗话说:“笨鸟先飞”。就是告诉人们要不落后,就要比别人勤奋,就要比别人先行动。“笨鸟先飞”是一种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表现。拥有这种精神,“笨鸟”终有一天会变成“灵鸟”。而每个人的青春也都会因为勤奋而变得更加靓丽多彩!
天道酬勤,不劳何获
世界上哪里有所谓的天才?正所谓“天道酬勤,不劳何获?”哪里有超乎常人的精力与工作能力,哪里就有天才。不勤奋,无所得。天才百分之二是灵感,百分之九十八是汗水。天才就是勤奋,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勤奋,再勤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有道是:“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过于“嬉”就会荒废学业。从前,有个人从少年时就很贪玩,家里人劝他学习,他总是说就玩今天一回,明天再学,就这样,明日复明日,青春虚度,迈入老年,终至一事无成。他后悔莫及,写了一首诗:“镜里但见鬓如银,虚度了闲七十春。只因常立明天志,一生事业付儿孙。”这个便是少年时期不懂得抓紧时间而“老大徒伤悲”的很好例证。
勤奋可以让一个人的学业和事业有所成就,而“嬉”则会使学业和事业遭到失败。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我们从古今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必然性。凡是能创造最好的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勤而不怠却是相同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勤学习、勤积累、勤思考、勤质疑……必定能够达到析疑释惑、豁然开朗的境界。
勤能补拙
古往今来,民间一直在传诵这四个字:勤能补拙。何为“勤”?勤是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何为“拙”?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辛勤的劳动可以弥补自己的缺陷,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入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新中国以后,童第周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童第周从小家境贫寒并且学习一般,但他喜欢读书,乐于吃苦,不怕困难,最终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靠幸运得来的,而是用汗水浇灌而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这是华罗庚教授说的,这也是华罗庚教授的亲身经历:他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就失学了,在自己家开的小杂货店做生意。然而,他坚持一边做生意、算账,一边学数学,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家。他的一个“勤”字道破天机,他的一生也正应了“勤”。做任何事,只有“勤奋”才能补“拙”。勤是基础,是关键。如果说补出的拙是天衣无缝的画卷,那么勤就是色彩艳丽的水墨线条。
天才出于勤奋
有人见到寺院里的大师在敲木鱼,便上前问大师:“为什么在念佛时要敲木鱼呢?”
大师回答道:“名为敲鱼,实为敲人。”
这人听了不解,又问道“那为什么不是敲鸡呀、羊呀?偏偏要敲鱼呢?”
大师笑着说:“鱼儿乃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都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怪物,每个人的一生当中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可以说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公敌,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只因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寺院里那位大师所讲的敲打,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积多,就可以创造奇迹。
其实,伟大的成功离我们并不远,当我们又记住了一个单词,又理解了一个公式,又背出了一篇课文,又掌握了一个学习方法时,我们不是又和成功更近一些了吗?“天才出于勤奋”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勤劳去弥补自己的笨拙,用汗水浇开那绚丽的成功之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付出,一起走向成功,走向这胜利的舞台。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又有多少人为此在辛苦努力着?“成功之花,人们只惊异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汗泉。”是的,在成功的背后总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经历了风风雨雨,历尽了世俗坎坷,最终站在这胜利的舞台。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是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