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孔子厄而做《春秋》,屈原逐而赋《离骚》,孙武膑足而修《兵法》,司马迁处逆境而著《史记》,这些无一不是压力铸成!其实面对压力,心态最重要。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能争取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适度的压力。因为只有适度压力存在,我们才可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拥有成功的喜悦,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长离不开压力,需要压力。将压力视为一件好的事情,它常常会使你成功,不断进步。其实,每一次的成功,你都要感谢压力的帮忙。
成长需要压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长需要很多的动力,但同时也需要压力。因为只有压力,才会有向前的推动力。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般情况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他们经受了很多的压力,所以才过早成熟。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所面对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的解决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成功的人看待压力是作为前进的动力,而失败者就没有这样态度对待它。“压力是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如果人经常处在安逸的环境中,就无法激发出自身的潜能,只有挫折和苦难才能成就一个人真正的成功。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羊每天醒来思考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一定要比狮子跑得更快,这样我才有生存的空间。可是狮子醒来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必须要比跑得最快的羚羊跑得快,否则我就会饿死。所以,几乎是同一时刻,羚羊和狮子同时一跃而起,向着太阳奔去。生存的压力,把羚羊训练成了“奔跑健将”,使狮子成了“草原猎手”。
在生活中,虽然我们没有面对死亡的生存压力。但是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却依然存在。正是这些压力激发了我们的斗志,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史学家司马迁一生都过着困苦的生活。但是面对挫折,他对成功的渴望战胜了痛苦,所以他具备了无限的动力,一心投入写作,最终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是一个站在生死边缘的人,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爆发出人生的无限热情的一个生动证明。
海伦·凯勒因为生病从此失去了观察世界的能力,而且又聋又哑。但是她在家听老师让沙丽文小姐的帮助下,努力地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后,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更是表达出了她的坚强、乐观和向上的精神。当把失明仅仅当作一项压力的时候,她痛苦惆怅,所以她不能真正面对生活;当她把压力化作动力的时候,生活就选择了她。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乐观的心态,归功于她能够正确看待压力和困境,能够把压力变成动力。
压力其实就是动力,它不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而是助力器。压力并不是一无是处,其中的经验,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更充满追寻成功的动力。压力令人更发奋、更努力、更持之以恒。动力来自压力,压力让人生愈加丰富、有趣。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压力。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感谢生命中的那些压力,不是吗?
所以请不要逃避压力,因为成长的过程需要压力,压力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那么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压力同行吧,面对压力,笑脸相迎!
通常情况下,适度的压力,有利于调整我们的状态。比如运动员每到参加比赛时,一定要将自己调整到感到适度的压力,让自己兴奋,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如果他不紧张、没压力感,则不利于出成绩。再如考试时,适度的压力能调动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兴奋,考出好的成绩。所以,适度的压力对于我们的进步和发展,发掘自身的潜能是很有促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