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琉璃慧光
15304100000003

第3章 经文缘起

阿难与如是我闻

乐音树下在哪里

比丘的五层含义

天龙八部

文殊菩萨的祈请

《药师经》的用数

佛的十名号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如是我闻”,我就是这样从佛那里听来的。这个“我”指的就是阿难。释迦佛在世的时候,阿难常随佛的左右,听佛说法,称多闻第一。佛所有说过的话,都记录在他的脑子里。阿难是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中最后一个见性开悟的。阿难是释迦佛的堂弟,与佛有亲缘关系,因此他就感觉到有优越感,阻碍了他的修道。释迦佛涅槃以后,众弟子在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的率领下集结经典,但是多闻第一的阿难还没有觉悟,没有资格参加集结。如果缺少了多闻第一的阿难,对经典集结来讲实在是莫大的损失。于是迦叶把阿难撵出了僧团,以此逼他一下。阿难离开僧团后,非常着急和惭愧,情急之下勇猛精进,终于在经典集结前见性开悟。

释迦佛临涅槃前,阿难守在佛的身边非常伤心,一直不停地在哭。这个行为的本身,说明他还没有证道,还有着生和死的分别认知。释迦佛涅槃的时候,众弟子们各有不同的表现。一些弟子知道释迦佛要走了,这个世界马上就要变成五浊恶世,于是纷纷先于释迦佛而离去。那当然他们走的前提是已经可以了脱生死。了生脱死以后,说走就走了。还有一些弟子,像迦叶等,为了把佛教事业继续弘扬下去,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没有选择与佛一起走,而是集结佛的经典,让佛法在人间能够广泛流传。佛曾说过,佛和佛的弟子在世即为正法时期。于是,他们中有很多人,为了正法永在,就久住世间,用自己的生命游化人间。还有一部分弟子,就像阿难一样很难过。以前,佛就是他的衣食父母,所有的事情佛都给他担待完了。今天佛一走,自己上哪儿去托钵呀?这可怎么办呢?因此,哭里哭外,伤心至极。还有一种人,高兴啊,佛终于走了,这么多年自己终于获得“自由”了,佛再也不要来烦我了。

阿难非常地伤心,一直在哭,其实他是在哭自己。自己还没有证道,佛走了,自己怎么办?此时,长老阿那律就说阿难了,先别哭了,有什么问题,现在赶紧去问佛,再哭就来不及了。于是,阿难问佛,您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您要离开我们了,以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说:以戒为师。阿难又问,您老人家涅槃后,我们准备将佛的言教集结成经典,令后世的人去学习,如果后世的人不生信心怎么办?佛这时就说了,在每部经典的前边,都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会令众生生起正信,不令怀疑,以别外道经典。意思是,我就是这样从佛那里听来的袁与佛说的是没有差别的袁不会有错误的遥所以今天我们读到的经典袁都是以“如是我闻”开始的遥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常读的《心经》就没有“如是我闻”四个字,一开始就是“观自在菩萨”。其实,《心经》也是以如是我闻开始的,《心经》有多个译本,我们通常读的译本,是玄奘法师所译,为着去谈佛最后证悟的境界,洗练文字,把它给删掉了。

“一时”。在佛教里,如果去谈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会有很多的问题。所谓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交叉。佛教是三千大千世界观。此一时,彼一时,这个“一时”,究竟是哪一时呢?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我们所纪年的时间只是相对于人间而谈。佛是三界导师,人天教主,佛说法如狮子吼,法界之内,悉皆遥闻。你说到底是哪一维时空听的呢?如果我们此一时在说,到了中天,又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佛说《地藏经》是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三十三天上边,你说那个“一时”是什么时啊?是公元前多少年?能说清楚吗?怎么说?没法形容,所以叫“一时”。直到今天我们看印度的历史对于时间的概念还很模糊。

“一时”就是“时时”。一刹那间便统摄无量劫,一刹那就和永远是相合的,和永恒是一致的,时空只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假想。因此,此时我们在读“一时,薄伽梵”,就可以把“一时”说成是现在,即是当下时空。“一时”并没有把当下我们这一个时间和空间抛开来谈佛法,否则,我们就没有今天在一起学习《药师经》的因缘了。这个时间是打破了常情识见的。

“薄伽梵”。薄伽梵属于翻译经典五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含义太多不翻。薄伽梵是梵语,翻译过来为世尊,佛十名号之一。薄伽梵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六义,所以不翻。佛具足万德庄严,世间名词无以复加,三觉圆满无可形容,所以以十个名号而说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用这十个名号来彰显佛在人间的功德圆满。佛佛等同,说此佛世尊,即是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说此佛法,即通十方诸佛之法。你不要固守一个狭隘的世间法的思维,你一定进入佛的境界,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佛的世界是等无差别的,然而佛法来到差别的世界,又显现了各自不同的差别。因此,称当下佛为释迦牟尼佛,以与其他佛区别。此薄伽梵专指释迦牟尼佛。

“游化诸国”。就是云游化导各个邻国。十多年前,我曾经去过西双版纳,当地庙里面供的贝叶经,据说是当年释迦牟尼佛曾到过那里说法,有经典作为记录。可知,当年释迦牟尼佛游化过很多的地方。

“至广严城”。广严城是印度毗耶离城的义译,为古印度十六国之一。佛在世时,广严城非常繁荣,佛多次到那里去说法。广严城人民大都信佛,佛教是广严城的国教。《药师经》就是佛在广严城说的,还有著名的《维摩经》,也是佛在广严城说的。

“住乐音树下”。乐音树本身很神奇,微风吹动,枝叶能发出种种奇妙自然之音,如同奏乐。此外,乐音树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乐”是指我们的呼吸。“音”呢?我们看“音”字下面加一个“心”即是“意”。心音为意,观察到自己心音的时候为意。很显然,音属于精神层面。树是物质层面,是色,是讲身体方面的。乐音树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呼吸、意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这本身也是在讲药师法门具体的修行方法,不是我们这么一念就过去了。听经时将呼吸、意念、身体全部统摄,便可进入药师定。想一想,你今天在这个课堂里面学习《药师经》,是不是在乐音树下,就是你的身、语、意是不是全部被统摄。

修定又分为两种。一是心理上的人格大定,二是专指四禅八定之境。人格大定便是看面对名利与花花世界,道心在不在,利益众生的心在不在,你的人格能不能定在你最初的定境上。我发了一个愿,发得很好,当时心中没有杂念,但是名一来,利一来,我马上把发的愿忘掉了,去追求名和利去了,这就是人格不定。发愿的时候并不见得有私欲,可是与现实一撞击,就会产生差别。比如说,你今天很兴奋,要去放生,准备捐三百元钱。可是,等把钱往外舍的时候,心里想:三百元太多了,其实捐一百元也是一样的。这时,这个人格定就往后退缩了,不在了。人在为善的时候,叫善财难舍,一到为善做事的时候,就会打折。发的愿是百分之百的愿,然而做事的时候,却只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五,乃至于百分之一。因此,愿要不断地再发再做,逐渐地让之增强。因为大家不能一下子就达到这个状况,所以才有了渐修的过程。

四禅八定是指关于修定的具体行为,比如说七支坐法、观呼吸、止观等法门,具体指导禅修、禅坐的行为。

不管修哪一种定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色法,表示肉体;第二是心法,表示精神;第三是息法,表示呼吸。呼吸是肉体与精神连接的一个纽带。人在生气的时候,呼吸就很粗猛;人受惊恐的时候,会倒吸一口凉气。人的生理和精神产生什么样的状态,都会通过呼吸表现出来。所以,往往在修真正的定时,它的切入点就是观呼吸,对呼吸进行深切的观察。日后,如果因缘具足的话,我们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关于药师定的修行方法。通过呼吸可以观察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某种心理活动又和呼吸直接影响人的肉体,肉体然后再反作用于你的呼吸。色身、意念、呼吸三者之间互相推荡袁互相影响,浑然一体而为我。

众生执著于相,妄以为我。如果说色身为我,那么离开了意念和呼吸,我还存在吗?那人就要进火葬场了。如果说意念是我,意念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且时时都在变化,此一瞬间高兴得哈哈大笑,彼一瞬间可能正在痛哭流涕。你说那个哭的是我,还是那个笑的是我呢?意念在时时变幻,何以为我?很显然,意念也不是我。那么,呼吸是我吗?呼吸乃是自然交换之气,呼出的是浊气,吸入的是氧气,浊气氧气无处不在,难道也为我吗?

那么我在何处?我们回到经典,释迦牟尼佛在何处说法?在乐音树下,那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同时也在外边。这里,先打破了我们的时空概念。时间上没说两千五百年以前,而说的是“一时”,然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地点,说的是乐音树下。此乐音树非彼乐音树,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换句话说,就是修任何一个法,都不要心外去求,而应是万物皆备于我,反求诸己。

道家说,人是小宇宙。我们抬头仰望苍穹,满天繁星,这和我们身体内的明点是相应的。天上的星星是什么样,我们身体内的气脉明点就是什么样的。明点与明点当中的连线就是我们的气脉所在。斗转星移,天变于物。天有五运六气,人有子午流注。这便涉及到了很多具体的修行方法。

谈到具体的修行方法,引用世间的一句话:“好人读坏书亦好,坏人读好书亦坏”。法是双刃剑。一个人如果德行没有修好,能力却有了,那对己对人都是非常凶险的。如果你一切为了苍生的利益,德行圆满,天地自然会加被你,使你有感而遂通天地,把握易就可如此。但是通易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通了天地之德,才能通天地之法。如果没有通天地的德,却通了天地的法,这就太凶险了。所以易中所言,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方可通易。通神明之德的基础是要类万物之情啊!有了类万物之情的情怀,才有可能通神明之德。要不然的话,那本书就叫天书。怎么叫天书呢?就是天晓得啊,你不晓得。天书,就是说天的道理的,跟你有什么关系?人必须与之和谐共振,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情。

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身。通了天地之德,才有可能通气脉。如果你与天地之通,是靠练某一种法来通的,那你就要不停地练下去,不能停。等你生病躺在床上了,你还能练吗?你说自己起来打个坐、练一下瑜伽,还可能吗?如果是心通、德通天地,那就一通百通,永远不会再阻塞,除非你再造大业。而当一个修行人游化这一切的时候,一切都看开了,又有什么可能去造业啊!所以《六祖坛经》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一下子全部可以通掉的。这说的是德通,是心通,不是气通的。气通究其根本,还没有离开物质的概念去言生命。生命最终如果落于物质,便是有无相生,最后它还是没有超越生命给人所带来的约束,也就无法了脱生死。必须谈到光的概念时才能超越,谈到气的概念时是无以超越的。谈气,无非是气清了气浊了,如此而已,那对生命的意义而言就没有超越。

儒家说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讲这件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伟大精神。儒家说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佛家的话说,修身是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正因为宇宙是大人身,人身是小宇宙,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一个人不论修儒、修道、修佛,总不离修身这一环节。如果离开了修身,便没有了修的基础。修身是为着回归,回归才可入道,入道才谈得上修行,否则白忙。只有修身,才能言生命的回归。回归后,再谈修炼。回归是回到生命最初始的状态上,如果是站在自己生命不断下滑的状态上,谈什么修炼?修炼是在上达,逆着再回来,复归于婴儿啊!

修身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的,即人生境界,或者说是世界观。二是物质方面的,就是修身,或者说方法论。作为一个物质的身体,以一个什么样的精神普摄,或者是这个身体附载着一个什么样的精神。讲来讲去,都是精神物质、物质精神,二者不可偏一。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都讲性命双修。如果离开了性命双修,那你的修行不仅仅是不完全的,而是根本就没有进入。你只是修了一段相似法,如同给自己演了一场人生电影,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乐音树就是在谈性命双修的,这一句话就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所以我们读经典切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仔细地去思索、研究。真正地读懂了一本经典,你才会受用无穷。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一段说的是“众成就”。法会开启以前,有多少人参加这个法会,释迦牟尼佛是对着怎样的众生去说的。描绘了一个环境场。

“大苾刍众”。苾刍即比丘,为梵语,专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女的称为比丘尼。比丘包含了五种意义,属于多义不翻。

比丘的第一层含义是“乞士”。行乞托钵,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寺院僧团的习俗。比丘身着袈裟,落发托钵,严整威仪,形成僧团的生活方式。当然,托钵这个习俗后来到了中国有所变化。中国的百丈禅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当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的寺庙拥有一些土地,用来自耕自种。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与中国的农耕社会,以及它的社会制度、文化土壤密切关联的。

比丘清净自我,以行乞为食,目的是清净三业。这与中国文化是相合的。在中国文化里讲“君子远庖厨”,就是说不做饭。因为在做饭时,即便是面对已经死了的一条鱼,有操刀的那个行为,心中也便有了一分残忍。

比丘是随缘托钵,挨家挨户行乞,不论是有钱或贫穷人家,不能拣择。不能说我喜欢吃张家的饭,不喜欢李家的饭,那是不行的,必须沿着这条街一路托下去,碰上什么是什么,即便是碰到要饭的,要饭的从他那个脏兮兮的饭碗里给你倒了一碗粥,都要欣然接受,因为这是为众生祈福,这是乞士的责任。因为供养出家人,会生起无量的福德和智慧。佛教讲众生平等,因此比丘是随缘托钵。

比丘的第二层含义是破烦恼。比丘的第三层含义是出家人。在家即是烦恼,出家为最大的破烦恼。在家,人要面对家庭和事业带来的种种干扰。头发喻为烦恼丝,破烦恼就是把烦恼丝剪掉,然后穿上袈裟。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你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勇气出家?只要这样一问,你就知道,你要对那穿一身袈裟的人,生起无比的恭敬。为什么呢?很简单,你做不到。当你做不到的时候,别人可以抛家舍业做到这一步,不管他在做什么,这一点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因为他具有强烈的出离心。如果没有强烈的出离心作为基础,每一个人的修行都是妄谈。

比丘的第四层含义是净持戒,或是持净戒。净持戒是身、语、意三方面的。很多同修跟我一起去过云门寺。在禅门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的典故。云门寺是禅宗五大支派之一,慧能的七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创云门宗的发祥地,也称得上是禅门的一个祖庭。云门寺非常规整,他们僧人住的房间非常简朴。每天晨钟暮鼓,佛号经声,天不亮就起来上早课。这就是净持戒。

为什么叫净持戒?就是说,你按照在庙里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就会不断地增上,不至于堕落,也不需要你在外加什么力,再去寻找什么修行的法门。在庙里的时候,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说话嗓门很大,声音非常嘈杂,需要人家师父不断提醒。当我们从纷乱的社会环境,突然间换到这个环境场,做一个返照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造业,什么叫不造业。你走进去了,才知道什么叫清净,什么叫混浊,什么叫五浊恶世,才知道自己是老几?这就是反差。所以,能做到净持戒并不容易。当我们去看一看真正合乎规范的寺庙是怎样生活的,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叫净持戒。

比丘的第五层含义是怖魔。出家即有成佛的因缘,即脱离魔眷,因此,魔怖畏。

比丘有这五种意思,其中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

与比丘相对应的阿罗汉也有三义。第一是杀贼。这个杀贼可不是言外在的,都是言自己,言杀自己的心贼。第二是应供,应受法界人天供养。第三是无生。到阿罗汉就不再轮回了。罗汉一共有四层,阿罗汉是罗汉的顶级,也称大阿罗汉。只有修到大阿罗汉,才不在轮回之中。阿罗汉杀贼、应供、无生三义,和比丘破烦恼、怖魔、乞士三义,合称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比丘依法出家,舍弃家产,游化人间,乞食活命,他的本职工作是什么?那就是随处宣教。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作为一个佛教徒,教化众生都是他的本职工作遥我们吃的粮食不是自己种的,衣服不是自己织的,那拿什么奉献给社会呢?因此作为对社会的回报,要为众生祈福,为众生消灾,要为众生做自己一切能做的事情。不能说我只修一个小乘法,跟别人没有关系。

作为比丘要度诸有缘,威仪庄严。威仪庄严是什么概念?僧袍一穿,就是佛住世,法住世,三宝合一,不得了啊!身上穿的袈裟是佛赋予的,因此,扣子一定要扣好,袖子不能翻过来,不能邋里邋遢的,一定要威仪端严。释迦佛在的年代,佛的很多弟子,都说是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而修行的。如果外在没有威仪端严,那么内在也就没有让人可学习性。所以,威仪庄严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

比丘还要导俗资慧命。启发周边众生的智慧,使他生起智慧之命,这是比丘的责任。慧命和生命是两个概念,智慧之命并不因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个人已经七八十岁了,他的慧命可能只是一个婴儿,乃至于还没有诞生,甚至连诞生的种子都没有。那你要给他种下种子。反之,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小孩子,他的年龄虽小,他却有极大的悟性,那他的慧命可能就是一个老人。导俗资慧命就是激发众生的智慧之命,令其增长。比丘功德成就,乃续自利。具此二德,方称比丘。任何一个修行者,即便是一个罗汉自修的小乘法,他也是因利他而自利,不可能因自利而自利的。

比丘达至无学,世间、出世间法全部学完,为大比丘。

“菩萨摩诃萨”。菩萨翻译过来是“觉有情”。已经觉悟了佛的大智慧,彻底脱离了无明。但他并不是只为了自己觉悟,他还以度天下众生为己任。菩萨自觉觉他,上求下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菩萨和佛的差别是什么?佛是三觉圆满,万德庄严。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自觉、觉他都已经完成了,但觉行尚未圆满。

菩萨和罗汉一样,也有层次之分。从初地菩萨开始,一共分十地,分别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个层次。到了十地菩萨,与佛等觉。这里说的菩萨摩诃萨,就是指的大菩萨,已经十地修行圆满,和佛等觉。

“国王大臣、婆罗门”。古时印度人一共分四个等级,婆罗门是宗教种姓,是第一等级;国王大臣属于刹帝利,是第二等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正法时期,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居士”。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居士就是在家的修行者。其实,居士是有德行、有修养,德高望重的在家修行者。要有十种美德,方能称为居士。现在社会间有许多人都自称居士,其实,居士的称呼只能是你对其他修行者的恭敬称谓,而不能够自称。犹如,我们彼此见面,说王先生你好,李先生你好。称先生是称的别人,是一种谦逊恭敬。不能我说自己是先生,这就说不过去,这就是自吹自擂。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用词都很讲究,人问我,你贵姓?我得说免贵,得把这个贵字拿掉。我不贵啊,我平常。居士这个词也是不能用来自称的。自称居士就相当于说自己在修行人群体里是一个德高望重者。能做到维摩诘大居士那样,你再自称吧。

“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泛指天众、龙众和鬼神。当年佛在修行的时候,天龙八部显魔相,来扰乱佛成就。由于佛的道心坚定,没有受他们的干扰,并且降伏了天魔鬼神,使他们成为佛教的护法。天龙八部在皈依佛教以前具大魔相,各具神通,各具大能。这个大能用来恼害众生,便有无量的杀业;用来护持佛法,便有无量的功德。因此,能量的本身本无正负,但问心念一起为何。只要你弘扬佛的正法,天龙八部就来护佑你,帮助你,让你消灾免难。

龙属傍生道。有人会有疑问,如何傍生还在天上呢?这是因为龙生前是修行人,修行的时候乘急戒缓,亲近大乘法,愿意勇猛精进,利益众生。但是,他过于着急了,想走捷法,练习神通,于是到处去拜师,遍寻佛法。最重要的是不肯持戒,为修神通,会不择手段。这就是用世间的贪心在修行,贪心不减,于是堕落为傍生。龙身依旧在傍生道,但是它毕竟不同于陆地畜生。因为它修行时贪求神通,而使其有诸多神异之能,可化大化小,可隐可显,所以它又是一个神物。

龙虽具神通,但它一身龙鳞最怕干旱,太阳一晒,全身疼痛,所有的虫子全部在里面,很难受。龙遇水而腾空,只要下一点雨,龙马上就能腾空升天。龙亦分很多种,有火龙、金龙等等,各具形态;也分恶龙、善龙等。

什么是八部呢?八部是指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夜叉就是速行鬼,千里之外一念就到。夜叉长得极难看。人们通常把极难看的人形容为夜叉,把特别厉害的女人叫作“母夜叉”。

乾达婆擅音乐作乐,会令天上的神仙,听了他的音乐而如醉如痴,随他的音乐而去。可你真正让他作乐很难,平时不管是谁请他弹一首乐曲,他全都不理。玉帝非常喜欢乾达婆作乐,每到天道开会的时候,就叫乾达婆过来给他们奏乐,或者是歌,或者是咏,或者是舞。玉帝从来都不请他,只要想让他奏乐就能有办法做到。那不是因为玉帝的官大,而是玉帝抓住了乾达婆的弱点。乾达婆非常喜欢香的味道。玉帝那儿有一种非常奇异的香,专门招集乾达婆。等到有聚会时,玉帝就专门点这个香,乾达婆只要一闻到那个香味,便载歌载舞地过来了,翩翩起舞,作舞作歌,他的歌声非常美妙。所以,乾达婆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嗅香神。

阿修罗脾气很大,嗔恨心极强。人间爱发脾气的人,都是阿修罗附体。千万不要给它附体啊!你要有降妖伏魔的精神。所以,当你发脾气的时候,赶快地喊自己的名字,把自己从阿修罗那里喊回来。千万不要喊错名字了,不要喊阿修罗,否则,越喊脾气发得越大。修罗都是长得很丑的,所以不要发脾气,一发脾气,人就容易长得很难看。修罗是天道非法入境的天民,享有天福,但没有天权,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属于他的地方,要全赖天民的慈悲,给他一席之地。于是,他便和天兵天将天天打仗,抢地方,争地盘,要和玉帝争高低,嗔心出自傲慢,这就是阿修罗。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在密教里是大护法,它的翅膀有三百三十由旬大。由旬是一个计量单位,一由旬四十里。我们常说“鲲鹏展翅九万里”。你可以想象,这个大鹏金翅鸟有多大。它的翅膀一扇,可以翻江倒海,山崩地裂。龙最怕它。这个大鹏金翅鸟面对海水,一口就能把海水吸干,龙就干在海底,就把龙全吃了。这大鹏金翅鸟皈依了佛以后,便不再残害任何生灵,所以是天龙八部之一。

紧那罗能作歌舞,是天地的音乐之神。

摩睺罗伽是大蟒蛇,也被佛收编做了护法。

“人非人等”。非人是指人以外的众生,如鬼、畜等,由于受佛说法的能量的加持,各从各道而来,皆现人形,聚会到广严城乐音树下,听释迦牟尼佛说法。

这些众生都围绕在佛的周围,以无上恭敬之心听佛说法。这一段描绘的是法会开始前的场面。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

正当其时为尔时。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萨。佛为法王,菩萨就是法王子,未来际要成佛的,这是对即将成佛的菩萨的称谓。文殊菩萨承佛威神,祈请发问。菩萨的祈请发问如果没有佛无量广大慈悲力的加持,是无法成就的。所以承佛威神很重要,就是有和佛沟通的可能性。这时,文殊菩萨看到佛以一种无比祥和、清净、慈悲的状态坐在那里,于是才有了文殊菩萨下面一连串的动作,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开始问话了。

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大菩萨请佛说法以前,对佛所施之礼。佛言平等性智。然而,在差别的世界,便显现出高低贵贱、不平等。所以在祈请法以前,一定是如法祈请。如法祈请,首先要从礼而入。中国文化中注重礼和这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强调礼别尊卑。今天这个社会乱了,学术、文化、人文、道德都存在混乱,我们称它为礼崩乐坏。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不讲礼法的时候,社会就要混乱。那么要恢复社会的祥和,从什么地方入手呢?我们说建立和谐社会,先从礼上入手,先谈礼。这个礼在了,然后一切的行为、道德、规范,乃至社会才上轨道。只有做到礼别尊卑,万物才具有纲纪,才有法度,人类的文明才能得到正常的传承。

人类文明的传承,首先仰赖的是外在的礼,更何况是佛法。因此,文殊菩萨请法前,先向薄伽梵曲躬合掌。我们看文殊菩萨这种姿态是何等的谦卑恭敬。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水往低处流啊,他是在请法,如果你比佛还高,见佛还傲慢,哪里有法流给你呀?没有法啊!就像今天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先想着要怎么难倒老师,看他有什么口头语,哪个地方讲错了,准备发难,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情,所以,老师所教的学问一点儿也学不到遥法不可能往高处流,法是往低处流的。所以请法要如礼。曲躬合掌代表身语意三业清净。无量恭敬之心是意,曲躬合掌是身,白佛言是语。这就是身口意三密相应,然后如法祈请。这时候,文殊菩萨说了:

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文殊菩萨的祈请是十分了不起的。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记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是久远劫已经成过佛,来助释迦佛道场的。释迦佛身边有诸多这样的大菩萨,都是久远劫来已经成佛的,然后回来助释迦佛的道场。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叫正法明如来,也是久远劫来成佛的,然后倒驾慈航。什么叫倒驾慈航?就是从佛位上下来,以菩萨果位救度众生。

《文殊师利涅槃经》上记载: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右胁出生,后随释迦佛出家。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左右侍,分别代表佛智与佛慧。释迦佛与文殊、普贤合称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这时开始向佛祈请,希望佛演说类似诸佛的名号,以及诸佛在因地修行,就是在成佛以前行菩萨道时,殊胜的愿行功德,以令所有闻听的人,立即能因这种伟大的愿力,而消除一切业障,并利益将来佛您老人家不在世时,佛法进入像法时期的众生。

佛法也遵循着成住坏空的法则,分为三个时期。佛与佛的弟子住世为正法时期;之后的五百年是像法时期;在此五百年以后,统统称末法时期。进入像法时期,佛法就开始衰落了。像法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寺庙坚固。人人注重修庙,以为修庙是世间最大的功德,而不注重修道,只修佛像而不修实质,只剩下一个空佛像,而没有佛法。修了外在的庙,而没有修心中的自修室。修道的人越来越少,盖庙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像法时代的一个象征。

文殊菩萨这是为像法时期的众生祈请。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还能闻到正法时期的佛法,这叫光明一线天,等同于重转法轮。我们不是三生有幸,而是三三得九,九生有幸啊!这得广泛地积累诸多的善缘善行,才能有此等的机会。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文殊菩萨如是祈请后,这时释迦牟尼佛赞叹文殊菩萨:善哉!善哉!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好极了,好极了!太好了,太好了!”释迦佛说的善哉,是人间普通的客气话吗?显然不是。佛是实语者,是如语者,是没有这些客气话的。因为释迦佛看到了文殊菩萨是以大悲心来劝请佛说法的,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心。这个大悲心正好是与佛心一致相合的,所以佛才由衷地赞叹文殊菩萨:善哉!善哉!你以如此的大悲心劝请我说法,为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祈请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是为了拨除未来际一切众生所有的业障,令他们都能够得到解脱,立即可以获得利益和安乐。你的用意我明白了。

这里,我们看看文殊菩萨此处祈请的是什么?是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如果按照这个祈请的因缘,下面差不多要出一个《千佛名经》,是不是?但是后边出的却是《药师本愿功德经》,不是《千佛名经》。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他的祈法,是他以无量的智慧观察到了未来的众生所需,何者能最大程度地利益未来众生,然后,他才请的与众生相应的法。他不是为自己祈请的,他是为众生祈请的。于是,他就想怎么能最快、最方便,能一下子拔除众生的业障,他就请一个那样的法。此时,文殊菩萨认为,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是最具力量拔除业障的,尤其到了像法时期,众生贪欲心重,且更加浮躁不安,那更何况末法时期的众生。文殊菩萨问的就是最简单易行,又具有极大能量的法。诸佛皆以自身本愿功德而成就,“用力反复方有功,心念即转转成德”,功德是有具大能量的,因此文殊菩萨如此祈请。

佛的名号和本愿功德具有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每次开课前,都要把药师赞和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读一遍的原因。佛的本愿功德具有巨大的加持力,持诵诸佛名号以及本愿功德是可以拔除业障,令众生得到解脱的。文殊菩萨的祈请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一点。

像法转时,佛法已开始衰落到第二个台阶,那时候的众生业力深重,疑心增盛,怀疑一切。疑心和信心是相对的,不具信心,方生疑心。佛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在中国文化里讲,信为中央戊己土。有土方生万物,方运化五行。如果土壤不在,生什么啊?什么种子也生不出来,什么种子都不能结果。所以信力是每一个修行者必须努力去培养的。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与像法时期相比又是一个落差,众生的信力更加衰微,那我们如何转末法成正法而获得解脱?这就需要我们加倍的努力,增加信力啊!增加信的土壤作为基础。

文殊菩萨以大悲心劝请释迦佛说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来拔除众生业障,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释迦佛明白文殊菩萨的用心,于是对文殊菩萨说:“汝今谛听,极善思惟。”

汝今谛听意思是你要仔细地听。佛在证悟的初期,说了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四圣谛是回到生命的本原,去探索关于生命解脱的问题。汝今谛听这个“谛”就是放弃自己的知见,周详地了解佛要说的话。如果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那就不叫谛听。因为佛讲的是宇宙的真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回到最原本的状态,方能和佛所说的境界相合,所以让你“谛听”。不仅要周详地了解,还要极善思惟,也就是说你的脑子要很灵光,要将佛此时说的文字般若转成实相般若。佛这是说的谁啊?这是说的文殊菩萨。不要忘了,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听佛说法尚要谛听,极善思惟,那更何况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你要是用三心二意去听,没有把生命回到最干净的状态,没有把佛法与你的生命贯穿为一体,你是根本听不到东西的。在此,佛在教我们听经的方法,不仅要谛听,还要极善思惟。具备这些条件,然后“当为汝说”,这样我才能说,要不然我白说,白费劲。

此时,文殊菩萨回答的是“唯然”,我正如您所说的那样,等待您老人家开口。因为,文殊菩萨具大智慧呀,所以他能像佛说的那样去听。

文殊菩萨后边紧接说,“我等乐闻”。这个非常重要。在世间,当长辈、老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不乐闻的,是不喜欢听的,但是没有办法,出于礼貌,出于尊重,只好听着。因此往往是他说他的,你想你的,听完了以后,各归各,你还是这个脾气,还是这个状态,一点也没有改变。这就不叫乐闻。释迦佛说法是对后世人的教导,听者文殊菩萨祈请佛说法教导后人,是怀着一种殷切盼望之心,而乐闻佛法的。听前是殷切盼望,听后是欢喜解脱的,这才是“我等乐闻”。问一下你自己,当下你是不是乐闻的?你不乐闻,你便没有进入境界。这个心情要与文殊菩萨相应。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文殊菩萨本来祈请的是诸佛名号和本愿功德,来利益像法时期的众生。释迦佛和文殊菩萨的心态是相应的,然而释迦佛没有按照文殊菩萨的祈请,而说的是《药师本愿功德经》。这叫一级不知一级事,在释迦佛看来,《药师本愿功德经》最能利益众生。

“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十代表十方法界。我们知道一心十法界,这十殑伽沙佛土,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便只是一颗心。然而,由于我们的心被色身所包裹、障碍,误执色身为我,因我而生无比的贪爱和执著,使得我们的心与这个宇宙世界相分离,以致于在自己所造的生死轮回当中翻滚。

在中国文化中,东方是万事万物生发的方向,主生,是起点,也代表春天,一阳来复,天地开始交运。所以,在密教里边,药师佛又叫发生金刚。东方主生发,而西方主杀,主亡。万物生命消亡时,会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差别,存在则显现平等。没有差别不成礼,没有平等便不成乐。从古到今,只要一谈到礼,便是等级森严,差别显现。而乐是用来调和差别的。这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礼乐教化的实质。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相就是生养万物。儒家的核心是仁遥仁者,种子也。种子丢到大地上就生长,成熟后又结种子,这叫生生不已。生生不已曰仁。儒家的真精神就是这种生生不已的仁德。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德上的。

药师佛的法门、功德是建立在使万事万物生长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称东方药师佛,因为主生。在这个太阳系中,有太阳和月亮,有木火土金水五星,加起来为七。把人体的六腑合而为一,五脏加六腑加脑为七。所以,《药师经》的用数为七。七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周期数,事物在整个过程中一个极量为七,所以通常供奉药师佛,都是以七为单位的,燃七盏灯,供七杯水。药师七佛为遍满周期之意,表示无处不在。药师七佛所代表的就是无尽的空间。

药师佛在因地里曾发十二大愿,功行圆满而成就。在中国文化中,十二用数非常多。如一年十二个月,十二地支,十二时辰,十二音律,十二经络,易中有十二消息卦,等等,统统是十二。这又是宇宙的一个自然循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所代表的就是循环往复的时间。

药师七佛代表的是无限的空间,十二大愿代表的是循环往复的时间。时与空便给我们的人生形成了一个坐标。这样,我们再来谈如何修药师法就有准绳了。在春天该怎么修,秋天该怎么修,夏天、冬天又该怎么修,各自有各自的修法。只有跟宇宙自然四时相应,这样修才叫得法。

七佛、十二大愿、十殑伽沙佛土,这些数都是药师经的用数。易讲生数和成数。我们吃的药,也有生药和成药。从一到十,有生有成,易讲天生地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三、五、七、九是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地数。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这些数字的交叉形成药师七佛的世界。如果你没有中国文化的基础,你去看十殑伽沙佛土,你就不知道它的本义是什么,你就不能够深解义趣。我们今天抬头仰望苍穹,蓝天白云,日月同辉,这就是药师佛的愿力所致。“斗建乾坤终始图”所揭示的世界的建制就是药师佛的愿力所成就的。

《药师经》正是以天地的生成数而言药师法的修行。

修药师法,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谈,可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谈,可以消灾延寿,成无上正等觉。怎么消的灾,怎么延的寿,都在数理之中。易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药师法门也是如此。药师法如何修,不是简单的外在的仪轨问题,而是对药师经典要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证。在对经典有了深入的解读、明理的基础上再去谈药师法门的修行,那是事半而功倍的。

“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一佛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遥一个须弥山尧一日一月袁这是一个世界袁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曰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就只有一尊佛。佛法正好让我们撞上了,这是很偶然的。这里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是从这个娑婆世界向东,不是站在地球上看,否则,就是转一圈,最后坐地日行八万里,寻天遥看一千河”,没有意义。还是回到中国文化上说,从这个娑婆世界沿着生发的轨迹去生发,向东有一个世界,名为净琉璃世界,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其功行圆满因此具十名号。

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是佛的十个名号。因为佛功德巍巍,觉行圆满,实在不能用一个名词来表达佛在人世间的功德,于是,用了十个名号来称谓佛。药师佛功行圆满,具足十名号。

如来在前边已经讲过,这里从应正等觉开始说起。应就是应当受到人天的供养。那么受人天供养的前提是什么?是断惑证真。佛断了诸多的疑惑,证得了宇宙真谛,不受生死,所以他受人天供养。正等觉是和正遍知齐名的。无上正等觉、正遍知是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证得般若智慧菩提。

明行圆满就是明行足。明为智,行为万行,以智慧为先导而修万行,因此能成就福慧两足尊,两足圆满,所以叫明行圆满。

善逝,善能顺法性而寂逝遥佛显用而长寂袁住于无住的涅槃袁这是与二乘有别的遥二乘在有余涅槃中遥在佛看来袁涅槃即生死袁生死即涅槃袁所以佛则无住究竟袁二死永亡袁永断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为度众生,非生而生,非灭现灭,虽现生灭而常寂静,故云善逝。

世间解,佛具十力等智,事相、理相、性相,明解照了,看待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没有障碍,所以称世间解。

无上士,佛足智多谋、文武双全,无可比拟,所以称无上士。

调御丈夫,荷担大事者为丈夫。在人间,一家之主称丈夫。现在都女的当家了,我们就给她起另外一个名字,叫“女丈夫”。丈夫就是能够当家作主的,勇猛无畏为丈夫。调御就是能够驾御,比喻佛能摧伏魔军,驾御三界众生,所以叫调御丈夫。说到什么叫调御丈夫呢,这里边是有笑话的。说一个女的很厉害,能把她的丈夫管得很好,所以叫“调御丈夫”。千万莫作是解,要是这样,那我们这里的“调御丈夫”可就太多了。

天人师,也就是天人的导师,堪称三界师表。

佛,三觉圆满,万德庄严为佛。无明漏尽为自觉,调化众生为觉他。自觉之果圆满,觉他之行圆满,所以叫佛。

薄伽梵,就是世尊,是对如来十名号的总称。

药师琉璃光如来具足与一切佛等同的功德,具足十名号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药师佛在因地里,没有成佛前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袁曾经发了十二大愿。行为因中所发誓愿,后得佛位即成果德。一切佛的成就,都是由发愿、行愿、果德三步组成。欲证菩提涅槃之果,须由此路而得。

初修菩萨道由戒、定、慧三学而起。慧有闻思修三慧。刚开始是闻教义,突然间闻无所闻,听无所听,你对宇宙世界本有的认知一下子被打破,你的思维得到开阔,因闻而生慧,这是闻慧。闻时能够善思维,如教义而观照起心动念,即成思慧。然后依教奉行,努力修习,便成就修慧。闻思修三慧,皆在戒定慧学里面。成闻慧时,与信相应;成思慧时,与戒相应;成修慧时,与定相应。

很多人都是道理也想明白了,也信了,等到去修慧时,一做就不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自己要损失很多的利益呀,乃至于在既得利益与修行佛法中做一个权衡。权衡的结果差不多放弃的都是佛法,修行明天再来过,日后再说,下地狱呢,那是以后的事情,我现在就能拿到利益。这样想就不成定了。修慧一修就不在的时候,说明定力不在,没有定力。你能不能道一以贯之,一直做下去?我这样认知的,我认知是正确的,好,我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不论遇到怎样的问题,乃至于生死关头,我就这样认定,我就这样走下去,这时候才与定相应。

所以,在修行的环境场里,不要觉得只有做得惊天动地,才为了不起,达至平常心方显了不起。道一以贯之,从不怀疑,一直做来做去,就有功德。为大家做饭、扫地能十年如一日,都非常了不起。这就是定力。戒定慧不是拿来让我们武装嘴皮子的,而是要实修。与定不相应时,你要往上追,回到信上面,这说明你还是没信呀。如果信了,便定了;不信便没有定。

由此,一切为资粮道,入加行位,而引发根本智与无漏无分别般若智。由根本智而起后得无分别慧,然后以慧为本体,与善心及善遍行、善别境等相应而起。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不断发心,增强我们的菩提心力,增强去利益苍生的心力,不断地把它激发出来。激发出来越多,你的智慧就越会源源不断。这种智慧不是靠世间法的学习能够得到的。在此基础上,从根本上亲证诸法真如自性。然后,通过明法界之理,与无漏智相应而起万行。这一切为修行道行。因此有道自体、道引发、道相应、道所缘、道等起,这一切综合起来称为菩萨道。不是有一点布施的行为就可以称菩萨行的。普通的为善,与菩萨的六度万行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过十二大愿,令一切有情众生,不论你求什么,世间的或出世间的,都能所求皆得。我们在末法时期,能够遇到如此方便究竟的佛法,一定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同修及网上的学员往昔所种诸善根所致。乘佛的大愿赶紧勇猛精进!如果当面错过,还不知道何时何劫才能再得遇。

这第一段话说完以后,下面就进入了药师佛的十二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