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琉璃慧光
15304100000008

第8章 得闻药师佛名号的甚深功德

贪吝与布施

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信

舍利弗的眼睛

修行出了偏差怎么办

永不坏失的种子

蛊道恶事不能害

八大菩萨临终接引

绵绵不断的福德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馀财物。

这一大段就讲了关于贪吝和布施这样一件事情。这里释迦佛说:“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善与恶原本为一心所发,未发以前,善恶本无分别。但等起心作意,善恶才有所分别。所谓众生不识善恶,就是不识自心,不辨善恶及善恶果。众生以外境染六根以为是我,执著于自我,迷失了本自清净之心,以境为心,逐物流转,认贼作父。因为认错了自我,反主为客、反客为主,心向外求。心一外求,贪欲便起。凡迷失本性者皆追名逐利。我们看到今天社会人,不是向心灵去革命,而是去争相追名逐利,皆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这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今天的社会人皆追名逐利,不知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的道理。其实,即便是追名逐利,今天的社会人也是用了最笨的方式。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反复地告诉我们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弗为弗居,是以不去。”这些都说得很清楚了。正是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不会招致怨恨;正因为不去占据,所以才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被抹掉;正因为不去争名争利,所以才有了名利,名利才来得踏实。如果是用奔驰的心态,耗散了自己生命大量的元气,去争取来那一点点蝇头小利,何乐之有啊!

《药师经》的现实意义就在告诉你,并不排斥世间的名利,而是你应怎样正念地去取名取利,然后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你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人生观,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否则的话,快乐不属于你,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有名有利的人不快乐。我们都不是这个世界上大富大贵的人,都没有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也没有贵为天子。然而,我们今天这一堂人在社会中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这个幸福指数不是钱可以买来的,是金不换的。这就是我们怎么去看待人生真正应该拥有什么的问题。

一切皆由心造。今天的社会人不知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的道理,而我们知道了,便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来了个急刹车。这个急刹车,会把周边的人从你的车上晃下去,尤其是你的亲人。因此,你应慢下来,不要把他们都晃下去了。

今天的社会人以种种的争斗、机巧的手段,来争夺社会的财富,他们不知道这是对自己的人生以及财富的极大损害。这争名夺利的本身,依然是在损害自己的生命及财富。有很多的人以往曾经为过善,这一世有大福报,今生他一定会有机会赚很多的钱。那么在他赚钱的时候,如果一是合理,二是为善,那么他的善就相续。

比如说,一个人命里有五万块钱,他做了笔生意,赚了五万块钱,这是他命中的福报。他要是拿这五万块钱,再做点善事,这就相当于又存了福报银行,他善的福报还会相续。反过来,他如果是处心积虑,通过坑蒙拐骗得了这五万块钱,因为他的起心动念不好,五万块钱虽拿到了,结果他不是住院了,就是出事情了,总之要让他这个财耗下去一半。他不明白这钱是他生命中本有的,却心中感慨说,幸亏赚了这五万块钱,要不然遇到这种事怎么办?他就不知道,本来他是没有这种事的,就因为这挣钱的过程,已经给他自己埋下了祸种,使得他把挣得的钱就这样又还回去了。这就是因果,我们要用因果的观点来看待生命。用机巧、用争斗得来的财富,不仅要损及自己的生命和财富,还一直要殃及后代,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满堂,其中包括金钱和妻儿。金玉满堂,你却不一定守得住啊!

人不明了宇宙自然法则中施与得的原理,以人间短浅的见识来直取所需,不知布施及施的果报,这是愚痴而没有智慧。这种愚痴无智,是因为信根不具造成的。此等本五蕴之身,因众缘和合而成,五蕴并非实有。这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是光光相摄,互为依赖,哪里有个自己可以坚守呢?哪里有一个要保护的自我的权利、地位、金钱呢?所以佛法强调万法皆空相,连佛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没有自性的,佛法都是空的啊!是显空性的。而人生真正的价值,便是借此四大假合之体,去参透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一切的执著与贪爱,卓然超越六道轮回,将自己从生死中救出。如此,这一生可就没白来了。仅此华山一条路,剩下的都不值得一说。不管你贵为皇帝,还是贫如乞丐,到死的时候都一样业道论对。人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可以拿着四大假合的色身努力地修行袁努力地为善。反过来,拿这个假合的五蕴身,当然也能给未来的生命造下无边的恶业!

佛教中有个故事。有个人在外看见两个鬼,一个鬼拿着鞭子抽他自己的尸身,另外一个鬼在拜他自己的尸身。这个人不解,就先问拜他自己尸身的鬼:“你拜自己的尸身干什么呀?”这个鬼说了:“你不知道,这个壳子给我带来太多的好处,我这一辈子好善乐施,都是依靠它,所以我要好好地拜它。”问完了这个鬼,于是又问另一个鬼:“你干吗打自己的尸身?”这个鬼回答说:“你知道吗?这一辈子它给我带来了多少的灾难,它让我坑蒙拐骗,处心积虑,把它自己养得那么胖,结果把我害了。”这就是看你拿五蕴色身这个房子做什么用,它是害了你,还是帮助了你。

“阙于信根”,缺乏信根的人就是五行缺土,表现为脾虚。没有丰厚的土壤,菩提之树何以开花结果,成佛就失去了其本有的根基和土壤。所以,针对信力不足的人,我们经常说,你赶紧去吃点健脾丸或归脾丸,看你是阳虚还是阴虚。生理和心理都是相应的,有了健康的脾,心中的信力才能圆满。

我们谈修行,比如说自己修行前很吝啬,那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修布施。修行前很散漫、很随意,那便要修持戒。平时很爱发脾气,就修忍辱。我们这一生有八万四千个毛病,如果是我们每个月改一个毛病,你算一算,只怕是毛病还没改完,阳寿已尽,已没有机会了。那么如何修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切能够造成我们生命不良后果的行为,皆因信力不足而导致,都是心中有疑。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都在信上,一切的善根福德皆从信中生出。反之,一切的罪业都由疑产生。这个疑可不得了,就是缝隙。缝隙开了,一个冰河就可以打开,万丈深渊就在你面前了。这一信一疑正好是背道而驰。信的时候就修补了你脚下的道,疑的时候就把你脚下的道开始划开了,三恶道的路已经向你展开。

因此,要以信为基础修六度。只有信力增强了,一切的行为才有了滋生的基础,才有能量。有能量,才能修得起。否则一切的行为就像水上的浮萍,任意漂泊,没有根基。所以说“愚痴无智,阙于信根”。信为根啊,是修行的基础。信一坏失,就相当于水土流失,再谈去种庄稼,有意义没有?大量的土地滑坡了,被冲到水里面去了。为什么被冲到水里面去了?因为智巧啊,世智辨聪。智为水,用了世间智慧的小聪明,去冲开了信的大堤。最后决了信的这个堤,水也没有了,智慧也没有了。

佛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解除众生的愚痴,而完成智慧的解脱。没有智慧,或者说不用智慧,不修智慧,都不是修真正意义上的佛法,智慧解脱是唯一途径。《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的基础就是信,愚痴就是因为缺信。疑点一生,千里大堤顿然溃失。

由于众生愚痴缺信,认为财富可以解决生命中的一切问题,于是为自己拼命地积累财富,这不仅没有保护自己,反而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损害了自己。很多的人都这样讲,我现在要拼命多挣些钱,要是以后我生病了、有了事情怎么办?他不知道正是因为他处心积虑地去积累财富,才得了如是的疾病,才出了事情。

佛在这里说,有些众生处心积虑保护自己的财产,勤加守护,看到乞丐来到面前,心里不喜。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贪吝的缘故,不愿意施舍,总觉着不足,所谓贪得无厌,以至于虽然拥有很多钱财,但贪婪秉性所希求的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拥有,虽然家私万贯,其心却一贫如洗,与乞丐无分无别。你想一下,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很贫穷,哪里还会施与人呢?

财富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是一个心理感觉。几年前,新加坡制作了一个佛教生活片,叫《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说的是一个新加坡老太太,叫许哲,当时已一百零一岁,一天到晚忙着去老人院照顾他人,持之以恒。她的衣服是从垃圾篮里捡来的,一天只吃一点点东西,她并不富有,然而她却愿意去施舍别人。她虽然年龄已过百,然而她的心却很年轻。她拥有了自然给她的一切的美好,让她享受在其中,这个时候,她就富有四海。所以真正地谈富贵,是问自己的心灵是否是一个富贵者。

“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假如遇到环境逼迫不得已,而一定要布施时。这就犹如大家去拜庙,都往功德箱里捐钱,不放吧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放了心里很不舍。这不得不施的时候,叫“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心里万般的不愿意,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样,深感痛苦和吝惜。所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一毛不拔。

如果一个人一毛不拔,或者是心不情愿,迫不得已行施,他的福报从何处起?一切的福报便没有了种子。种子不具足,什么都不存在了。一切的资财,无非是维护人的正常生活。生活之余,便无大益,再有余量,烦恼便起。

从前有一家有钱的夫妻俩,天天吵架。隔壁有一家穷人,以砍柴为生,生活很贫穷,却过得很开心,彼此关爱。女的就说了:“他们这么穷的日子,怎么会过得这么开心?”男的就说了:“这还不容易吗,我明天就让他们吵架。”于是,他把一袋银元从墙头扔了过去。果真第二天,那边两口子为这个钱怎么花产生了矛盾,意见不一,就开始吵架了。可见得,财富不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让人生烦恼。

所以我们看到唐代的庞蕴居士,把自己的万贯家财都沉到江里去了。为什么啊?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烦恼。因此,他一家过着非常清寒的生活,让自己的富贵在一刹那全体打破。今天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乞丐把行乞作为一种职业,貌似贫穷,却非常的富有,家里可以盖房子、买房子,可以送儿子去美国留学,家里边有车,甚至要完饭了,专门会有车来接他。尽管他的财富多多,但他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乞丐,因为他不论是行为还是心理都是贫贱的。

凡是集聚资产而不愿施舍的人,大都是薄恩寡义,人情淡漠。总觉得周边的人只要跟他交往,就都在算计他的钱,因此在心中设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当他滴水不漏时,不仅是不愿舍财吝啬的问题,其实已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意义。吝啬即贪婪,吝啬即愚痴,吝啬即有害社会人群,所以,这里讲吝啬之人当堕饿鬼和傍生道。为什么会堕恶道?就是因为他突破了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不断地去突破道德底线,这个生命就是堕落的,就会堕恶道的。

我们看佛经的语言真是非常的生动形象。这里说:“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这把吝啬之人的心态刻划得惟妙惟肖。这样的人如果一直将这种个性带到命终之时,而没有任何的改变,他便生饿鬼道,或者是畜生道,落于三恶道中。这些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过程当中,由于往昔还在人间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殊胜的因缘,曾听过药师佛的名号,现在虽然在恶道之中,然而,阿赖耶识种子在藏识中现行,使得自己能暂时忆念起药师佛的名号,当下即知佛的功德广大无边,一念之间忆起,一念之间便解脱三恶道苦,还生人中。

这就是念佛的好处!因此我们要广种福田,广泛地把佛根慧种播撒下去。大家想一想,三恶道的众生怎样才有可能在突然间听闻药师佛的名号?这种可能大多是在人间开法会时,能够使恶道众生忆起。再譬如说,我们早课唱诵的药师佛圣号,也一定是通达三界六道的,因为法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我们的早晚课诵,恶道众生也会听到,以此因缘,恶道众生得到解脱。一句圣号,顿超三界,这叫风力所及,法被无边!凡是风吹过,把我们的声音带到的地方,皆为种子。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阵阵春风刮过来,药师佛摄持的佛根慧种就普撒人间!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庄严佛净土,在庄严我们这个道场的时候即有无量功德。诸如我们在这里上课,你家里人问你干什么去,你说去听《药师经》。这一句话你的家人听到了,种子就已经进入他的八识田了,这对他的未来际就有不可思量的好处。

吝啬会堕到三恶道当中去,如果在阿赖耶识的种子里曾经有过一念佛号这样的因缘,而能够忆念起药师佛的名号,一念之间便解脱三恶道的苦,还能够回到人间,并且还能够忆念起自己在恶道当中曾经受到的苦,都是因为自己往昔悭吝不舍的缘故,于是对三恶道生起强烈的畏惧之心。

“不乐欲乐”,对一切的声色玩乐不再生起任何的欢喜之心,而“好行惠施”,对布施产生极大的欢喜,踊跃参与,好善乐施。这时候,他的业就已经开始转了。好善乐施是从内心深处生起欢喜,不仅自己好行惠施,还能“赞叹施者”,对能够慷慨施舍的人也心生欢喜赞叹,进而将所有的一切都能够毫不吝惜地布施出去,以布施为乐。还能够逐渐地将自己的头目手足、血肉身躯都施与众生,更何况其他一切财物。只有彻底无我的布施,彻底的无我相时,才能够心甘情愿地舍出自己的身体。

我们谈五福临门,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终。在五福临门中,好德是关键。好德是富贵、康宁、长寿、善终的因。因为好德,所以才有其余四个福报。如果余下四个福报都具足,但没有好德,未来际一定是贫穷的,一定是疾病多苦的。因为好德只要一拿掉,就没有相续性了,就只能享往昔的福报,日后不可能再有新的福报了。

布施是六度当中的第一度,为修行资粮道的基础,本属修福的法门。修福德具足,资粮具足。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富人,我们就知道他曾经行过布施。看到贫穷的人,就知道他往昔是一个吝啬的人。我们常称吝啬的人叫“吝啬鬼”,就是因为吝啬与饿鬼道相应。

虽然这个人贪吝业重,但他若能暂闻药师佛的名号,便可播种在阿赖耶识田中。以佛的愿力使种子成熟,得起现行,便可脱恶趣苦,而且还能生到人间,得宿命念,引发智慧,了达万法皆空的实相,因此能翻以往贪吝之业,好德行施,直到将一切都施出去。这一个种子,用场可大了去了。这都是佛的愿力所加啊!

由于布施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其结果也大不相同。如果布施通达持戒,布施就不仅得富,而且得清净相好。贵是因尊重他人而得,布施了且能够尊重受施者,然后才能得富贵。何为布施通达持戒?就是布施的时候没有布施之心,施不作施想,施完了就忘了,完成的是心灵深处的持戒。这样,施的这个功德才是圆满的。如果是因施而生我慢,或者是施完了以后又后悔了,那就不具有施的功德。

布施的行为必达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一切诸法空相,此行可以饶益众生,净佛国土。因此,布施及布施的果报其利益极大,究其初发心动机,以及在行布施时所要维持的心力,都是由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的威神之力加被而得。因为有佛的愿力在,所以才有布施行为的维持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们作为世间的一个众生,如果不修药师法门,实在是太可惜了。

布施如果通达忍辱,其结果已是无畏施了。这就不仅是得富贵了,而是通般若解脱了。所以说,六度万行是每一位在人间的修行者,尤其是在家居士践行菩萨道必经的法门,可以一生勉力奉行。

反过来说,吝啬是因贪心而起,贪吝之因,也会明确地与果地相应。修行人要认清因果,不要觉得因果都是死后下一世的事情,其实是即因即果。你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是明年,可能是下一个月,也可能是明天就感果,乃至于当下就感果,你当下就在不断地塑造你明天的命运,你下一秒钟的命运。你要如此看待因果,不要把它推究给下一世。人在四十岁以前,大多还带着自己前世的业感。在四十岁以后,大量的结果都是今生今世所为,只是我们没用因果的观点来观察我们的生命而已。修药师法更是要言当下,即因即果。尤其是进入修行场地,与道场寺庙打交道时,我们更应该多多奉献,上供下施。如果占了庙里的便宜,那果报会放大许多倍。

布施是小乘转大乘道的一个标志,亦是大乘道的基础。大乘是以济世救众为宗旨的,大乘的布施是不容易做到的。你说我把钱送给你,还不容易吗?不容易,因为他不一定要你的钱。这里讲一个故事。

当年释迦佛在印度说大乘法,佛的弟子舍利弗听了后,心中生起无比的信心,心生欢喜,决心要修大乘法,决定走出寺院,广利有情。他发了一个愿,只要众生需要,他便奉献一切。他心念一起的这一刹那,大梵天主就知道了,然后派下来一个青年,去考验舍利弗。

舍利弗刚一出寺庙,走到一个路边,就看到一个青年正坐在地上哭。他便上前去问这个青年为何哭泣?青年说:“我妈病了,需要药引方能治好她的病,否则她就要死掉了。可这个药引子太特殊,实在无处可得,我没有办法去解救她,所以在这里哭。”

舍利弗问:“是什么药引子,我来帮助你。”青年说:“是要发菩提心的人的一只眼睛。”

舍利弗说:“我就是发菩提心的人。”说罢用手取下自己的左眼说:“不要再哭了,就拿着这眼睛赶快去给你母亲做药引去吧!”

这个青年愣住了,说:“你这也太性急了吧,我话还没说完呢,我要的药引子是右眼,而不是左眼,你摘错了。”

舍利弗当时一愣,想到自己发的愿心,一不做二不休,帮人帮到底,索性把另一只眼睛也摘了下来。

这个青年手里捧着两只眼睛,一点儿感激之情也没有,看了以后还说:“这哪能给我妈治病呢?我妈要的是高贵的菩萨的眼睛,像你这样没有道行的人的眼睛是臭的,吃下去会吐的,这怎么能用呢?”说着就把眼睛抛到地上,用脚使劲踩。

舍利弗此时心里难过万分,感慨做大乘菩萨可真难啊!看来我是修不成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修小乘吧!

这时候,天人现形说:“舍利弗你真了不起啊,能发如此菩提心,救度众生,你切莫退转。我是来告诉你的,你要度的众生,就是如此心态,你要有所准备。”舍利弗听后感慨万分。因为是梵天要他的眼睛,所以舍利弗的眼睛瞬间恢复。

我们看下一段。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释迦牟尼佛接着告诉文殊菩萨说:如果在世间的一切有情,曾经在他生命流转的过程当中,皈依过三宝,在佛法中修学,但是不能够持之以恒地信受奉行,时间一长便持不住了,而坏了种种的戒行。

尸罗是多含不翻。简单讲就是戒,但又不全等于戒袁还包括戒行后果。如戒后可以止身语意三业,可使戒者得清凉,因此,尸罗有清凉意。《大智度论》中说:“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这也是尸罗的一个含义。尸罗还有能平险道之意。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以前,阿难尊者问释迦佛,您老人家走了,我们以谁为师呢?就是我们依止何处呢?阿难发问的意思是再推举一个能替代佛的人,来承担如来家业。佛此时深明阿难的意思,知道他还在心外求法,所以,回答他“以戒为师”!佛是在告诉他,要完成的是心灵的革命,到心灵深处去找修行的法门,不要离开你自己的心而到心外去求诸法。佛说的以戒为师,就是针对阿难这种心外求法的人说的。你如果总想依赖环境,依赖别人,总不向自我革命,总希求外在能给自己带来方便,带来帮助,这是不能成就的。阿难就是一个事例。阿难是佛堂弟,因为有了这个外在的依靠,使得阿难直到佛涅槃也没有见性开悟。所以,最后佛在这里教导他及佛身后的弟子,返还到自己的心灵,以戒为师,自悟自醒,自作自受,自因自果,完全建立起自我解脱的方式方法。

坏了尸罗就是坏了戒体戒行。“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的人虽然他自身持戒没坏,但是坏了僧团的轨则,这为破集体戒。你想一想,这种人是不是很自私啊?僧团仪轨是集体戒,是修行道场共同的戒。自戒未破,然破集体戒,大家说自戒和集体戒孰大孰小?每一个人的行为大不过整体,就像电影《英雄》片中所说的“赵国大不过天下”,是一个道理。整体的利益一定是在个人的利益之上的,如果你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整体的利益之上,你的戒又有什么用呢?不坏自己的,坏集体的,后果当然更加不好。

“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的虽然自己的戒没有破,集体的戒也没有破,但是毁正见,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就是邪知邪见。邪见最明显处就是不以因果的法则对待万事万物,不信因果,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感得一个结果,看不到自己一切的言行都是种子。或者说,嘴上讲的都是因果,但不去观察此时此刻自己的行为会感何等果报,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因果之外,这为毁正见。正见一坏,坏得更大,从根本上信的问题都动摇了。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弃多闻是今天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弃多闻比毁正见罪业还大,这是层层深入的。弃多闻,偏执一门,不能全知佛法的广大无量。一切经典都是大般若智慧所生出,因此众生要用智慧与之相应,才能解脱。智慧解脱是佛法的根本要义!

“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弃多闻者得少为足,不知般若的广阔,不愿听师父指点,所以于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无法了解诸佛的深义。佛所言法,妙义重重,深广如海,如果不是多闻,怎么能够解悟呢?一切佛法皆由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入佛法的实相。

佛所说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对佛所说的一以贯之的真理不能解了,是由于自己不愿意去学习尧去参悟造成的。为什么不愿意去了解呢?因为只要了解了佛法,了解了佛的真理,就要剥离自己,改造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世人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不愿意碰自己,所以弃多闻。能不能不动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而修成佛呢?那肯定是不能的!所以弃多闻的本身,就带有保护自己的意思,不愿意将自己的假面具拿掉。这个时候,就把佛法变成了为学日益的学问,连道家所谈的为道日损都达不到,这样越学我执越多、我慢越重。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回复于自然天地之道,而佛家说天地都没有,自然都没有,一切都是空的,都是众生的一心所显化出来的,哪来的我?还有知识、学问这么多的东西作为负累,放到身上,岂止是三座大山!我们修行佛法,到底是修的加法还是减法,我们要对自己进行一个检测。

佛法以文字般若为方便,你必须不断地进行观照,进入观照般若,而生实相般若,从实相中才能生出方便般若。有了方便般若,你才能够度众生。有了方便般若,你才能给众生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统统需要众生自己得。自己喝水,自己解渴,别人是帮不了的。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想想,如果你弃多闻,对自身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种伤害!如果说我不需要多闻,只是怎么样就可以了,这个本身就决定你就没有可能成就。因为佛法浩如烟海,如果是你认为的那样,佛当年就说一个法就行了,何必要说八万四千法门、要说三藏十二部这么多的经典呢?就是因为每一个众生根基的不同,同时还有阶段性的不同。佛在早期说四谛十二因缘法袁说给缘觉、声闻乘听。佛在《心经》中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又把四谛十二因缘给否定了。那你说这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佛说给修大乘菩萨道的人听的,这又深入了一个层次。修行就是不断地在觉悟的过程当中觉非。犹如我们现在教小孩子一加一等于二,等到他学到高等数学的时候,就得告诉他一加一不等于二,就推翻了他前边的认知。对于佛法,你说你只是少量的闻了一点,就知道了它的全部,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弃多闻比毁正见还厉害。因此,我们今天对佛法的认知要有正觉正见,要用智慧和佛去相应,才能够解脱,才能契入佛经深层的意思,了达佛义。经典是佛修行的实验报告。《地藏经》是佛告诉我们地藏菩萨修行的实验报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佛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修行的实验报告,现在说的是药师佛修行的实验报告。什么叫实验报告?就是说我就是如此这般修成的。三世一切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这是宇宙间的根本大道,三世不易其说,三世不会改变的。

“有虽多闻,而增上慢”,有的虽然能够多闻,但是会生慢。弃多闻的业障比毁正见严重,增上慢的业障比弃多闻又更进一步。何为慢?就是高傲狂妄、自以为是,自以为很了不起。何为增上慢?就是未证言证,尚未证得果位,而自以为已经证得。其实增上慢一起,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众生。如来者如其本来,当认为自己是什么的时候,根本什么都不是。

因多闻而有一定的感悟,然后依次是悟道、见道、证道,这是有层次的。悟道是:我理解了,原来是这样的。证道是:满眼看过去,“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连“原来是这样的”认知都没有。很多人听闻了佛法以后有所感悟,有所悟道,就将这个悟道误以为是证道,因此起增上慢,这便是“误”道,这是多闻者最易犯的毛病。我们定当在修行的过程中,自警自省。

佛法以文字般若为方便。多闻而慢者,只知咬文嚼字。我们在社会上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你要一谈佛法,他简直像一本佛学词典,你说什么他知道什么,但是,佛法归佛法,做人归做人,说理和做人两张皮。因为知道了很多,自闭其明,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人目空一切,不知道一个修佛者应该身体力行去做佛教的实践者,而不是一个理论家。若把佛法仅仅当成一种理论来研究,这是说食数宝,不能得真实的法益。一切佛法都是心灵体验的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伪,不尚空谈,但须实修实行,方有真正的证悟。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因为增上慢,而蔽盖了智慧光明,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认为他人不好。由于只看到自己的好处,所以看别人一概不好,因此,总是起一个对立心,认为别人不对,总在批评指责别人,这已经有业了。由于批评别人的心变成了一种习性,偶遇正法,即便到了正法的道场,他也会批评一番,诽谤一番。这时他就麻烦大了。如果总是觉得自己完美,比别人强,总是认为别人不对,去批评别人,乃至于去批评正法道场的时候,这种人就为魔伴党了。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这类众生不了真谛,由邪思维而起邪行,不仅自修,还拿来劝人害人,不但自堕地狱险坑,还使无量亿数有情堕于三恶道,辗转无穷,永无出期,痛苦无边。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日常法师在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说,这么多的佛菩萨到了末法时期,为什么不来呢?难道是佛菩萨不慈悲吗?不是的,是佛菩萨没来以前,先算了一笔帐,结论是来了不够本儿,度上去的少,而因他存在,众生起了种种的知见诽谤,堕落的多。在人间倒驾慈航的菩萨,你瞪他一眼就有罪业了,还要说什么吗?什么都不要说,往下堕太容易了。所以佛菩萨不来,正是佛菩萨的慈悲。

“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上面所说的这些行为,一个初期的修行者太容易犯了,这皆是造了无间罪,要堕三恶道的。如果造了如此罪,在他阳寿未尽之前,听闻了药师佛的名号,便能舍弃恶行,修种种善法,能使他不堕恶趣。你看药师佛的法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好好地修啊?也不要说往昔了,就说从修行到现在,我们犯了多少罪孽?所以,药师法我们应该努力地好好修行。

我们在世间会看到很多人造了诸多的恶业,却还能活得好好的。这种人还以他自身的经历反问说:“你们说因果,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可见你们的观点不对。”极力否认因果的存在。大家想一想,并不是没有因果,而是他也不知道曾偶遇何种善缘,是哪一位佛菩萨在托着他,全然不知药师佛及诸佛菩萨的广大愿心,以无比慈悲之力给予的护持。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切不可起任何的慢心,而应常生忏悔心和恭敬心。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假如更有一类刚强众生,虽然在世间听闻了药师佛的名号,但不能即刻舍弃世间的种种恶行而修行善法,那他依旧会堕到三恶道中。这个时候,以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的威力,会令药师佛的名号现前,让他听到药师佛的名号,会使他在三恶道命终之后转生人间,并且因佛力加被,能够忆起前生堕落因缘,于是起正见而修多闻精进。

所谓的佛不能转定业,就是他的定业已成熟,他一定要堕恶道中,去受三恶道的报。在三恶道是无法谈及修行的,必须是要回到人间。在轮回的过程当中,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生,才因佛力的加被又回到人间,并且能够忆起生前堕落恶道的因缘,因此起正见,多闻精进遥这对所有的众生而言,是多么的殊胜啊!这就是说药师佛的种子不坏失。所以,我们在这一生要把这个种子,在自己的生命里,以及在他人的生命里边好好地护持。这就是播种,在未来际要有一个善果。要是有了这个种子,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种子,面对茫茫的业海,当然是可怕的了。

这里讲“善调意乐”,所谓善调意乐,就是定慧等持,保持一种良好的修行状态,不是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还很善于娱乐,修行娱乐两不误。所谓的善调意乐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张有弛,要会调柔自己的生命,保持定慧等持的状态,有定性的人格,潇洒自在而显发智慧,以慧力观察甚深因果。

定性一出现的时候,人要放松。如果不放松,慧是出不来的,无法从你的生命当中,产生潇洒幽默的解脱感。佛法一定不是愚夫愚妇那样得的,绝对不是板着面孔得的,因为最后谈解脱的时候,如果不和禅法相连,你得不到大圆满,你得不到佛的究竟。

释迦佛在传禅法心印时,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拈花示众,众人不解,不会佛意,唯有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将法传给了迦叶。因此,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传法时没说一句话,而是以心印心,这需要两颗生机活泼的心才能以心印心呀。如果是两颗僵死的心,谈什么以心印心!或者说,佛的心是灵动的,印心的人却是僵死的袁那是印不到心的。所以,必须是一个灵明的心才能够接佛的法,才能去会佛的深意。

所以,修行要保持定慧等持的状态,不偏执,不要板起面孔来当一个修行人。偏执对自身和别人都是一种伤害。如果有慧无定便流于掉举,有定无慧则落入昏沉,所以要定慧等持。修行时不偏执,方为善调意乐,由于定慧调均,所以“便能舍家,趣于非家”。既能舍家,则能出家。因为能看清更深远的因果,所以能够舍弃现有的业障,而进入清净的觉地。

出家有四种状况。一是身虽出家,心未出家,心比俗人还俗;二是身未出家,心已出家,五戒十善,饶益众生,都做得到;三是身心俱出家,完成修行的圆满;四是身心俱不出家,这就是俗人。

出家更深层的含义,即出烦恼生死之家,而入如来法王之家。因此,修定慧是断生死烦恼的因。

“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这些都是因药师佛的愿力所加被,能够使恶道众生,舍恶向善,渐入三摩地,取证佛慧,能够解了佛的甚深法义,不会因为多闻而生增上慢,不会谤正法,更不会遇到魔伴。魔伴一定是无孔不入,所谓心魔不起,外魔不侵。看你有问题,魔才来扰你,才来毁你的道心。

如果你修了药师佛的法门,按照上面所说的,一点一点地修上去,逐渐地修诸菩萨行,入了菩萨行门,圆满起来就比较快了。你在行的过程当中,摸爬滚打,不断地实践,已经有了很多的心路历程,这时再去谈佛法的正知正见,再去看佛法,你就知道佛法说的是什么了,你就和佛法心心相印了,并且没有了时空的差距,任何一本经典你读起来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就如同释迦佛在嘱咐你,所以你能够速得圆满!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代表。此处,释迦佛又叫文殊菩萨的名字,这是强调听佛经的时候要用智慧。佛告诉文殊菩萨,若这个世界一切的众生吝啬,不愿意施舍,寻财无厌,又妒嫉,他的果报是什么呢?造下自赞毁他之罪。妒嫉就是不能忍受别人比他好,只要别人比他好,他马上生诽谤之心,不是赞叹,而是诽谤,自赞毁他。这个心态都是因为目光短浅、愚痴、心量狭窄所造成的。当人妒嫉心出现的时候,人伦应该具有的亲情、朋友关系,统统地可以被他打破。只有畜生才不论人伦纲常袁所以要堕的方向也是极其明确的。人不讲亲情、没有人伦、不讲朋友、没有仁义礼智信,等待他的就是畜生道。

自赞毁他之罪,因妒嫉而造下。《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在这点上,中国文化和佛法的因果观点,看法上都是一致的。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如此行为,当堕到三恶道中,无量千岁受许多巨大的苦报。等诸多的苦报受完以后,又来到人间,还要当牛做马,被人用鞭子抽打,又被饥渴逼恼,又常常负重长途跋涉。

曾有个纪录片,讲牛是如何从蒙古运到西藏的,看了以后,给人的感觉是惊心动魄。把牛装在大卡车上,经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能运到西藏。牛是一种非常胆小的动物,它在颠簸的过程中,蹄子深深地抓着车,以至于蹄壳都被抓掉,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的指甲被抓掉了。然后这一周,牛忍饥挨饿,一直在颠簸之中,最后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看见前边有一条河沟,看到水的那一刹那,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了,结果摔死了。

我们上菜市场,看到卖的活鱼、活鸡,都是乱蹦乱跳,到处挣扎。你想想,那是怎样的生命?它的生命是如此的凶险。你感受一下,假如那是你,是个什么状态?当我们这样去体量的时候,势当对三恶道生起巨大的恐惧,以此来警醒我们生时的言行。你不要造那样的业,你不要去感受那样的果啊!

等终于熬出头,成为了人,却出身下贱,做人的奴婢,受他人驱使,没有自由,这是往昔嫉妒的果报。时常被被饥渴所恼,这是往昔吝啬的果报。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昭彰,因果难逃。在如此三恶道的果报之中,如果往昔曾闻过药师佛的名号,因此而种下善根善种,以佛无比的大愿,如春雷般激发其种子发芽,而使八识田中的善根慧种得以现行。猛然回头,知无量无边苦果皆因自己往昔的无明贪吝而招,因而起大觉醒、大忏悔,使往昔正报残缺,得今日诸根完具;往昔愚痴困顿,得今日聪明智慧,并以智慧之心,“恒求善法”。这一切都是由于药师佛的愿力,尤其是第六大愿、第七大愿所达成的。

求善法的前提是知善法。有很多人在这一生当中去求善法,真像李清照说的那样,寻寻觅觅,但结果是冷冷清清。为什么?因为没有种下善法的善根,所以恒求善法,却没有求到。求善法的前提是知善法,知善法的前提是不缺善根、福德、智慧。因此在世间懂得恒求善法是大福报,这是能给生命带来根本利益的。

以药师佛的愿力,不仅能够恒求善法,还能“常遇善友”。何为善友?不是顺着你说话的人是善友,不是依着你的脾气讲话的人是善友,而是能引你向上、不断地垒起智慧与道德堡垒的人为善友,不断地说你不对、然后不断地让你提高人生境界的人是善友。何为恶友呢?能引你向下,放弃道德行为,不断地使你突破道德底线,令你对正法生起种种的疑惑而一路下滑的人为恶友。

常生正见,以正见皈依三宝,自然不会落入魔的罥网。何为正见?向心内求为正见,心外求为邪见。以正知正见皈依三宝,皈依那一刹那的种子是怎么播撒的,极其重要。所以,你不要认为劝一个人皈依就是一件好事情,你得看他的种子是什么。你首先给他播一个正知正见,然后,他要不要皈依,他应该不应该皈依,这是要因缘具足的。你要做智慧的体量,你要对他久远的生命负起责任,而不只是眼下。

“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这个壳说得是非常好,如卵生生命,在孵化的过程中,封闭在蛋壳里,黑暗不见光明,愚痴无知无识。卵生生命,无明之壳是有形的。人是胎生生命,虽然没有有形的无明之壳,然而犹如蛋壳里的生命一样,被包裹在无明烦恼中,不得解脱自在。人的生命本是天然真性之气所化生,然而被父母的欲望所牵引,产生第一层的蒙蔽。又随着后天诸多的习惯,产生喜好和染著,于是又产生了第二次的蒙蔽。人的无明之壳是无形的,所谓破无明壳,就是回到先天一气,然后去谈超越。在儒家讲明明德,明善复初,也是这个意思。

众生在无明烦恼之中,看不到任何的光明,不知生命的方向,不得解脱自在。如遇佛法,便可破无明壳,见大光明。问题是,这个壳,佛法是可以破的,但破完了以后,你的生命还在不在。比如说,这个鸡好可怜,一直在蛋壳里,我们好心把壳磕破,让鸡出来,结果必然是鸡死掉。当它超离了本有的物质形式以后,就活不成了。犹如大家都说西方极乐世界好,无量光无量寿,请问你的眼睛,你的生理功能能不能接受那种无量光明?不行啊,不是你现有的这个生命形式能去的。人要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须把你的心灵彻底地从业力下解放出来,然后无比广阔的空间才可任你去遨游。

佛法可破无明壳,见大光明。由于破了无明之壳,使生命放大光明,所以使烦恼河永远枯竭,而不是相续不断地烦恼,造诸恶业,在轮回中永无出期。只要有黑暗,你便有痛苦。你有任何一点心灵黑暗的阴影,都是造成你痛苦的根源,所以只有破无明壳,方能竭烦恼河。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否则,任何的方法对你都没有用,你就依旧在烦恼之中。

烦恼河是由贪、嗔、痴组成,能使众生漂流生死,喻之为河。戒、定、慧可以竭烦恼河。戒、定、慧就是面对众生的贪、嗔、痴而树立的,因为你有贪、嗔、痴,所以佛教才有戒、定、慧。无明烦恼不断,则生死轮回不止。若是破了无明壳、竭了烦恼河,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超生死、证菩提。对每一个生命而言,这是修行的基本大方向。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辗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魇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辗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释迦佛接着往下说,曼殊室利,如果是一切有情,违背常情常理,颠倒是非,强词夺理,这叫乖离。不去看佛法的道理是怎样说的,古来的高僧大德或者圣贤是怎样说的,就自以为是,不按常理,自起知见,不是道的理,而是他自己的理。

有人对我说,你说小偷他容易吗?风里雨里的,还得防着警察,还怕人发现,这一天提心吊胆,还不知道能摸着几块钱,你得让他生存呀!这话听起来好像不被偷就是一个很不慈悲的人,抓到了小偷你都觉着自己有犯罪感。你说我犯了一个罪,就是因为我没让小偷偷,你说这道理能说得过去吗?这就是乖离,违背常理。

现在乖离的事情可就太多了。我挣钱有错吗?挣钱没错,但是图财害命那就有错!就像前不久发生的奶粉事件,你不能说它的产值每年是多少,给社会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那是拿孩子的生命换的!这些东西能做吗?尽管是经济发展了,但它背后带来的恶果是不可思议的。说这样的话不合道理,就叫乖离。

乖离还有另一个概念,叫两舌,说离间语。比如说,我觉着你这个人挺好的,不像某某说的那么差,“偶然之中”就把别人垫出去了,别有用心,这就是两舌。要不然就说,你这件衣服多好看,谁说不好看了?你马上心里就起疑,肯定有人在背后说你,你马上就想到周边的人袁无缘无故是非就生起来了。这两舌的水平,搬弄是非的水平都是极高的。去揣测人的心理,然后去说这种话,这就叫乖离。说离间语这种恶因,一定会感招恶果的。

乖离者一切所谓的道理都是依贪、嗔、痴而起,顺我者贪,逆我者嗔。此贪、嗔皆起于无明痴,贪嗔痴三位一体,于是内起贪、嗔、痴,外显杀、盗、淫,身、语、意互相恼害。所谓乖离是与和合相反,与以和为尚的僧团行为正好相反。所以,才会“更相斗讼”,彼此之间产生斗争是必然的了。因为我贪你嗔,就开始搞了,然后再来一个无明的跟着瞎搞一气,越搞越乱。这就是说,在社会群体里面,如果没有一个道德水准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时,斗争就在所难免。就像今天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学术思想,没有一个合理的价值观,起斗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能坐下来,有共同的信仰,去研习佛教,去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有多大的福报啊!我们可以避开社会间的纷争,然后开辟一片净土,有一个修行学习的空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之所以会斗讼,就是因为各持自己的一己之见,而不是言宇宙大道、自然大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所谓的道德标准问题,如同我刚才讲的说“小偷容易吗”那个例子,是非善恶不在同一个标准上才会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天的社会大力弘扬儒释道的精神,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心向内收,圆满人生,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和谐社会。

“辗转常为不饶益事”,不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常常都是伤害众生的,而不是利益众生的。比如说,我若有权势,必对你正面打压。我是你的上级,我就压着你,我看你怎么办。有事没事找你的麻烦,让你过得很不舒服,这为阳害。那么,被阳害的人怎么办呢?那就使阴招了。正面我肯定不行,因为他是上司,我拿他没有办法,那我就用智巧去害他。比如说在下边造他的谣,给他更高一级的上司递一封诬告信,等等,这就叫阴害。阴害、阳害,我们在社会上会遇到很多。

或者是诏告山林、树冢等神,来杀害众生,取其血肉,来讨好供奉药叉、罗刹等鬼,来断怨家的命。过去在解放前,就有这样一个行当,专门有人偷小孩子做药引,祭祀鬼神,不惜去杀害阳间的生命,这是非常残忍的。

或者是写上冤家的名字,或画上他的形象,以恶的咒术来诅咒他。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在拜马尔巴为师以前,就是用咒术把很多人咒死,造下很多恶业,直到遇到佛法,米拉日巴才从恶业中解脱。

或者是用魇魅蛊道,魇魅便是睡梦之中,被鬼压到身上,动不了,叫不出,半天才挣扎过来。这其实是一种鬼,专门吸人阳气的。

蛊是毒虫,蛊道就是拿毒虫加害于人。这在中原地区不多见,在云南、东南亚一带有很多养蛊的人,其方法是抓来剧毒的虫类,如蜈蚣、蜘蛛、蝎子等等,将这些毒虫放到一起,把它放到器皿里,用符咒将器皿封起来,让这些毒虫在里面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那条虫,就含一切的毒,就是毒中之王,已成精。然后再用符咒的力量来控制这个已成精的毒虫,令毒虫去伤害他的仇家,让对方生病,或者令其死亡。

或者是用咒术将尸鬼咒起,使用种种手段与冤家作对,“欲断彼命,及坏其身”,想要断冤家的性命,毁坏他的身体。

在人世间,如果是碰上以上这些凶险,就不是简单的得病概念了,比得病更加可怕。然而,世间的一切众生,碰上了这些事情以后,如果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这一切的恶事都不能够加害于你。所以,时常念药师佛的名号,来护持自己以及你周边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一切的人事发展,你周边的冤家、想坑害你的人,都会逐渐地因为你念药师佛的功德而生起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于你,没有任何的损恼及嫌恶你的心,每个人都非常地欢悦。被别人加害的种种,自己所要受的魔法,都不起作用了。

修药师法会令周边的冤亲债主得到转化,而且是正面的。比如说我现在工作环境很不好,总有人来坑害我,总有人来踩压我,那我修药师法。修药师法不是怀着强烈的嗔心说:药师佛,你把他打倒!不是这个概念,而是使得他转向。本来他是要加害于你的,但由于你修了药师法,使得他起慈心,不再加害于你。你要坚信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药师佛的愿力呀!这是药师佛往昔发的愿,他已经因此成就东方净琉璃世界了,你只要不缺乏信心,这一切就能够达成。

由于听闻了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一切恶事不仅不受,还能够使恶鬼恶人转念起慈心,与人欢乐,成为善鬼善人,不相侵害,而能互相饶益,将彼此斗争、尔虞我诈,变成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和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见,药师法门对于现世、现实来说是多么殊胜!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馀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这一段太殊胜了,我们每一位修行者,殷切希望这样的结果。这段经文说,药师法不但可以消灾延寿,且能助人临命终时往生佛国净土。并且是当你修西方净土没有修到位的时候,药师法可以助缘,作为你的助力,帮助你完成。你看药师佛的愿力真是无比广阔,他几乎把所有人间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包含在十二大愿里,去加以解决。

四众是指在家出家的男女。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即受戒的男女修行者。

八分斋戒。分者,支也。一、不杀;二、不盗;三尧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伎唱;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前七分为戒,后一分为斋。大家通常认为吃素为吃斋,这是不对的,吃斋不仅是吃素,还包括过午不食。八分斋戒,包括没有受戒的在家居士也可受持。这八分斋戒实际上也是为在家信众而设立的一个方便法门,在家信众会因修持八分斋戒,而感无量修行乃至出家功德。

不香涂身,我曾对我周边的人说过好多次,不要用香水。因为香水的气味刺激了鼻识以后,是要感畜生道的。尤其是有一些人用香水用惯了一个牌子,一用几十年,这个味道就深深地凝固在其思维中。鼻识是有记忆的,乃至于多少年以前闻过一个什么都有记忆,提起来都会心生欢喜。这很可怕。六根染六尘,这一定在六道当中轮回。

不坐卧高广大床,不仅是说不卧高广大床,这里面包含着不倒单,所以说不坐卧。不卧高广大床,是让你睡觉的时候也不要散漫。一张床只有八十公分,你几乎连翻身的可能性都很小,让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完成生命的全体摄持。

已受持五戒者,也可于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之六斋日,持此八分斋戒,或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受持八分斋戒,这个时间段受持八分斋戒,功德殊胜。这三个月也是我们辟谷的最佳时机。为何此三月殊胜呢?佛经中说,此三月中,四大天王正巡察至南瞻部洲,刚好他们巡视到我们这里,持斋修福者功德加倍于平常。

这里所说“或复三月”就是指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于八分斋戒,受持学处”。因在世间受持八分斋戒的善根功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处听闻正法。“而未定者”,此未定指两者:一者,善根未定,善根福德未得圆满至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为资粮道不够;二者,自心犹豫,心生怀疑,就是信根不具。心生怀疑的本身就说明其善根福德资粮不具足,还差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听闻了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会有八大菩萨来接引他。这八位菩萨以神通力从空中而来,指示他随缘往生东、西方净土的道路。在净土中,有种种不同颜色的香华,众宝莲花,在此世界受生,不需父母胎养,以莲花作为衣胞,转胎生为化生,此生命从根本上清净佳妙,从莲花中自然化生。

从莲花中化生,生命便超越了现有的维度。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临走时一定有瑞相。有同修问,高僧大德可以自主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就不需要中阴解脱法乃至于周边人的助念呢?千万不要这样想。譬如说有一位高僧大德,我们明知道他往生了,但是大家也一定要助念,这叫广结善缘。有很多的法师在临走的时候,需要助念,因为人在临终中阴,四大分散的时候是痛苦的。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如果有大家的助念,能坚定他的道心,他会生到更高的道上去,他会走得更加自在,我们何乐而不为。大家也因此结了他的缘,他也因大家而受益,这是多好的因缘。这是双向收益,大家千万不要错失善缘。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馀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正。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这一段说,或者有修行者生前听闻了药师佛的名号,其福德资粮没有具足往生东方或者西方净土,而生到天上。此人可能并没有真正地修药师法,只是偶尔听到药师佛的名号,诸如我们每天上早课,药师佛的名号偶尔飘进一些过往行人的耳中。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这期生命结束后会生到天上。往生到天道只是一种有漏的果报,等天福享尽,还是要堕落的,依然在轮回之中。但如果是曾经修过药师法的众生,或者是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者,生于天上,由于往昔修药师法的善根不坏失,因此当天福尽时,不会堕到三恶道中,还会生到人间,或者为转轮圣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

以修福寿为终极目标的人,往往是修到中天去。天道是六道当中的最高一道,可以随心所欲,天福受尽时会出现五衰相,比如说衣服垢秽,头上的花冠凋零,腋下开始出汗等,人迅速衰老。由于天人造恶业更甚,大多天人都是要堕到三恶道中去的。天人有神通,可以预知自己的下一世将堕恶道。如果是堕到三恶道,就会看到那个油锅在等着他,那个刑杖在等待着他,或者是那个畜生的母胎在等待着他。这对于天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落差,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恐怖,他在往下堕的时候,会生起极大的恐惧。而如果他是一个修行人,修了药师法,这个时候会保证他不堕三恶道。药师法实在是太殊胜了!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没有知觉。如果等你一脚踏到三恶道的门前时,有人提醒你说,哎,你不是曾经修过药师佛的法门吗?这一念忆起了药师佛,就从三恶道逃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所以说,不要轻看了这句话,轻易地就把它放过去了。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说,这句话实在太重要了!等到你天福享尽,还会生到人间,不会堕到三恶道去,这实在是太保底了。就为这一句话,我们都要好好地修药师法,不得了啊!因为谁都不敢保证这一辈子一定能修到彻底解脱,万一你把福报做得很大,最后生到中天了,怎么办?就是赶紧地修药师法作为后边的保底,让你一千年天福享尽以后,还会生到人间。或者不生到人间,而做转轮圣王,统摄四洲。就像四大天王,做天官,威德自在。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讲什么?我说在讲《药师经》。他们一脸茫然,显然从未听过药师佛的名号。这也是因缘啊!由于环境所限,我不可能跟他多讲药师法门的好处,他只是听了一下,即便这样也总比没听到要好。只要他接下来问我,我就赶快地再重复一遍药师佛的名号,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再强调一声。即便是再也没有多说话的机会了,就这样强调一声,一粒种子也给他播下去了。所以不要轻看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修药师法的因缘。

转轮圣王共分四种:第一种是金轮王。在天道,我们去看他职位的高低是通过其服装来辨别的。犹如我们在看宫廷里的官员,只要一看到他的帽翅,身上的披戴,你就知道他是几品官,这是仿的天道。中国千百年来的帝王制度就是仿着天道来的。金轮王金盔金甲,他能够统摄四大部洲,在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洲游历。第二种是银轮王,他所掌管的是南、西、东这三大部洲。第三种是铜轮王,他所掌的是南方和东方两大部洲。第四种是铁轮王,他掌管的是南方这一部洲。

之所以称为轮王,是因为他生时有轮宝。轮王具足七宝、千子,能以威德感化四天下的有情,使他们修十善道。何为十善道?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痴。此为十善,十善的反面为十恶。轮王可以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中。我们说某个人十恶不赦,就是这些善事他全都没有做到,不赦就是不能得到天地的护佑,不能得到赦免,一定要有报应的,所以叫十恶不赦。

下边说“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或者生在帝王家,或者生在修行清净的人家,或者生在正信尧正行的居士家中,或者生在有学问、尊贵的大家族中,而且是衣食丰足、财宝无量、相貌端严、人见钦悦,内在聪明智慧、知书达理,外不失威猛尚武、降妖伏魔的精神。此等人,一方面因自修善行,而另一方面便是药师佛的功德愿力所感。你说我想聪明、智慧,想生得漂亮一点,吃保健药品,往脸上涂化妆品,这都是外在浅表的,统统为心外求法,最根本的是在内心深处用力。

世人通常没有智慧眼,看不到修佛信佛的好处,只将好处盯在物质利益方面。很多的人在问修佛有什么好处?修佛有大好处,但不是世人所要的,世人所谓的好处就是得到物质、金钱、名誉等。求物质利益之心过多为贪。贪者便“蔽聪明,坏心智”,其人生的大志向就不能够立起来。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试想是有钱好还是有智慧好?那当然是有智慧好了,有了智慧生命可以得到解脱。有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得到的物质利益是用坏智慧善根换取的,怎么样?那肯定是不换的。最主要的是,你看看这世界上真正大智慧的人,有几个穷人?有几个是智慧具足,却穷得稀里哗啦的?这样的人没有,除非他不取,要做潇洒的神仙。

有一些大居士把自己的钱财全扔了,说是供给龙王,他们怕被这些外在的物质所负累。真正的取财是以大道而取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财是可以取的,但不可违背自然之道、人伦之道。如若违背,那一定是要受报的。你说很多发财的人没有受报,那一是时候没有到,二是没有连贯起来去看,他的疾病以及灾凶有可能就是因为前边取财而得的。尤其在末法时期,大量的人处在花报之中,当世报,此生事此生报。在民间经常说,“发财有期限,倒霉就不轻”,这就必有凶险。如若遵从自然之道,不违背天理,不拂人情,就会财如长河,绵绵不断,福及子孙,泽被万物。

这里,药师佛是在教导世人,生财有正道。

希望大家修行佛法要在理上搞通,然后落实到行动之中,两者不可偏废。理上搞通,你的行为才有依据。整个的修行过程,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用于我们生命的实践。把你明白的佛法的道理,熟悉地用在你的行为之中,这就是修行。道理并不难懂,佛是说给人听的,正常人的智慧都能够领悟。你说你理解不了,那是业障,并非是智商,是你业力深重而没有达到。当你在理上辨析清楚以后,一定要落实到行为当中去。修行就是修正你的行为,用佛陀的思想、理论来指导你的行为。落实到行为之中,再不断去明理,这样理就更加透彻。所以,理入和行入两者不可偏废,要相得益彰地往前走。

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国整个的文化基础都是这样的,所以中国人修行的基础应该是很好的。治理国家,确立整个社会的世界观,要以德为本。德的理论转化成德的行为,要用礼来彰显。孔子所言是治世的方法,其实也是每一位修行者应该遵从的。它既可以拿来修身,也可以用以治国,这便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这一段最后讲不受女身,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女转男身,从修行的概念上讲,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