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中国
15304400000029

第29章 江西·山水悠悠

庐山

江西的山雄伟博大,带着一股阳刚之气,江西的水清幽灵秀,有一股阴柔之美。流连于山谷,嬉戏在河边,看着那一幢幢古朴的老民居,以及旷野碧水上漂浮着的那几叶扁舟,一股余韵不绝的诗意顿然填满胸襟,不禁让人感叹,山水悠悠。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的瀑布是人们最热切的向往。庐山的瀑布,庐山的水,有一种独特的韵致,它们深藏在诸峰、山间,犹如一幕幕从天而降的玉帘,令人迷恋。在庐山的众多水中,三叠泉最为著名。

三叠泉毗邻含鄱口,要想看到“飞流直下”的美景,需要沿着入口的小径,跨过小溪,最后再走过五老峰下长达千级的台阶,才能看见瀑布的全貌。不过,即使走过如此长的路,也不会疲倦,你可以悠闲漫步。两边参天的大树,已将小径的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不禁萌生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行走于此,感受着林间凉爽的风,闻着扑鼻而来的泥土的清香,一身的疲倦不知不觉便已烟消云散。

当你终于走过千折百转的石阶,眼前豁然开朗,一道气势恢弘的瀑布热情地呈现在面前。只见一匹如玉的雪缎由山顶垂直而下,由远及近,由高而下,突然,半路突出的山石却将雪缎拦腰截成三段。巨大的水流冲击着岩石,飞溅着水珠,发出如雷的轰响,但山风却很温柔,夹杂着朦胧的水汽,轻轻抚着周围的人,湿湿的,凉凉的。而那巨大的水流,经过温柔山风的感化,最终也温温柔柔地落入了一潭清澈见底的水。

那一潭碧油油的绿水,又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可爱。那些从天而降的水珠仿佛是活泼的、调皮的孩童,在潭面母亲上顽皮地激起一圈圈不知疲惫的涟漪。于是,汹涌的瀑布与静静的潭水,为人们奏响了一曲狂想与安静的交响曲。

来庐山,除了看别致的庐山水、优美的庐山景以外,还有一个地方非去不可。那里不仅有茵茵的青草,参天的古树,最重要的是曾经朗朗的读书声,以及千年书香的韵味,那里就是——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五老峰东南,在海会镇与星子县白鹿镇的交界处。千百年来,尽管它已地地道道地与庐山连在了一起,但却透露出与庐山截然不同的气息。

书院里的建筑气势恢弘,大殿重檐,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但因千百年来沉淀浓郁的文化气息,大殿显得庄重而典雅。穿过古旧的院门,礼圣殿便呈现在眼前,它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殿额上有康熙帝亲手书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殿正中有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像下的石台上正摆着石香炉和石花瓶,其间香烟萦绕,更添几分庄重、几分虔诚。

转过礼圣殿,进入明伦堂。明伦堂是白鹿洞书院的讲堂,是一个砖木结构的,拥有白墙灰瓦的殿堂,有着丰富的学堂气息。堂内陈列着仿古的桌椅、讲台、戒尺,四周挂满了或端庄、或苍劲、或龙飞凤舞的对联,让人不禁想起曾经先生“上课”,台下学生萧然,然后琅琅读书的情景。白鹿洞的历史中,到底会沉淀了多少闪光的思想,多少大浪淘沙后的文化,才孕育了今天文明的辉煌啊!

三清山

还记得,在《西游记》中车迟国时,群妖大修三清观,却不料让孙悟空蒙混过关,享用了一次鲜果盛宴。殊不知,在江西那片深远的土地上,也有一座三清山,也与孙悟空的本源——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那山、那景依然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三清山之所以能名垂千古,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东晋时,一位叫葛洪的炼丹术士与当朝户部供职的李尚书,听说三清山曾有金光紫云出现,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的列坐处,便相约一起在三清山结庐而居,炼丹修身。据说当时,往来求仙问药者络绎不绝。从此,葛洪就被尊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而三清山的山名也盛传于世。

岁月流逝,如今,当年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依然历历在目,那口丹井,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霜荣辱,仍然像从前一样,终年不涸,而且井水充盈、甘甜。只是,曾经那座人声鼎沸的三清宫,如今是真正到了“殿由风扫,门被云封”的境地,看上去是那么的寂寞简陋。

或许三清山真有些“仙风道骨”,尽管如今那山、那景到处充斥着行人的喧闹,却依然有一份寂寞。或许正是这寂寞,才是三清人喜欢的。毕竟,在他们的心中,人间的一切,能与天地融为一体才好。

呵,重写一个综述吧,“三清”这个词不是很少见,道家常用的,很多地方都有三清观。用《西游记》来举例,似乎有点显得大惊小怪了。

婺源

走进婺源,给人的就是这种细细的,斩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春天的田野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在竞相开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思念就像荒滩上的野草,一阵疯长。

恐怕有很多人都觉得,灰瓦白墙,流水小桥,还有穿着蓝布衣裳的姑娘,是江南永远的色彩,但来到婺源你会发现,原来江南还有春天满山遍野的金黄,夏日午后的粉墙黛瓦,秋日凉凉的青石板路。婺源,原来是江南美丽村落的总称。

春季到婺源,你会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中,你的眼睛所到之处,鼻子所闻的气味,都是油菜花。只见远处的小山,近处的村落都在油菜花的笼罩下,五彩的蝴蝶翩翩飞舞,闭着眼睛吸一口,湿润润、甜丝丝的感觉瞬间便充满了心间。在这片金色的海洋中,也偶尔点缀着些许粉红色的桃花、素洁的梨花,使得那大片大片的黄,显得是那么调皮、活泼。

如果说春天的婺源是欢快的,被一片黄色的海洋掀起了喧闹的浪潮,那么夏天的婺源就是安静的、诗意的。早晨,行走于这氤氲的古村,看着一块块高低层叠着的梯田,闻着嫩绿的水稻散发的特有的香气,不禁让人心旷神怡。而拥有白墙青瓦的村庄,静静地躺在这块宝地上,村中如镜般的河水,温婉而舒缓地流淌着,说不出的静谧、安详。村中小路两旁的古树上,鸟儿们正以清脆的声音歌唱着。

太阳渐渐升起,炊烟、狗吠,还有早起的女人喊孩子、男人起床的声音,让这个小村显得逐渐繁忙起来。跟着牵着水牛悠闲漫行的老人,踏着田埂上浓浓的露珠,尽管鞋子和裤腿早已被蘸染湿透,但心却如早上初升的太阳,那么舒服,充满着希望。远处,早已有水牛在悠闲地吃草,偶尔有人走近,它转过头望一眼,然后又低头继续吃草。

当阳光终于跳脱了地平线,从白墙灰瓦的房顶上越过时,小村经历了一早的沸腾,又恢复了宁静。人们吃完早饭,或到田地里看看禾苗,或聚在村口的老树下低声聊着张家长李家短,看着日日成长的孩子,人间最美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吧。

婺源几乎没有秋季,无论是北风,还是寒冷,似乎都无法到达这里,但那万里的晴空却泄露了季节的秘密。在一个秋后的早晨来婺源,你一定会被这里的宗祠、老屋吸引。据介绍,自明代起,婺源的江湾就群贤辈出,孕育了一大批学士名流。为了当初的纪念,或者曾经的显赫,一座座颇有韵味的宗堂、老屋、亭阁、石桥、坝井相应而起。如今村中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以及江永纪念、南关亭、东和门、徒戎桥、水坝井等古风古韵的徽派建筑。

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萧江宗祠。萧江宗祠,又称永思祠,据说是大汉朝萧何的后裔。在《萧江全谱》中记载,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有避难的萧氏一族迁到江湾,因纪念先世是从北方渡江而来的,便改萧姓为江氏。谁知道,从萧姓改江姓的“萧江”子孙竟繁衍成了江湾的巨族,便于明代建造了这座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婺源小吃——糊豆腐糊豆腐是婺源小吃的代表。人们将豆腐切成豆粒大小,倒进专门用猪大骨熬成的高汤里,加上特有的调料焖三五分钟后,再浇上熟猪油,放一些虾仁、肉蓉、香菇丁和笋尖,不停地搅拌,并散入适量的米粉。待糊豆腐快熟的时候,再放入些许猪油、碎香菜和湿淀粉,搅匀,舀到盘里,浇上麻油,撒些胡椒粉和葱花即成。据说用婺源的水做成的糊豆腐味道鲜而清,具有别地品尝不到的独特口味。

座宗祠”。不过,它的存在经历了风与火的洗礼,虽然现在依然恢复了以往精美的模样,但难免流于现代的精美,缺乏了一种历史沉淀的古韵。

婺源的冬天则是湿润的,就像一幅水墨画,分不清飘在空气中的,到底是雨还是雾。碧水清清,在村前汇合,古树相望,绕在村前村后,而那个让人心心相念的古村,竟也黑白分明,仿佛那山那水都是为了这个小村落而存在的。

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正是由于那山那水,深深地让徽州人着了迷,所以才创造出如此美丽的地方。

第八章 东南沿海行伴着海风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