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术是一门神秘的学问,那么阴阳哲学就是构建这门学问的根基。作为国术的理论基础,这一哲学经过古人的探讨和研习,越加成为世人运用国术养生时的理论根据。它制约着人的生命活动,即阴阳平衡则寿,阴阳不平衡则夭。因此,传统的养生理论把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协调阴阳进行辩证论治,以恢复机体原有的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作为养生保健的基本指导原则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中的阴阳协调平衡论
中华国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传统的保健术,其理论基础就是阴阳哲学,即“阴阳协调平衡论”。这种“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思想,源于中国远古哲人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所作的概括。他们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相对力量。其中,普遍具有运动、变化、光明、刚健属性的事物,称为“阳性事物”,而具有静止、安定、柔顺、阴暗属性的事物,称为“阴性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春秋、夏冬……这两种力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共同为促进宇宙发展、万物生长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太极图,就是关于阴阳符号的最好说明。众所周知,太极图是由阴阳两条鱼组成的,也就是左旋和右旋的示意图。这两条阴阳鱼可看成是握在一起的左手和右手,而两只鱼眼是手的大拇指的指向,鱼头是手与手腕相连的部分,鱼尾是手指头的那部分。若把手蜷起来,半握着,把大拇指的方向指向眼睛,就会看到一只阴阳鱼。其中黑色和白色与数学理论中黑白群的两种颜色,以及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磁场方向的两种符号是大同小异的。
相辅相生:阴阳哲学在国术中的表现
总体而言,阴阳平衡在国术中的表现多是:动作运行方向上的上与下、动与静、开与合、曲与伸、升与降、俯与仰、左与右、前与后、内旋与外旋的对称;呼吸吐纳中的呼与吸、吐与纳的彼此依存;动作速度和劲力上的快与慢、松与紧、刚与柔的互根互用;意念导引中的兴奋与抑制的相互交替等。
具体说来则是:
八段锦中有“左右开弓似射雕”之说,因此在开步时要体现出舒适自然、心静体松的状态来,同时要配合吸气,在动作的节分处缓慢用力,保持牵拉,呼吸稍停,并在精神上给人以鼓荡之感。当到了马步还原时,呼气要舒适安逸,外在动作宜宁静、松舒,内在则要体现出缓慢用力。这一切正体现了动作导引中的阴阳变化与平衡。
五禽戏中,为了体现五禽之神韵,每一势都引伸肢体、动诸关节。而在每一戏结束后,都会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以此调整气息、宁心安神。这种动静以及兴奋与抑制的有机结合中,正好起到了练养相接的互补作用。
易筋经中在练习“倒拽九牛尾势”时,双臂内收旋转,并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属阳;接着扭腰转动时双臂可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属阴。可见,这一过程正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字诀中,吸气时配以上肢的向心运动,吐气发音时则辅之上肢的离心运动,如练嘘字诀时的两掌对侧伸出,练呵字诀时的两掌下插,练吹字诀时的两掌腰部下滑……在这种呼与吸、离心与向心,阴与阳的相互作用中,起到对脏腑功能调节的作用。
由此可见,追求阴阳平衡是健身国术锻炼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国术提供了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