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和睦心理学
15306500000035

第35章 孩子调皮是一种天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都喜欢调皮捣蛋,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里,常常让大人们头疼不已,气急败坏。怎样看待这些调皮孩子的举动呢?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她满怀着对孩子们的挚爱,寄语父母和教师要正确看待淘气和调皮。须知,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贵在教育与引导。

认识孩子调皮的原因

调皮孩子是指在集体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孩子。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说来,孩子调皮的原因有家庭的教育和自身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当

通常家长教养孩子方式有4种类型,如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其中,造成孩子调皮重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第一,专断型的教养方式。这种家长往往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常常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有关规则,不给孩子发表看法的机会,对孩子违反规则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惩罚措施。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其心理受到了压抑,产生了怨气,到了学校,其他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气筒”,在学校表现就非常调皮。

第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成是光宗耀祖的希望。他们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控制和纠正,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常表现出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也缺乏自制。

第三,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教养态度的家长,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就造成了幼儿不知是非和正误的毛病。在幼儿园里则常表现出好奇、好动、好问、不守纪律等特征。

(2)自身条件影响

孩子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调皮就成了孩子的天性,孩子需要运动,又缺乏经验,这一对矛盾就成了孩子调皮的本质。

管理调皮孩子的方法

调皮是一些孩子气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识活动和语言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常见的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不同的气质类型在心理上有不同的表现,这几种气质类型中,胆汁质兴奋性较强,多血质灵活性较强,属这两种气质的幼儿可能就成了天生的调皮儿童。作为母亲,应该了解孩子调皮是可爱的表现,正确的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1)用欣赏眼光去看待

调皮孩子是璞玉,父母雕琢他们最好工具不是惩罚说教,而是学会倾听他们来自天性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和赏识,调皮孩子也一样。所以,家长需要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调皮孩子,以便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有可能去正确引导和帮扶他们。其实,有出息孩子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怎样长是个严肃问题,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2)给孩子多一分关爱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孩子,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我们的关注,获得我们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家长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他们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自尊心很强,尤其调皮儿童,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待他们,尽量找出闪光点,鼓励他们进步。

(3)提倡人性化教育

大人和孩子观点难免不同,家长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当孩子犯错时,只有让他真真切切感到很难过,认识到其做法是错误,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千万不要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打压、管教孩子。

没有一个孩子不调皮捣蛋的,但不能将此作为孩子的缺点,孩子的顽皮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它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每一位家长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进行科学指导,那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在顽皮之中激活和培养孩子的智慧,可能是孩子成才之路上的第一桶金。

温馨小提示

孩子只要您很地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不过,您要记住几个原则:

一是批评孩子要控制在1分钟内,前30秒让孩子感到痛苦,后30秒应抱着孩子告诉他批评的原因,告诉他您很爱他。

二是当您确实忍受不了孩子行为时,应马上采取行动,不要事后算旧账,也不要告知不在场人,一定要给孩子留面子。

三是如果在公共场所教育孩子,一定要控制音量,最好拉到一边,千万不要引起围观,不然孩子的情绪会很复杂。

四是批评教育孩子要有技巧,不能随便打,一定要避免打伤孩子,要不这事就成了永远好不了的伤口了。

五是千万不能把打孩子当做是您发泄情绪的途径,如果越打越生气,您一定是上了情绪的当,因为那样是教育不好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