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经典训练教程
15308400000002

第2章 社交口才兵法见什么人就该说什么话

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人们说任何一句话,都希望能够对听话人产生适合己意的作用和影响。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听话对象存在着民族、地域、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地位、阅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迥然有异。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说话也应当有所不同。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阴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再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但他说起话来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应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顿然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看起来,说话必须要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学者邓析子在他的《转辞篇》中,就主张“依类辩故”。他明确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他的意思就是说,在辩、说的时候,要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主要有:

1.看性别说话

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收程度也有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了性别对于接受程度是有影响的。无论言词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是如此。

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的差异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收者性别的需求。一般地来说,男士的话题大而广,通常涉及时事、政治、体育、文化、社会话题、经济动向等方面;女士的话题小而狭,通常是在服饰、美容、化妆、购物、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等方面。

在言辞接受的程度上,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说话程度。一般地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的话语。

2.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的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像上文中所提到的那个孔子的学生劝说农夫的故事,子贡虽然才华横溢,雄辩滔滔,但他忽视了他所面对的接受对象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这一点,结果自然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而那个新学生,仅以直白浅显的道理就轻易说服了农夫。所以,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就要认清接收对象的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与之谈话时不妨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则多半“沉默寡言”,与之谈话时则宜循循善诱。

4.看对方的心境说话

人际交流中常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一书中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以为婆子骂的是她,于是大声哭叫道:“这里住不得了!”婆子的话原本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却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起来感觉完全不同。

5.看地域说话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所区别,对说话者的言辞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6.看文化背景说话

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友人宣传中国人爱好和平,决定为外国记者们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一份厚达16页的说明书。周总理看后批评工作人员们说话不看对象,周总理建议,只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句话果然非常奏效,赢得了外国朋友们的赞赏。

所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话能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必须把握好说话对象的分寸——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