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日本
15308700000049

第49章 武士精神日本的符号

“武士”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层,形成于公元7世纪“大化改新”之后的时期。11世纪末,社会动荡,封建领主各自笼络了一批家臣,结成了紧密的主从关系,正式形成了武士阶层的基础。久而久之,武士阶层的思维、道德和行为规范渐渐的自成一派,对日本民众的精神有了不小的影响,这便是“武士道”的雏形。

多年的战乱生活让武士道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典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它驱使武士要绝对效忠并服从君主,时刻为君主服务,为君主去杀伐征战、消灭敌人、收获土地。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后,进一步以仪式和法律正式确立了幕府和武士的主从关系,强调了武士的政治地位,儒学、佛教和神道教思想都被引入,成为影响武士思想的行为法典,“武士道”开始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为君主献出生命的倾向被美化了。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切腹自杀成为效忠主人的“最光荣的解脱法”。这种偏执的思想在武士看来是舍身成仁、表达忠心的义举,对切腹的崇尚到了近乎疯狂的境地。其实切腹的动机归根到底还是被利益驱使,以自己的名誉和生命,换取子孙后代在武道社会的地位和权益。

到了江户时代,杀伐渐息,武士也从战斗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不再进行战争和杀戮。武士道的基本精神转化为忠诚、勇敢、名誉、服从、仁义、俭朴、礼仪、勤学……其中“忠诚”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这当然是君主进一步强化政治上的主从关系,培养为自己建功立业技能和品格的需要。这种忠诚表现为对主人的盲目服从,形成了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就描述了武士为君主杀人复仇,然后再自杀殉主的愚忠的故事。这种盲目的忠诚与武士淡漠的死亡观息息相关。

贯穿武士道精神始终,左右着武士行为的,正是一种毫不留恋、毫不犹豫的死亡观念。这可怕的思想让他们随时可以为效忠的主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当然也能绝不手软的夺取他人的性命。

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阶层虽逐渐消亡,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着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变本加厉,逐渐演变成为天皇和军国主义的武士道,其残酷无情的本质丝毫没有改变,成为日本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指挥着日本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统治阶级的“胜利之路”,书写了世界历史上一段残酷的战争记忆。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武士道精神依旧潜移默化的发挥着自己的影响。摒弃掉封建糟粕之后,它的核心价值——“忠诚”得以保留,并结合新时代的需要进行了改造与创新,使之能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核心价值。至今仍有众多的日本人推崇武士道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努力培养着敢于承担的勇气,当然再也不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或许这也正是日本国民团结、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