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15313300000023

第23章 漕运对天津文学的影响

明清时期,天津处于漕运重地,文人学者写下了许多有关天津境内漕运的诗歌,如描绘大量漕船在天津汇集的诗歌、因漕运而形成的各种景观的诗歌、运河畅阻情况的诗歌,下面略举数例。

一、描写漕船汇集的诗歌

明清时期,天津是漕粮运往京通的必经之地,每年都有大量漕船从此经过。另外,明清时期,北运河流沙众多,时常淤浅,尤其是在杨村以北更是如此,于是众多漕船行至于此需要转换小型剥船转运,这就造成了大量漕船屯集天津。这一情况在诗歌中也有反映,如:

极目沧溟浸碧天,蓬莱楼阁远相连。

东吴转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

——明王懋德《观海于天津》

白浪浮云拍海门,天津城下万艘屯。

吹箫伐鼓中流渡,卖酒烹羔何处村。

黯平林含雨气,迷茫远岸吐潮痕。

江淮百亿输王府,岁岁梯航奉至尊。

——明于慎行《又天津作》

盛朝供奉出三吴,白粲千钟转舳舻。

欸乃声连明月夜,参差帆指紫云衢。

万年壮丽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厨。

圣主忧勤先稼穑,子来应未有稽逋。

——明李东阳《吴粳万艘》

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

潮声连海壮,树色入京多。

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鹤过。

津门秋望远,明月涌金波。

——清爱新觉罗·玄烨《天津》

千樯争溯白苹风,飞挽东南泽国同。

已见灵长资水德,也应辛苦念田功。

——清爱新觉罗·玄烨《通惠河阅运艘》

残冰消尽绿波晴,小艇如鱼乱逐行。

两耳不闻欸乃闹,满河都是艌船声。

——清张霪《春日天津竹枝词》

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

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

邻舫多欢笑,深更尚管弦。

我怀念故土,秉烛照愁眠。

——清梅成栋《夜泊杨村》

客怀如败叶,步步认秋痕。

水落无完寺,林疏露古村。

河烟千舰聚,墟口万鸦翻。

马上成新句,留题觅店垣。

——清梅成栋《杨村题壁》

以上这八首诗描写的是天津漕船众多的景象,从“万船”、“万艘”、“千钟”、“千舰”、“千樯”、“满河”、“千帆”这些字眼可以想见当时经过或者停留在天津之漕船的数量是何等众多。

二、描写漕运景观的诗歌

明清时期,漕船常年从天津经过,天长日久就在运河两岸形成了多处与漕运有关的景观,这一点在诗歌中也有反映。

西指神京御水通,蒲帆乱射夕阳红。

粟输南国争飞挽,客近长安尚转蓬。

历历晚烟收极浦,依依晴树趁轻风。

往来阅遍沙头鹭,独立苍茫送去鸿。

——清吴合伦《潞水帆樯》

这是描述潞河即北运河上天津武清县六景之一——“潞水帆樯”的一首诗,“蒲帆乱射”、“争飞挽”描绘了漕船在此百舸争流千帆竞的景象。

春风几度柳丝柔,金缕千条半未抽。

雨含寒烟迷远道,晴交乱影入清流。

疏黄不解流莺语,翠黛偏添少妇愁。

最是含情娱客处,长留明月伴行舟。

——清高尔俨《长堤翠柳》

这是描述南运河上天津静海县八景之一——“长堤翠柳”的一首诗。明清时期,官府每年下令在运河沿岸栽种树木,这样一来可以保固堤岸,二来漕运人员可以借此乘凉,树木越种越多,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金堤千里,绿树万重”的景象。

平野漫漫雪欲迷,东连海曙遍郊畦。

潮声日暮听津北,花气波摇满淀西。

三径云阴遮远树,半河柳色隐长堤。

阁南更向风前望,帆影斜排运舶奇。

——清毛家彦《静海八景》

这首诗是对静海县八景的总述,其中“半河柳色隐长堤”就是指上面一首诗所述及的“长堤翠柳”这一景观。而“帆影斜排运舶奇”则是指静海县因漕运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景观,即“风帆运舟”。民国《静海县志》对此也有记载:“昔年漕运,船帮一至,蜿蜒数十里,大有可观”。

涛光容与细风和,灌溉青青万顷多。

源自卢儿峰底出,浪从麦子陌头过。

千层绮缬浑如拭,一片晶莹岂待磨。

谁道天孙能巧织,人间亦自有银河。

——《潮河银练》

这是描写潮河即蓟运河上之景观的一首诗。“千层绮缬浑如拭,一片晶莹岂待磨”,反映了潮河水波荡漾,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有如天上银河一般的景象。

三、描写运河的诗歌

天津地处南运河、北运河、海河交汇之处,因此有众多描述三河交汇情景的诗句,下面列举几首。

风帆叶叶下津门,乱水纵横海气昏。

合处那从辨源委,分流终自见清浑。

——清张志奇《三水中分》

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

直北回看龙阙迥,极东遥望蜃楼昏。

孤城近水舟多泊,列戍分耕野尽屯。

我有好怀无处写,欲沽樽酒对君论。

——明丘濬《舟次直沽简彭彦实》

西风吹落日,解缆出津门。

龙卷秋云黑,鸥翻海浪昏。

三汊水分色,万橹急雷奔。

吟望蓬窗下,茫茫泝大浑。

——清田同之《放舟三会口》

这三首诗描写的是天津三岔口处,卫河、潞河、海河在此交汇的情景。其中“合处那从辨源委,分流终自见清浑”、“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描述的是清澈的潞河与浑浊的卫河在三岔口合流,汇入海河的情景。“三汊水分色,万橹急雷奔”则表现了众水汇合于三岔口,水流甚急的情形。

另外,还有反映天津运道畅阻情况的诗歌,如:

筐儿港迤北,流沙数处浅。

春月水致艰,大舟滞动转。

故用就深处,避浅三程展。

人知浅之害,未知浅之善。

是河无闸坝,流沙为之限。

设非此停蓄,一往水存鲜。

通漕赖乎兹,一弊一利显。

——清爱新觉罗·弘历《即事》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在三十六年写下的御制诗。“筐儿港迤北,流沙数处浅。春月水致艰,大舟滞动转”描述了北运河道多流沙,淤浅甚多,漕船行进艰难的事实。

又决河西岸,纷纷报急流。

往观艰步履,遣力细咨诹。

撤道游鱼跃,桑田野鸡浮。

冯夷何太厉,不管老农愁。

——清李可桢《河西又决》

这是一首描述北运河在河西务决口情景的诗,“又决”反映出河西务地区之运道经常决溢的事实。“急流”、“桑田野鸡浮”、“太厉”、“老农愁”等字眼表现了决口水流之急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之大。

四、有关漕运的其他诗歌

除了以上与漕运有关的诗歌外,还有一些与漕运其他方面相关的诗歌。

1.关于存贮漕粮仓廒的诗

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

骑瞻西日去,帆听北风过。

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

近闻愁米价,素食定如何。

——元傅若金《河西务》

天津河西务是漕船进入京师和通州的必经之地,因为北运河经常被流沙阻塞,所以漕粮经常需要在此转运,于是在河西务运河沿岸建造了众多仓廒,以备存贮漕粮,“敖仓俯漕河”恰好反映了这一情况。

截漕南粮建北仓,军民胥被圣恩长,

拨船更许新排造,有利于人不厌详。

——清爱新觉罗·弘历《北仓》

北仓位于天津城北,是雍正初年专门为存贮截留在天津之漕粮而建造的。漕粮截留北仓,对漕运人员和当地居民都有好处。对旗丁而言,能早日回空,避免漕船冻阻守候,对天津居民来说,搬卸转运漕粮可以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

2.关于漕运改变天津风俗的诗

廛市环衢巷,帆樯接海滨。

荒城三面水,小邑五方人。

冠履羞从古,歌谣屡易新。

迩来风俗异,罗刹动比邻。

——清李庆辰《津俗》

这首诗反映了漕运在人口和风俗方面给天津带来的变化。漕运带动了天津商业的发展,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天津,“小邑五方人”恰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天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天津的风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冠履羞从古”说明了在服饰方面天津人崇尚新潮。“歌谣屡易新”表明了漕运对天津语言的重大影响。

3.关于回空漕船夹带私盐之弊端的诗

千艘转粟正回空,此际销盐获利丰。

官令森严勤访缉,独教老少得通融。

——清王韫徽《津门杂咏》

明清时期,天津是生产芦盐的地区,漕运船只在缴纳完漕粮回空南返时,往往私自偷载芦盐,沿途发卖以获利。因此,每当漕船回空之时,官府就会下令严查,不许沿河人民把盐私自卖给漕船,但如果是老弱残疾之人背负少量盐斤发卖以资生计,不在查禁之内。

4.关于海运漕粮的诗

云帆万里转燕辽,粳稻南来迹未销。

五两才飞黄浦月,千艘已度直沽潮。

成劳峰接鼍棋岛,渤碣波通鲤淀桥。

信有天吴能效顺,祥风几日送回飙。

——清叶绍本《咏史》

《咏史》这首诗反映了海运漕粮经由天津之事宜。“云帆万里转燕辽,粳稻南来迹未销”反映了南方漕粮通过海上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北京和辽东这一事实;“五两才飞黄浦月,千艘已度直沽潮”表明了海船到达天津的时间;“成劳峰接鼍棋岛,渤碣波通鲤淀桥”两句讲述的是海运路线;“信有天吴能效顺,祥风几日送回飙”讲述了海运船运行在江南和天津之间所需要的时间,即如果风顺浪平,海船几日就能从天津返回江南。

值得一提的是,漕运除了从以上方面对天津文化产生影响外,还推动了天津右文风气的形成。受漕运影响,天津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而促使众多文人学士云集天津。受此影响,天津人思想开化早,从商和读书人也较多,出现了许多大商人和达官显贵。正如歌谣所传唱的:“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拢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侯家后是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居民区,也是天津商业繁华之区,受漕运的影响,这里出现了很多官员和经商之人。

另外,民国《静海县志》记载了位于运河沿岸的静海县,由于其位于漕船进入京通边仓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所以也出现了众多盛极一时的人物。“自永乐迁燕京,为全国首都已五百余年,静海距京师密迩,又为南北通途,被其风教,开发独早,以故明清两朝,显宦达官,先后相望,如励氏、高氏、元氏、边氏,皆累叶簪缨,极一时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