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在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未必凡事要争第一,很多时候不前不后会更稳当。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更是有很多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贬斥甚至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凡事争第一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说“始作俑者,其无后平”吗?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做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想当第二都不可能了。这位老板的想法也许并不完全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实在的道理,我们不妨借鉴。
当“第一”者确实要费很多的力气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个企业,小至一个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风险也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的研制开发、资金的投入、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录用、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都比别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都想超过你,甚至弄垮你!
对于上班拿工资的人来讲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说是该部门的“第一”,为了保住这第一,他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点,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蔽雨,可省下很多辛苦,减轻很多责任,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一把手”。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做人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顶,应该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主动退让并非示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圆融的处世技巧。一次,苏格拉底在大街上与人辩论,结果被对方踢了几脚,可苏格拉底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人对此迷惑不解,苏格拉底解释说:“我没有必要去踢一头驴子。”苏格拉底将对方比喻成一头驴子,也就是说,智者是不应该跟一头驴子计较的。驴子是动物,它们没有意识、思想,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会做出一些粗鲁的事情来。但是人类是有智慧的,如果与动物较劲,那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运用这样的思维,避免了一场“战斗”。试想,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会冲上去与那个人扭成一团,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后果可想而知了。
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三分。因为只有先后退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才能取得绝佳效果。
又比如,你有求于人,那人也对你的意图心知肚明。即使如此,两人见面时,你也万万不可直截了当地把你的要求提出来,而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说一些困难:“这个忙不太好帮。”“如果困难太大,也就算了。”这样一来,对方就会不太注意你求助的迫切心情,没有机会产生被求者常见的倔傲心理,反而会觉得这件事如果不帮忙,显得自己太无能或害怕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