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得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为避免病从口入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吃不洁饮食
精心选择食品原料,最主要是要精心挑选新鲜食品,去除腐败变质及不可食的部分,同时必须反复洗净。
食物必须彻底加热。重点在食物的各部分温度必须达到70℃以上。鸡、鸭、鱼类骨头部分也要真正达到此温度。
低温冰冻的鱼、肉、禽类必须彻底解冻再烹调。
烹调好的食物必须立即吃。因为食物在室温时细菌即可开始生长。
如果烹调好的食物需要保存,至少贮存于10℃以下或60℃左右的环境中。热食未经冷却而直接放在冰箱中,由于食物中心温度达不到10℃以下,仍可使细菌生长繁殖。
经过冰箱贮存的食物要再吃必须重新加热至70℃以上。因为冷并不能抑制细菌。
烹调好的食物必须与生的食物分开。否则就被交叉感染,直接生熟接触可能易于察觉,间接生熟接触(与未经消毒的刀与砧板)常被疏忽。
准备食物前必须洗手。烹调加工过程中如果中断而做其他工作,必须在洗手后再继续。一切厨房用具和家具都必须保持清洁,如砧板、容器、抹布都应经常消毒洗净。
烹调时用的水要注意保证水质。
要贮存的食物避免受昆虫的叮咬而造成污染。
2.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下列饮食习惯有损健康,应当予以纠正。
豆浆冲鸡蛋鸡蛋中黏液性蛋白会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两者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茶叶煮鸡蛋茶叶除含有生物碱外,还含有鞣酸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部会产生刺激,而且也不利于消化吸收。
土豆烧牛肉由于这两种食物所需的胃液浓度不同,食后会延长食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造成胃部消化吸收时间延长,加重胃肠负担。
高蛋白饮食加浓茶有些人喜欢在进食许多肉类、海产品、贝类等高蛋白食物后,频频饮用浓茶,误以为饮用浓茶就可以去除高脂肪,助消化。其实,恰恰相反,茶叶中的鞣酸与蛋白质相结合,会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使人的消化系统、排泄通道不适,大、小肠蠕动减慢,造成粪便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延长,这不仅是产生便秘的因素之一,而且会增加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被吸收的危险。
饮酒时食用胡萝卜胡萝卜素与酒精同时进入人体,极容易在肝脏中产生致病毒素,这是诱发各种类型肝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牛奶与橘子同食牛奶与橘子等酸性水果同食,或者是刚刚喝完牛奶就吃橘子,就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与橘子中的果酸——维生素C相结合而凝固成块,影响消化吸收,引发腹胀、腹痛。
炒鸡蛋加放味精其实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与味精类物质相同的谷氨酸。如果在炒鸡蛋时加放味精,不仅不可能增加鲜味,反而还破坏了鸡蛋原有的天然鲜味。
长期食用植物油有关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不同的植物油含有不同的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因此建议改变长期单纯食用植物油的习惯,在烹制食物时,不妨添加少量动物油脂。通常情况下,用1份植物油配以0.2份动物油脂为宜。
喜食荤不常吃蔬菜荤食吃得多,蔬菜吃得少,会使体内出现营养成分不全面,少数营养成分又“过剩”的现象。还会引起代谢的酸碱失衡。
不爱吃粗纤维蔬菜有些人吃含有粗纤维的蔬菜时,常有吐渣的习惯,认为那是没有营养且有碍消化的“废物”。诚然,这些渣质是没有营养价值,但缺了它,其他的营养物质却因此而不能被很好地吸收。因为粗纤维遇水后会膨胀,形成致密的网络,能在肠腔内吸附无机盐和有机酸,可以调整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发挥微妙的作用,通便且能预防大肠炎和肠癌。
吃肉类“腿”越少越好
“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很多年前,我国营养专家就对人类食肉方式给出以上说法。意思是说,吃四条腿的牛、羊、猪的肉不如吃鸡、鸭等禽类的肉,吃禽类的肉不如吃鱼肉。
上海养生保健委员会傅善来教授指出,食用过多的肉类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超标,从营养角度来说,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属于白肉,自然比在地上跑的红肉营养均衡。不过,饮食讲究的是少食多餐的原则,只有当食物种类够杂,才能使营养均衡。而不是因为某一种食物营养好而盲目摄入很多。
吃粗粮类越杂越好
上海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蒋家琨教授告诉记者,现在饮食单一,白面、大米,很少食用杂粮,使得人体热量增加,也是癌的发生诱因之一。现代人吃饭不注重粮食而摄入的菜类和脂肪太多。其实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4两米饭,如果能增加一些粗粮的摄入,对身体会更好。盲目的光吃菜少吃或不吃饭也是违背营养学原理的。
零食选择越健康越好
油炸类、硼化类、酸辣类……现代人茶余饭后的小零食越来越多,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却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