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品读
15319400000061

第61章 人无欲则刚

○译文

孔子感慨地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贪欲太多,怎么可能刚强呢?”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古老的谚语人人耳熟能详,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己目光远大,考虑长远。《论语正义》上解释:“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人宜远虑历来为儒家所重视。

人们做事,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一定会遇到近在眼前的忧患。看远,才能览物于胸。《荀子·大略》上说:“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今天不为他日作打算,他日到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

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但他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命姬妾侍候。

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庞了,但是谁能保证没有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怎么办?无所隐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大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但大多数的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在宦海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和子孙,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划上了一个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深谋远虑。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远见卓识,“远虑”是一种特殊的品格,是一种需要历练的内部属性,想的远,并非真的远,也并不一定正确,所以很多人“有中长虑,也可基本不近忧”。

其实反过来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也是真正适合我们凡人的箴言。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就像古语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样,人要时刻有忧患意识,对于眼前的事情都无力做好,那何以谈成就大业呢。

人生好比爬山,当你附在悬崖上的盘山小路缓慢前行的时候,一失手可能就会掉进深渊。那危险是近忧,你不能想别的事,只能全神贯注,应付眼前的困难。可是当你爬上峰顶,如果面对的是一大片平原,反而可能开始犹豫,到底往哪个方向去比较好?

人的远见和卓识并不是一时就能培养成的,我们需要锻炼,我们需要每走出一步都要踏踏实实的,当你迈出一步之前,你可以考虑我到底向哪个方向迈进,我迈出了这一步会有什么影响,会出现什么后果,但是每迈出一步都是人生的历练。

人生又好比旅游,当你走在丽江游历古城的时候,当你穿过湍急溪流迈过艰险的时候,你只需要做的就是专注于眼前的困难,拥有一个简单的目标而不会轻易迷失方向,你就是成功的。

你目前遇到了困惑或困难就是因为此前你没有过多地思考未来,满足了现状而对未来没有充足地思考,当事情出现变化时,没能对这样的变化和困难给予充分的预计。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近况满足的时候,也不防思考一下自己的不足;每做一件事,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地考虑,这样就不会总是在懊悔和忧虑中徘徊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两句话合起来反映出了一种处事的态度:办任何事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

所以,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

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而没有忧虑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他们总会想到那遥不可及且不可与其的未来。

⊙原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