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优雅女孩的100个要领
15320000000095

第95章 095让女孩成为助人为乐的天使

助人为乐,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人们多坚持宣扬这个教育话题。然而,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发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尤其是父母怕女儿帮助别人而吃亏,就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助人为乐的教育,而导致有些孩子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采取旁观的冷漠态度。

一次,某幼儿园老师对她所教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回答。老师不得不点名,可是听到孩子的答案,老师感觉很心寒。

第一个小女孩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所以,我不会给她穿。"第二个也是小女孩,她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可巧,这位老师的孩子也在该班,她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就问自己4岁的女儿:"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女儿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女儿十分干脆地回答。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女儿竟然回答:"他活该!"这个情景是很多孩子的真实写照,这些孩子已经无法接受"助人为乐"的这种美德了。其实,孩子们的心灵是纯真的,不愿意帮助别人,完全是由于父母的错误教育。大家都喜欢一个很愿意帮助别人的女孩,如果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受大家的欢迎,父母就一定要为孩子做出关照他人和真诚待人的榜样。

列宁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谦逊的风度与高尚的举止,深得同事和人民的爱戴,而这些良好的品质首先得益于他父母的精心教诲。

1870年,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非常重视孩子们品德的培养。父亲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小朋友要是说话发音不准确,不要讥笑他,而要帮助他纠正,平时要多体谅别人,多替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给老人妇女让座;别人帮了忙,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错,也一定要请求别人原谅……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宁从小便对别人以礼相待,真心相助。他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外公家去玩,和贫苦的农村孩子们相处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农民的大车陷到了泥里,赶忙上前,不顾泥泞帮着把车推了出来,把这位农民掉在地下的手套拾起来,恭恭敬敬地递过去,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谈,最后还愉快地握手道别。不论是老师、朋友,还是纤夫、洗衣妇,小列宁始终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他们。即使在他已成为一名领袖,工人、农民、士兵都更乐意接近他,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群众。

正是父母的精心的教诲,使列宁受到了众人的喜爱和拥戴,造就了一位历史伟人。列宁的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列宁关心他人,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世人尊敬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业。

助人为快乐之本。那么,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呢?

1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助人为乐

父母要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她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如果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帮助别人。

2全家人一起助人为乐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订一项家庭助人活动,让孩子来决定具体要做什么。如果孩子想出的主意不可行,也要尽量让孩子有机会做出贡献。例如,如果准备一起植树,即使是三岁大的孩子也可以参与进来,她可以往树坑里填土或传递工具。

3要让孩子从帮助别人的行动中得到乐趣

女孩毕竟很感性化,如果她在帮助别人时,收获的是冷漠,是父母的反对、驳斥,她们就很难对助人行为有认同。要让她们知道帮助别人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譬如:"如果你也把你的小车让妹妹玩,你就不会让她觉得好伤心,她会很高兴!"这样就会让她感到加倍的快乐。

女孩非常容易被爱心所感染,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如果她知道别人需要帮助的话,她会尽自己的所能来做这件事,处处为别人着想,互敬互让。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具有优雅的修养和风度,成为乐于助人的天使。

在生活中,父母的行动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耳濡目染,日久天长也会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如邻里之间互相关照;帮助孤寡老人的生活;心系灾区灾民,为灾区捐款捐物;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等等。这种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将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