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65

第65章 只有慈悲,不动嗔念

“南怀瑾语录”

佛说:身体被人家残害时只有慈悲,不动嗔念,到达忍受痛苦的境界,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这句话听来是不是很愚蠢?但南怀瑾先生却认为这才是修行的至忍境界。这不是退让和怯懦,也不是思想愚固,而是人性中的宽容与理解。因为如果你把右脸也伸过去了,那打你之人还好意思再打吗?他肯定会脸红心跳。但是如果他又打了,那么说明这人蛮横无理,已经无可救药。既然这样,你忍无可忍也无补于事,又何必跟这种人斤斤计较、一般见识呢?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国师。

有一次,梦窗禅师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班船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班船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立刻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为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就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的难得和可贵。“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之人。”忍,是一种高深的修行之道。忍可以避免争端,忍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可以修身养性。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还常喜欢跟别人打架,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而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己干了吧,何必去擦掉呢?”

青年听了,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啊?”

一休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可怎么办呢?”

一休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嘛!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一休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了。

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更是忍辱求和的经典例证。

蔺相如、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美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廉颇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体现了一个大臣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同时也显示了自己深厚的修养。蔺相如说:“尽管秦王是那样的威风凛凛,但我还是在秦国的宫廷上当众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不怎么样,难道还怕一个廉将军吗?我只不过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就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如果我们两个人有矛盾,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同生共存。我之所以对廉将军一再忍辱回避,无非是把国家存亡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后很受感动,当即脱去了上衣,裸背背着荆杖,在宾客陪伴下,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您这么宽容我,容忍我到这种地步。”于是两个人言归于好,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廉颇因为蔺相如升迁很快而心理不平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似乎是一个莽撞而浅薄的人,但是当他知道蔺相如之所以忍让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就幡然醒悟,毫不顾及自己大将军的身份,主动赤裸着背,背着荆条,上门请罪,同样难能可贵。

蔺相如、廉颇故事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两个人尽管地位很高,却都能够以国家为重,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个知错就改。生活中人们都可能会被冒犯,这个时候立即还击并不一定就能体现出一个人有多么英勇。相反,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做适当的忍让更显得高尚。另一方面,谁都免不了要犯错误,但知道错了之后能不能改正,就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到底如何。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面子,死不悔改,一错到底,和廉颇比起来就差了一个档次了。

忍辱负重,宽宏大量,知错就改,是一个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