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不是教你诈:左右你一生的120个心理策略
15321000000035

第35章 无处不在的社会感染:关注你身边的人

如果想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最可行的做法就是时刻关心你身边的人。随时随地关照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心理。施恩于人才能奠定人缘基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为什么呢?《南史》上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吕僧珍的家教很严,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所以他家有优良的家风,远近闻名。郡守宋季雅为官期间得罪了不少人。后来他就被革了职。罢官以后,一家人只好从气派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宋季雅不愿随随便便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想寻找一个最合心意的住所,听闻吕家是一个君子之家,他就马上准备要搬到吕家附近。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宋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买屋,另外1000是买邻的。”

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宋季雅为了得到一个好邻居不惜花高价买房子,这种做法从邻近的人对人心理的影响看,是有道理的。人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

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在上世纪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下面的有关实验也证明了邻里的独特作用: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这些实验和研究表明。在社会心理领域,存在着一种“邻里效应”。理解邻里效应的原因,似乎并不太难:第一,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要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所以会尽量避免让近邻感到不愉快;同时,人们看待对方,也倾向于多看积极的方面,忽视消极的方面,这样,各自便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第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价小。这是因为了解对方容易,了解多了,就可以在和他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人们愿意和使他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

这种“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社会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邻里效应提醒我们,我们要时刻注意社会感染,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关心你周围的朋友。

古语有云:将人心换人心。当你能帮助别人得到他所想要的,他自然会给你你想要的。成功的人都是主动付出的人,领导者都是先服务别人的人。如果连离你最近的人都不支持你,你也就自然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一旦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立刻会忘掉你要的是什么,而想到别人要的是什么。如果想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最可行的做法就是时刻关心你身边的人,剪裁你的修辞以吸引他们。人总要生活于社会人群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离你最近的总是你周围的亲人、朋友、邻居、同事,你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只要你是个优秀、真诚的人,只要你懂得关心周围的人,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帮助你,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助理一臂之力。须知,在良好的“社会感染”中生活,你也将受益匪浅,精神愉悦、身心舒畅、无往不利。

许多人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觉得自己生来就高人一等,别人理应关注他们。在人生的丛林里,连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关心,最终必然会招来灾难。随时随地关照你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心理。施恩于人才能奠定人缘基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时期担任盟军总司令,他非常重视与普通士兵们的接触,经常走访部队。他在回忆录里写下了为什么他要对部队采取这样的态度,“士兵们喜欢见到指挥作战的人。任何为指挥官所忽略或漠视的迹象都自然地会受到他们的憎恶,而他们也会非常自然地把指挥官的到访,哪怕是极为短暂的交谈,看做是受指挥官重视和关心的证明。跟他们说话,尽力与他们打成一片。这么做会鼓舞士气,而如果敌对双方其他方面相同的话,谁有士气谁就有优势,在战场上士气就是优势。”

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要获得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学会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要施恩于身边的人,投入自己的感情。有这样一句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所有的大道理说尽,最后剩下的就是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