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拆掉人生的墙:成功处事的自我
15322900000006

第6章 拆掉职场心障之墙:演好你的角色(1)

职业生涯的许多麻烦,往往是角色扮演出了偏差。人在职场,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要遵从各自的行为规范。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成功。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大小小的成功串起来的链条。这才是我们活着的理由,这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面试男孩战胜口吃

心路迷障:面试如果因为口吃砸锅怎么办

鸿洋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可是,毕业差不多一年的光景了,四处应聘总是到了面试时被刷下来。为什么?按鸿洋自己的说法,因为自己有口吃的毛病。最近,鸿洋又参加公务员考试,眼看到了最后面试一关。鸿洋自己和家人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

辗转联系之后,这一天,25岁的鸿洋来到心理健康中心。落座心理咨询室,埋头弓腰的鸿洋有几分吞吞吐吐:我,我今年报考了公务员,竞争非常激烈。两轮笔试,已经通过,现在,现在到了最后一关,几天后就要面试了……可是,我口吃,平时还好些,越是紧张越是口吃。今天和您谈话,刚开始有些紧张,就有点口吃。后来感到您很随和,我自己也感觉说话比较流利了。面试要谈话,如果真要因为口吃砸锅怎么办?说不定我这辈子就完了!说到这里,鸿洋的头埋得更深了。

心理透析:口吃通常是境遇性的

说实话,如果不是他自己说,我还真的没有把他和“口吃”联系起来。就是说,我虽然感到鸿洋开始的谈话不算流畅,但是,稍后的实际的语言交流表明,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基本正常。这正是有些年轻人所谓“口吃”的一个普遍现象。

口吃,是一种多发生在男性身上的“心病”。说它是心病,是因为口吃极少发音器官的器质性原因,多是由于儿童时期的模仿、紧张、暗示等心理原因,逐渐强化而导致的。还有,青少年的口吃,通常都是境遇性的,是暂时的现象或偶发的现象,并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所以,不要因为偶尔的口吃,就给自己贴上一个“口吃”的标签。这一点对于“战胜口吃”非常重要。同时,还应及时采取恰当的心理调节措施。一般说只要及早进行心理调节,都能得到较好的矫正。还有,有些本来并不口吃的年轻人,在面试一类的情境中,也会由于紧张而出现交流不畅的情况。这种情况更不要给自己贴“口吃”的标签,通过心理咨询完全可以得到较好的自我矫正。

鸿洋听说可以矫正,几乎脱口而出:那太好了,您快帮帮我!

心灵跨越:多钟方法自我心理调节

实际上,像鸿洋这样的所谓“口吃”,更多的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首先应该采取心理方法来自我调节。

第一是临场放松法。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越紧张越口吃。反之,在日常的轻松的交谈中,由于身心放松,就不容易口吃。所以,在临场谈话前,应努力使身心放松,是克服口吃的第一个方法,可以叫做临场放松法。鸿洋现场就体会到了这个方法的作用,切身感受到,和我的交流越来越轻松,说话越来越流利。

第二是淡忘自我法。前面鸿洋听说可以得到矫正后,说出的那句话所以几乎脱口而出,就是惊喜之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说话时越是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越是想到“我在说话”,越是在意他人的态度,就越容易口吃。相反,越是忘我,就越不容易口吃。所以,应该主动地创造一种忘我的说话情境,把“我在说话”“我说得如何”“我会不会口吃”的意识,尽量淡化以至消除。有时候,为了忘我干脆扮演某一角色说话,先单独练习,再到陌生场合,以进入角色的状态与人对话。再逐渐迁移到生活中来。这个方法可以叫做淡忘自我法。

第三是消除顾虑法。生活中如果详细观察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有偶尔的口吃,就是说,都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发生口吃,青少年更是如此。不同的是,有的人却非常在意,偶尔口吃之后自己就盯住不放了,心里有太多的顾虑,话还没出口先忧虑不安,结果反而强化了口吃。相反,有的人根本没在意,偶尔的口吃发生后也就过去了。由于没有顾虑,说话也就流畅起来了。这也是克服口吃的一个重要方法,叫做消除顾虑法。具体说到面试这样的重要活动,消除顾虑法更为重要。面试的时候,不管它结果怎样,都豁出去了。否则,越看重结果,就越有顾虑,就越容易口吃。这是因为,你越看重结果,就越担心自己口吃。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我们平时说越是怕鬼越是遇到鬼,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应该彻底扔掉“面试不成功一辈子就完了”的想法,豁出去了,全当过一把瘾,把面试结果扔到九霄云外。这样彻底丢掉顾虑,换来的是身心轻松,讲起话反而更流畅了。

在心理调节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合发音方法的调节。一是舒缓平稳法,一是节奏发音法,一是首字突破法,三个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为什么口吃的人在唱歌、朗诵时,几乎不口吃呢?就因为唱歌、朗诵时,有节奏,而且节奏缓慢。所以,应练习用细、慢、轻、柔的语调谈话。同时,还可以悄悄地打拍子。这种慢节奏的练习,特别要用在每句话或每个词的第一个字上。开始说话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慢,轻,再慢,再轻”。这样,气流轻缓,发音器官也就不容易出现阻碍。第一字及第一句的语调平缓了,就突破了第一关,会有利于整个讲话的效果。

我们用一节儿歌当场进行了实际的训练。训练方式如下:

村里/有条/大铁牛,不会/吃草/爱喝油。

尾巴/拖着/大梳子,梳得/田里/光溜溜。

村里/有条/大铁牛,太阳/落山/还在吼。

问它/耕地/累不累,光是/呼隆/不开口。

用上面的儿歌练习时,所谓舒缓平稳法,就是把每个字都用舒缓的语气以拖音的方式来发音;所谓节奏发音法,就是凡有“/”的地方都停顿一下;所谓首字突破法,就是把带点的字都如同“耳语”似的,轻轻地说出来。

两天后,鸿洋再次来访。我们综合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了一些语言练习。随着我们的练习,鸿洋发音越来越流利。随后我建议,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尝试一些一些辅助性的发音方法。

一是深深吸气。如果发现自己要口吃时,就停下来有意识地深深地吸一口气,再说话。二是动作配合。用一些与言词有关的动作来配合税活。比如别人问你考分是多少,这时你就可以,一面缓慢地伸出两个指头比成“八”,一面说:“80分”。三是含糊其辞。我们平常说活不是每个字都发得清清楚楚,很多字是含含糊糊地一带而过。如我们说“中国人”三个字时,仔细听听,只有“中”字还清楚,其他二字都很含糊。尤其是“国”字发音更是一带而过。口吃的人遇上难发音的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含糊其辞,一带而过。四是换字迂回。遇上上难发音现象时,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就是在要说的话前面加上一两个无意义的字,或换个同义词代替一下。五是面带微笑。保持一种微笑从容的风度,也能起积极作用。这样能调整一下心情,也有助于一些方法的运用。六是动作矫正。比如,有些口吃的人最初因为说话困难,想用足气力说出话来,因而促使颈部的偏斜,多次重复以后,养成习惯,后来说话稍微用力,颈部就要发生偏斜。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就应特别注意自己的颈部,不让它偏斜。经过多次的矫正训练,这种伴随动作就会和口吃的吃音,同时获得矫正。

临别我们约定,趁着面试前这段时间,创造条件主动与人交谈,来一点自我突击训练。记得临近面试的头一天,鸿洋打来电话,告诉我尝试练习效果很好,自己对面试充满信心,让我等候好消息。后来,果然有好消息传来,鸿洋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和自救行动,终于战胜了“口吃”,赢得公务员面试的闯关成功。

摆脱父母束缚,自己创业

心理迷障:怎样才能自己去创业

心理咨询中,一个女孩这样诉说着自己心中的困惑:

我是一个24岁的女孩,中专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作营业员。父母都是快50的人了。父亲在一个机关工作,母亲退休了。让我困扰的问题是,从小到大,特别是从中专毕业后,我感觉我的生活都是父母安排的,好像总也摆脱不掉他们的束缚,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毕业后,父母就给我找了这个工作。我不想做这份工作了,特别是不想一辈子就做这样的事情,就这样的位置。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我思考的多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了。我很想向上发展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大事。可是,每次和父母谈起我自己的想法,他们都不同意。因此,每次回家常常会和父母弄得不愉快。我怎样才能摆脱父母的束缚,怎样才能自己去创业?

心理透析:不能靠盲目的幻想来创业

很明显,女孩怎样摆脱父母的束缚是表面问题,关键的是女孩怎样面对自己的所谓创业选择。为此,我请女孩谈谈有什么具体想法。

女孩说:我想自己开一家店铺,自己经商。我感觉这是比较看好的。可是和父母说,父母却不同意。父母说,我们都没有经商,现在你怎么能这样?你这样我们不放心。就是这样,父母不让我自己有什么想法。去年,我曾经想去学习,去继续深造。父母说,你妹妹还在上学,你这么大了,怎么有条件再供你去学习。眼看这条路根本不可能了,我心里就留下了一个情结。我想,不能继续学习了,就创业来成就自己吧。我特别喜欢女强人,我有远大的理想,特别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希望获得成功。可是,真不知父母是怎么想的,就是不同意我开店经商。您说我该怎么对他们说?

其实,女孩现在面对的问题,不是怎样说服父母,而应该是怎样先说服自己。通过咨询会话女孩领悟到,父母不同意开店经商,是因为家里拿不出钱帮她,而贷款经商会有风险。事情都有成败两种可能,必须做两手准备。经商,更是这样,有挣的可能,也有赔的可能。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把握,万一要是赔了呢?

每一个成熟的人面对选择,都应该想到两种可能,不但要有远大理想,还有考虑到有关的现实的问题。当女强人很好,想自己创业很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很好。但是,必须要把一些现实的问题考虑到,不能靠盲目的幻想来创业。

心灵跨越:理想要和现实结合起来

我们的交流时有效的,女孩开始关心这样的问题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幻想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是,幻想并不都是好东西。幻想有两种。一种是没有现实性的,没有实现的可能的,这种幻想是空想。一种是具有现实性的,有实现的可能的,这样的幻想才是理想。就是说,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考虑现实性。年轻人需要的幻想,应该是理想。既然是理想,就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就是说,有了理想,还必须准备解决好对与之相关的一个一个的现实问题。否则,光有远大理想,不管具体现实,不去解决好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那理想不就是空想了吗?

回到和父母的关系问题上来,女孩领会到父母所以不同意她的一些想法,也许有他们的现实的考虑。正是这样,由于年龄的差别,年轻人可能会多一些敢想敢干,但也可能对许多的现实问题缺乏考虑,父母可能会多一些因循保守,但他们的考虑却可能确有他们的现实性。至少,父母来自多年风雨人生的考虑,可以作为年轻人创业创造人生的参考。

交流至此,女孩不再抱怨父母,我知道她的心多了一份沉静的思考。

为何对我印象由好变坏

心路迷障:为什么大家对我的印象更不好

徐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没过多久,徐小刚的表现不那么积极了,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变坏,甚至比对那些一直表现不太好的青年的印象还不好。

这让徐小刚感到很委屈:就算我后来积极性不高了,可是开头我表现还是突出的,为什么大家对我的印象更不好?

心理透析: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为什么大家对徐小刚的印象更不好?这里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什么是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位心理学家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请了许多被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也就是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负责人”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负责人”在隔壁怎样评价自己。

四组被试听到的评价分别为:肯定——第一组被试始终听到好的评价,也就是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否定——第二组被试始终听到不好的评价,也就是假被试从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提高——第三组被试前几次听到的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降低——第四组被试前几次听到的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研究者调查所有被试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结果发现,各组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为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程度不断提高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程度不断下降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形。

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店领导问她有什么诀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一些,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再添上一些,并送上一句‘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诀窍。”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东西少装一些,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心灵跨越:让别人越来越喜欢自己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对徐小刚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对那些一直表现不佳的人印象还不好?就是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而后来他的表现在“降低”。再有,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假装”,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的首要特征,一旦被认为你先前是“假装”,会让人更反感。

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一方面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的由好变坏,而应努力逐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表现,逐步加强别人对自己的好印象;一方面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增减原则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同时还应逐步发展对别人的积极评价,逐步密切彼此的关系,让别人越来越喜欢自己。

打工女,演好自己的角色

心路迷障:为什么对我们不一样待遇

一个女孩这样诉说着自己的困扰:

我是一年前大学毕业的。当时分配的工作我感到不满意,就开始了打工生涯。可是,现在我有很多烦恼,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所在的公司让我并不满意。最近这些日子以来,我经常自己偷偷地流泪,感到心烦意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是这样的,我先是在一家公司打工,在外面跑业务。本来这个地区的业务很难,经过努力业务慢慢地好起来。可是,后来老板却不让我跑这个地区,让别人抢走了我的地盘。就在这时,原来这里的一个男同事,现在转到另一家公司,说他那边挺好,让我去他那里。我就去了他所在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公司。可是等我来到了这里,才发现这里的老板对我们也薄厚不一样。我们都是这样跳槽过来的,可是给我们的薪水却不一样。既然我们是一样来的,为什么对我们不一样?还有与同事的关系也让我不满意,我来到这里,因为人地两生,先是我不理他们,慢慢他们也都不理我了。现在,我想离开这家公司。但是,我还是迷茫,我找不到了目标,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我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我很讨厌现在的人际关系……

我感到总是有人欺负我,有人对我不公平。比如,前面那家公司,我跑业务好好的,可是老板为什么就不让我去了,这不是欺负我吗?还有就是,我来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为什么对我们不一样待遇?

心理透析:角色扮演出了偏差

女孩需要弄清一个问题:什么叫打工?打工是给人家来做事的。你愿意给人家来做事吗?那么,就来做好人家安排给你的事情。你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吗?你嫌薪水少了吗?那么,可以说再见呀!事情就这么简单。这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不论哪个老板,首先需要的是听他指挥的人,绝不需要来指挥他的人。用心理学的话说,这是一个怎样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问题。许多人际关系的麻烦,其实往往是各自的角色扮演出了偏差。

女孩的心烦意乱源于她的人际关系困扰,女孩的人际关系困扰源于她的角色扮演失当,就是说,女孩忘了自己是一个打工女孩。

心灵跨越:先学会做恪尽职守的员工

职业生涯的许多麻烦,往往是角色扮演出了偏差。人在职场,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要遵从各自的行为规范,都要讲究角色扮演。

打工者和老板,在人格上当然永远是平等的。但,打工者和老板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彼此需要遵从各自的行为规范,要讲究角色扮演。就是说,许多事都不是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个角色的行为规范的问题。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是来打工的,不是来当老板的。所以,只要你愿意在这里打工,就该时时牢记自己是一位打工者,遵从打工者的规范,演好打工者的角色。作为打工者,现在首先是学会听从指挥,而不是发号施令。

当然,决不是说打工者对老板要逆来顺受。前面说过,不满意可以说再见。但是,就女孩的故事说,公司首先需要的是恪尽职守的员工,不是发号施令的女王。如果哪一天女孩又找不准感觉了,就想想:我是打工女,我不是女王,从而先学会做一个恪尽职守的员工。如此,女孩也就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在职场,工作到位不越位

心路迷障: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小刘是一家公司某部门的副经理,年轻有为,自然有点傲。

一次,在征得公司老总的同意后,就直接下达了向供应商征求意见和建议的任务。老总以为小刘向部门经理汇报过此事,但事实上部门经理并不知情。等到一部分供应商电话询问到底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时,部门经理还蒙在鼓里,使得部门经理尴尬而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