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15324300000005

第5章 公家人——金占林

1999年8月,同心县豫旺镇方圆百里的2000多名群众自发的为一位病逝的普通回族老人送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北京专门为这位老人召开了事迹报告会;以他为原型的七集电视连续剧《公家人》播出后,人们在荧屏前潸然泪下……他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大的殊荣?当我们了解了这位老人的一生后就会发现:他其实并不普通,他几十年平凡的工作,向人们揭示了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真谛。他就是为宁夏山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公家人”、四十年如一日奉献在岗位上的“铁党员”——金占林。

1939年金占林出生在同心县城关乡金家儿沟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里。父亲早年为躲避抓兵,携妻儿外逃,流落在豫旺城。1958年,金占林被录用为同心县广播站职工,先后担任过架线队队长、广播放大站站长、广播电视站站长等职务。

金占林早年只读过两年私塾,深感文化底子浅,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为弥补欠缺,他找来小学语文课本和《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学,学完小学课本,又开始自学中学课程。广播电视技术需要物理知识,他便找来物理课本,记概念、背公式、掌握基本原理,并买来《广播物理》、《收音机常见故障排除》、《电视机维修》等书籍,坚持刻苦自学。每次去县城,或到银川,他都要到电器维修部,一站就是大半天,仔细观察,认真讨教。他的一生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凭着顽强的钻劲和韧劲,逐渐掌握了专业知识,成为一名无线电专业的助理工程师。金占林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那间破旧的窑洞里却堆满一箱箱的广电书籍和一堆堆废旧的电器元件,这是他几十年积累下的最贵重的“家产”。

20世纪60年代,山区的广播设备很差,喇叭音量小,杂音大,严重影响了收听质量。金占林自告奋勇承担起提高广播收听质量的技术攻关任务。手头没有资料,金占林与同事们拜师求教,刻苦钻研,大胆革新,从发音材料到传导材料的搭配等逐一摸索,反复试验,凭着顽强的毅力,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喇叭增音问题。这一科技成果,很快引起有关部门及专家的关注和认可,并向全国推广。

金占林的笔记本上,记录有很多向雷锋等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其中的一段写道:“伟大的革命战士雷锋同志:我要永远向你学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都在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人’字好写,只有一撇一捺,而要做好一个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我要把‘人’字写得工工整整。”

在当地农村,如果家里的男人在外面有份工作,女人在家里种地、带孩子,应该算是一个小康的家庭。可金占林家的土炕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却满是补丁,屋里仅有的一条长凳子也是借来的。朴素、清贫,是他引为自豪的操守。

金占林还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他有技术,会修家用电器,凭这些技术,他在当地可以生活得很好。可是,长期以来,他无偿为很多人修理过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有时还自己出钱买来电子元器件。他听说一位邻居因无钱治病,就两次送钱上门,帮助邻居。像这样关心他人的事,不胜枚举。1970年冬,金占林的老伴凑足全家的布票,为金占林缝制了一件棉袄。他穿了没几天,在拉电线杆的途中,看到路边山坑里蜷缩着一个孩子,他便把棉袄披在了孩子的身上,他自己身上只剩一件衬衣。为了御寒,他顶着凛冽的寒风一路跟在马车后面跑,一直跑了30多公里山路。等他回到豫旺家中时,全身多处被冻伤,一连几天高烧不退。

他修理了一辈子电器,自家却连个收音机也没有。他每天同电线、铁丝打交道,但自家晒衣服的那根铁丝却是掏4元4角钱买来的。亲戚、邻居来他家想要点电线、铁丝,他总是婉言拒绝,说:“公家的便宜一分钱也不能占。”因此,人们说他是一个“倔”人、一个“傻”人。

“我是公家人,拿公家钱,就要干公家事。”这是金占林常说的一句话。他把广播电视事业视为生命,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1963年年初,同心县委决定在全县普及有线广播,参加工作没几年的金占林承担了架线任务,他精心设计了全县14个公社的广播线路图,农历正月十五刚过,就带着民工,冒着寒风,踏着冰雪覆盖的山塬,挖坑栽杆,爬杆架线。在金占林的带动下,架线队昼夜奋战,仅用半年时间就架通了同心县东部山区42个村的广播线路。年底,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线路,社社通广播。

40年间,金占林每次工作调动都愉快地服从。有一年,组织上派他担任制杆队队长,他二话没说,很快就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从线杆模型制作到配料和浆,他样样带头干,一天到晚累得直不起腰。铁锹不够用,他索性用双手在冰冷的水泥中搅拌。站领导看着他血肉模糊的双手,心疼地流下了泪水。妻子埋怨他说:“你在原来的地方干得好好的,咋能说调就调?”金占林认真地说:“调我是说明我能干,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

豫旺广播放大站承担着四十多个村的广播线路维护和信号传输任务。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杆多线长,工作难度大。当时,放大站用的是一台老掉牙的柴油机,常常出毛病。金占林对组织立下了三个保证:保证不留下一个空白村;保证排除线路故障不超过24小时;保证不耽误一次播音。他每天凌晨4点准时起床,先生火烧柴油机,加开水预热,然后再光着膀子一次次发动。6点半,广播信号准时在豫旺地区的三个乡(公社)播出。他在方圆50多公里的山路上,三天一查线,五天一巡回,从不间断。

一次在海拔2200米的马断头山顶上架线,山高风急,木杆突然折断,正在高杆上作业的他,被摔在十米开外的石头坡上,昏迷了过去。大家看他满脸是血,哭作一团,金占林苏醒后见状大声吼道:“哭!哭什么,这点伤算得了啥!”他擦干了血迹,忍着疼痛又爬上电杆继续工作。

至今人们还讲述着他“倒挂金钟”的故事。那是1967年,金占林在豫旺古城楼上栽了一根6米多高的电线杆,安装高音喇叭,当他完成最后的接线时,一股旋风刮来,将他从空中猛地掀翻下来,幸好脚扣没有滑脱,把他倒挂在高高的杆子上,造成一只脚脱臼。他忍着剧痛,紧咬着牙关,只听见“咔嚓”一声,自己用力将折成90度的脚背压了下去。顿时他那苍白的脸上流下了豆大的汗珠,这只脚就这样终身落下残疾。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金占林到县城领配件,已是晚上10点了,他接到值班员从豫旺打来的电话,说是广播放大站的柴油发电机出故障了。这台老掉牙的外国发电机只有金占林会修。可当晚回豫旺的班车已没有了,如坐第二天的班车就要耽误早晨的转播。金占林便连夜冒雨走了50多公里山路,在天亮前赶到了豫旺,立即钻进机房抢修发电机,终于在早晨8点前修好了发电机,准时播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1998年7月,金占林到县上办事,有人打来电话说,豫旺地面卫星接收站发射机发生故障,信号中断。金占林一听心急如焚,又立即搭班车返回站上,由于条件限制,忙了一个通宵,故障仍然没有排除,他只好步行几十里,将几十斤重的发射机背上2600米高的罗山转播台去修理。

长期的野外作业和超负荷的工作,使金占林患上了慢性胃炎、胃下垂、肺气肿、哮喘等多种疾病。他的同事以及家人多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总是忙工作,对自己的病一拖再拖。1998年12月,他终于支撑不住多病的身体,住进了医院。可是病情刚有好转,偷着出了医院,悄悄地回到了广播站。局领导得知后赶来心疼地批评他,他却说:“组织上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能躺在国家怀里花钱,正因为我的时间不长了,更应该好好工作。”

1999年,全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此时金占林尽管已经递交了退休报告,但他不顾病魔缠身,仍带病请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1999年8月2日这一天,金占林终因积劳成疾,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是公家人,就要好好为公家干事”的人生诺言。

金占林去世后,远近数千回汉群众自发为他志哀送行。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知名阿訇也赶来为他赞诵、祈祷。1999年12月,自治区党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宁夏广播电视厅党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宣传部、自治区党委、国家广电总局党委先后发出通知和决议,号召学习金占林的先进事迹。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播发了金占林的感人事迹,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一个一心为公、甘愿奉献的“公家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