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15324300000051

第51章 赵德生

赵德生(1942.10~1966.7)宁夏军区独立师一团三连战士。1963年3月应征入伍。1964年3月加入共青团。

1966年7月,赵德生所在的连队在贺兰山施工。23日下午4时,天上忽然下起了冰雹,战士们顶着冰雹继续施工。冰雹越下越大,他们才不得不停工。其他人都走了,赵德生还和往常一样,细心地在工地上巡视着,看有没有丢下的工具,或其他物品。

一会儿,又下起了倾盆大雨。一股股湍急的水流顺着山峰石壁直泻而下,顷刻间山洪暴发了。赵德生和其他同志急忙从工地跑回驻地,先帮助住在最危险地段的三班抢救出武器弹药和物品,然后又很快跑到炊事班抢救炊具和粮食。此时洪水愈来愈大,赵德生又与其他同志一起到工地上抢救出发电机和空压机等施工机械。这时,他们发现山上地质队装有汽油和柴油的几十个汽油桶被山洪冲了下来,油桶随着咆哮的激浪和洪水中的流石翻滚着,眼见国家财产就要遭受损失。为抢救国家财产,赵德生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跳进激流去拦截油桶。当他刚抓住一只油桶时,便被一块飞快滚动的石头打倒,油桶从他头上滚过,赵德生受了重伤。从后面赶过来的副连长陈福良和九班副班长张冠雄等七人,立即跳进洪水中营救。张冠雄在洪水中紧紧将赵德生抓住,因水流迅猛,无法靠岸,两人一起被洪水冲到100多米外的一个拐弯处,又一块大流石将他俩打散,张冠雄也受了重伤,赵德生沉入水下。其他同志赶来抢救,只救起张冠雄,一直到第二天8点左右,才在距工地20多里的黄旗口外河滩上找到了浑身遍布伤痕的赵德生的遗体。

赵德生出生在陕北延安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963年3月,正是全国全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候,他入伍来到了部队。雷锋同志共产主义的高贵品质深深激励着他,他下决心要像雷锋一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入伍三年,他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受到奖励。

他在关键时刻,总是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一次,离连队驻地不远的一个农场失火,赵德生一口气跑到现场,奋不顾身地冲进火烧得最旺的地方救火,浓烟呛得他喘不过气来,熏得他睁不开眼睛,但他一步也不后退,直到彻底扑灭了这场大火。又一次,赵德生和班长董可亮赶着马车沿着黄河边往回拉柴油,马车的一只车轮在一个拐弯处,陷到了松软的河沿边的坑里,还不断往下陷,眼看就要翻车。这时,赵德生勇敢地用肩膀扛住了车辕,董可亮帮忙,齐心协力将马车从坑里拉出,避免了一次翻车事故。

赵德生入伍三年先后五次调动工作,岗位环境一次比一次艰苦,但他从没说过一个“不”字。无论在机关,还是在连队;无论搞生产、训练,还是搞施工,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打头阵,拣重担子挑。扛木头,他拣最粗最大的扛,背石头,他拣最重的背。送肥,别人两个人拉一辆车,他总是坚持一人拉一辆。往山上送水,别人是两个人抬一桶,他却是一人担两桶。有人说他是“大力士”,其实他的体力并不比别人强。

赵德生对工作极端负责。施工中,每天休息时,他几乎都要在工地上转来转去,把丢失在地上的钉子、铁丝、绳头等都拾回来。施工用的筐子破了,他就用捡回来的旧铁丝和绳子补好,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同志也都自觉地修旧利废,勤俭节约。为了搞好连队的农副业生产,赵德生经常不吭不响地去积肥、锄草。在回来的路上,还要顺便拔些猪草。他常说:“干革命要忠心耿耿,要用完全彻底来衡量,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掺半点假,不管干啥事,都要有主人翁的态度。”

团党委根据赵德生生前的申请和表现,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宁夏军区党委根据他的模范事迹,给他追记二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向全区发出学习赵德生的号召。1966年7月26日召开驻银川部队干部战士职工家属800多人参加的隆重的追悼大会,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银川八里桥革命烈士公墓。11月11日,《宁夏日报》以两个整版和一个半版刊登了赵德生事迹和向他学习的文章,并与宁夏、银川广播电台一起进行了多日连续报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