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15324300000094

第94章 马志林

马志林(1956.2~2007.5)回族,宁夏电力科技教育工程院汽车驾驶员,祖籍宁夏石嘴山。1970年11月参加工作,2004年调入宁夏电力科技教育工程院。

2007年5月7日晚7点,马志林吃过晚饭,依平时习惯散步至唐徕渠西门桥北侧时,看到一个坐在桥北侧输水管道上的妇女突然坠入渠中,他顾不上脱掉衣裤,奋不顾身跳入湍急的渠水中,全力向落水妇女游去。当时正是银川平原稻田插秧和麦田灌水的用水高峰,20多米宽的渠道水温低、水流急,他几经努力都没有抓住落水妇女,两人同时向下游漂去。此时马志林不顾个人安危,一边奋力游向落水女子,一边大声向岸边群众疾呼:“赶快拉,赶快拉!”此时又有一年轻男子跳入水中,游至落水妇女与马志林中间,将落水女子拉向岸边,落水女子得救了,而马志林终因体力不支被唐徕渠渠水无情吞没……

马志林平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对工作尽职尽责。多年来,他驾车从不开“带病”和“赌气”车,创造了30年安全行车无事故的纪录。一个工具包和一件蓝大褂,就是马志林最钟爱的随车“宝物”。工具包里面收藏着被别人视为破烂的铁丝、螺帽、垫片等。2005年,他到北京送检仪器,途中空调冷却器掉了下来,他就用“百宝箱”里的铁丝,把空调冷却器固定绑好。路上高压油泵坏了,他就爬上爬下地换。车到北京又开始漏油,他不顾一路的疲劳,用自制的垫子堵住了漏油。同年,他送电力公司代表队到北京参加国网公司技能大赛,单人12天行驶里程长达3900多公里,他的车没有一次违反交通规则被拍记录,受到同行们的交口称赞。

马志林爱车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2006年4月,马志林拉着高压室的人员到白银办事,返回到黄河石林的沙滩上,大家要去爬山,他觉得出没这里的游人少,担心车辆被损坏就始终没离车半步,一直等他们回来。一次车要倒出一个大门,不料打开的一扇门突然弹回来,正好把车的后保险杠碰出一条轻轻的印儿,他当即就发起脾气。开门的人见他真的生气了就劝说:“公家的车,用得着你那么认真吗?”一听这话,他瞪大眼睛提高嗓门:“公家的车更应该爱惜!”每次出车前他都要认真检查车辆,把准备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就在遇难前的两小时,他还为自己的爱车加油,进行清洗,并仔细检查,为“五一”长假后的第一天上班做好充分的准备……

马志林干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因调试任务的特殊性,现场必须备车。马志林几乎每次都是现场“备车”的司机,他在现场待的时间最长。2006年中宁发电有限公司2号机调试时,他与调试人员吃、住在一起,共同经历了严寒和酷暑。七、八月里,天气闷热,调试人员白天、晚上轮休,不停地接送,他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冬天的中宁,寒风刺骨,而又恰遇招待所停暖。他怕调试人员在车上挨冻,每天一大早就赶快把车发动着,挡风玻璃擦干净,停在大家要上车的地方等候。当大家上了马志林的车时,暖洋洋的车厢像是进了家的感觉……

马志林对同志关心爱护。中宁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机组调试项目部的同志说:“马师傅在现场不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承担了项目部的后勤工作。”下夜班的人太累,早晨起不来,他就把饭给买回来。大家工作连轴转,没有蔬菜吃,他就主动掏钱到石空买来苹果。石嘴山聚氯乙烯本部热电厂调试,他给大家抹灰拖地,还把同室人的床单、被罩、枕巾都洗了。这里地处偏僻,吃饭不方便,马志林就自己拿了锅、碗,借了案板,把树干变成擀面杖,组合了一套做饭家当,时不时地给大家做面条、煮稀饭……

马志林对老人十分尊重。2006年冬天,马志林开车从河滨调试现场前往石嘴山途经104岔道,当时已经7点左右天完全黑了,他发现路边有一个行走很困难的老人,停车下来亲切地问:“老人家,你要走哪里,我送你。”老人冻得什么也说不出,他下意识地感觉老人快不行了。他连忙把老人抱到车上,把老人送到石嘴山北街派出所。老人在车里和派出所暖和后,神志清楚了。原来老人家在河南商丘,独自来石嘴山找儿子,一天没吃东西了。马志林一听,急忙到街上给老人买吃买喝,老人当时已经82岁,按他提供的线索查不到他儿子的下落。根据派出所的安排,马志林又把老人送到当地收容站。

马志林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自觉遵守道路交通规定,坚持“礼让三先,不抢一秒”,每年平均安全行车都在5万公里以上。

2008年6月,马志林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有关部门还追授他为“宁夏电力公司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银川市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感动宁夏·2007年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