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着墨,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完成,影响很大。该剧共有40出,剧目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朝灭亡后南方小政权覆灭的历史。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孔尚任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是圣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他自小喜爱读书,对儒学深有钻研,同时喜欢文学。
孔尚任幼年时,清朝刚建立不久,在江南广大地方仍有不少人打着明朝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即使在北方,以明朝的一些官吏、有科举功名的人士为代表的幻想“复明”的势力依然存在。许多人对明朝的灭亡非常惋惜,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就属于这一类人。孔尚任自小便听到族人和亲戚讲述明朝遗事,其中有很多情节使他的心灵受到撼动,特别是当时的归德(今商丘)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侯方域赠扇李香君为爱情信物,后因变故李香君血溅此扇,侯方域之友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成桃花。此事虽不见有书记载,但孔尚任认为其事新奇可传,便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冲动。因为清初考据学盛极一时,作者怕与当时的历史不符,几次提笔都没有成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康熙到曲阜祭祀孔子。36岁的孔尚任被推举为皇帝讲经,受到康熙赏识,被破格提拔,去北京入了国子监博士。在任职期间一次到外疏浚黄河入海口的差事,使他完成了查访明朝弘光皇帝当年遗事的心愿。在疏浚工作因故不能顺利进行时,孔尚任就结交那里的文人墨客,和他们谈论有关明朝的兴亡之事。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在明朝做过官的人,孔尚任从他们口里得到了创作《桃花扇》的生动素材。这其中已经80多岁的江南大名士冒襄更给了他宝贵的创作素材。冒襄不但目睹了南明的兴亡,而且在弘光时期直接参与了和马士英、阮大铖一伙的斗争。他与《桃花扇》的男女主角原型侯方域和李香君关系颇为密切,并和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3人被世人称为“为天下持大义者”的“四公子”。冒襄尽自己所能,满足了孔尚任对历史素材的需求。
后来在这些人的叙述中,孔尚任逐渐了解了当时的具体情节,解开了很多疑惑。此后,他还到南京畅游秦淮,吊明故宫,拜谒明孝陵。当地的家庭和社会形态,使他对明朝的灭亡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他在南方三年,《桃花扇》的创作并没有完成。后来返回北京,多年后才升为户部主事。官场的险恶使他感慨颇多,于是便对做官产生了淡泊情绪,开始埋头完成以南明遗事为题材的《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桃花扇》完成。因为明朝灭亡不久,南明遗事这一敏感的题材很受人关注,许多人争相传抄。
《桃花扇》大书兴亡之感、明亡之悲,勾起了许多人对明朝的回忆。特别是引起了那些明朝遗老对亡国的哀思,客观上对清朝维系人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自然会引起清统治者的不满,康熙找来阅读后,认为虽然剧中没有对清朝的悖逆之词,但是此剧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大清王朝不利。考虑到孔尚任是孔子的后代,孔子是汉人的学者之尊,不便公开加罪。他让人暗中处罚孔尚任,孔尚任不久就被罢官了。因此,很多人都说孔尚任是“成也桃花扇,败也桃花扇”。
丢官回乡后,孔尚任过起了清苦生活。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于家中,时年70岁。现在曲阜的孔林中有其坟墓。
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复社领袖之一。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文集》。其散文风格清新奇峭,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著有《李姬传》,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他的亲身经历,笔下的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所写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侯方域曾经怒斥马士英为奸臣,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南明政权灭亡后,他投降了清朝,而马士英却殉国。
李香君又名李香,历史上确有其人,为南京教坊名妓。曾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方域为妾。侯被排挤奔投扬州,奸党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做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士英、阮大铖大捕东林党人,侯方域等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李香君的下落众说纷纭,不见于正史记载。